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pstein Barr病毒 (EBV )最初是由Epstein和Barr从非洲Burkitt淋巴瘤培养细胞中发现的 1种独特的疱疹病毒。它广泛存在于人群中 ,血清学、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EBV与人类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部分类型的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EBV与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slymphoma ,HL )关系非常密切[1] ,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我们就EBV与HL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1 EBV的结构与功能EBV属疱疹病毒γ亚科嗜淋巴…  相似文献   

2.
  目的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现已证实EBV感染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CHL)发生关系尤为密切,但CHL患者中EBV检出率因种族、地域、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北方地区CHL发病与EBV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136例确诊为CHL病例中EBV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RNA,EBER)。   结果   在136例CHL患者中EBER的总阳性率为28%(37/136),其中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MC)阳性率最高为49%(23/47)(P < 0.001),其次为富于淋巴细胞型(1ymphocyte rich,LR)30%(3/10),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NS)14%(10/73),淋巴细胞消减型(1ymphocyte depletion,LD)0例(0/2)。CHL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主要在21~30岁年龄组。NS型在21~30年龄组出现一个明显单峰,而MC型在41~50岁年龄组存在一个略低的峰,EBER阳性率在0~10岁和41~50岁这两个年龄组分别有两个峰值(21.6%和24.3%)。   结论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HL的发病与E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MC与EBV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4.
EB病毒与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EBV)是一种全球性分布、人群感染率颇高的DNA病毒。绝大多数受感染者系隐性感染。少数人,主要是青少年,受感染后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1964年Ep-stein等在非洲Burkit淋巴瘤(BL)培养细胞中首次发现EBV后,人们又在其...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B病毒(EBV)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EBV阳性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以放化疗为基础,应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近年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如CDTO单克隆抗体、丁酸盐等,而预防EBV感染的惟一途径是接种抗病毒疫苗.EBV阳性淋巴瘤的标准治疗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EB病毒相关淋巴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4年,Epstein与Bar报告在Burkit淋巴瘤(BL)中找到EB病毒(EBV),从而创始了EBV与人类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发现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其中与淋巴瘤的关系特别密切。Aozasa等将这些淋巴瘤称之为EBV相关淋巴瘤(Eps...  相似文献   

7.
林云 《白血病.淋巴瘤》2013,22(12):761-763,768
EB病毒(EBV)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微小RNA(miRNA)对EBV感染相关淋巴瘤的调控作用逐渐被认识,文章就EBV相关miRNA在淋巴瘤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曹文枫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1):793-796,801
目的:探讨鼻咽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在EB病毒潜伏感染状态下编码的病毒癌基因产物潜伏膜蛋白-1(LMP-1)与鼻咽部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另外还对该组鼻咽淋巴瘤的组织细胞起源进行了分析。方法:我们选用EBER-1/2 mRNA探针,经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70例鼻咽恶性淋巴瘤和10例鼻咽慢性炎症病例中的EB病毒感染,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标记了LMP-1、CD45R0、CD20及CD56阳性细胞。结果:EB病毒mRNA在鼻咽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62、9%)明显高于慢性炎症患者(0%)。LMP-1蛋白在上述两者间也有差异表达,肿瘤组(68.6%)高于炎症组(20.0%)(P=0.003)。本组有12例NK/T细胞淋巴瘤,特征性表达CD56,与LMP-1相关,但不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LMP-1阳性高表达率除与鼻咽淋巴瘤患者出现临床B症状相关(P=0.043)外,与临床分期、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均不相关,但LMP-1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死亡患者组中有LMP-1的高表达。结论:在鼻咽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B病毒的感染及其编码的癌蛋白LMP-1的产生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此外,LMP-1与不良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同时还与CD56( )的NK/T细胞淋巴瘤相关。  相似文献   

9.
EB病毒(EBV)是一种γ-疱疹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EBV潜伏感染的基因表达产物对淋巴瘤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EBV相关淋巴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就EBV、EBV潜伏感染基因表达产物及其相关淋巴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根据EB病毒感染的特点,近年来发展了以EB病毒为靶的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本文综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EB病毒感染与白介素6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探讨EBU夫在膜蛋白-1(LMP-1)和白介素6(IL-6)与鼻咽癌(NPC)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对41例NPC中的LMP-1和IL-6进行检测,结果:2例鳞癌,19例低分化鳞癌,6例未分化癌和10例泡头核细胞癌LMP-1阳性,在41例鼻咽癌中有38例IL-6阳性21例。结论:LMP-1和IL-6与NPC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Liu JR  Lin Q  Wu XY 《癌症》2005,24(2):145-148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肿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基因被认为是EBV的致癌基因。近年的研究发现,LMP1基因的多态性尤其C末端30bp的缺失(del-LMP1)与其致瘤性密切相关,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del-LMP1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健康人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缺失型LMP1基因是否与NHL的发生及临床预后相关。方法应用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NHL和健康人中LMP1基因片段(产物包括30bp缺失部分),根据扩增产物的大小判断其是否存在30bp的缺失,并随机抽取PCR产物进行测序。观察缺失型LMP1基因在两者之间的构成比,并分析缺失型LMP1基因与NHL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48例NHL中有23例LMP1基因片段扩增阳性,其中携带缺失型者18例(78%),原型5例(22%);60例健康人有32例LMP1基因片段扩增阳性,其中携带缺失型者13例(41%),原型19例(59%);NHL患者和健康人中30bp缺失型LMP1基因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2)LMP1基因片断扩增阳性的NHL中,IPI≥3者为15例,其中缺失型14例(93%),原型1例(7%);IPI<3者为8例,其中缺失型4例(50%),原型4例(50%),缺失型LMP1在不同IPI值的NHL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N端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n SX  Zong YS  Wu QL  Han AJ  Liang YJ 《癌症》2003,22(11):1147-1151
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变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广东地区鼻咽癌组织EB病毒LMP1基因N-末端区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探讨LMP1基因变异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患者鼻咽新鲜活检标本63例。收集EB病毒健康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10例作为对照。采用QIAamp DNA Mini Kit和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分别抽取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应用巢式PCR扩增EB病毒LMP1基因的N-末端区,并用Xho I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采用四色荧光末端终止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0例健康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EB病毒LMP1基因N-末端区均未见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63例鼻咽癌组织中有50例(79.37%)出现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Xho I—loss),还有4例(6.34%,)为Xho I酶切位点部分丢失,只有9例(14.29%)未见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wt-Xho I)。除了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nt:169423~169428;GAGCTC→GA□TCTC)外,还发现四个错义点突变。结论:本研究所检测的广东地区EB病毒健康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所携带的:EB病毒LMP1基因为wt—Xho I,而在鼻咽癌组织中主要为Xho I-loss。因此,我们认为EB病毒LMP1基因N-末端区Xho I酶切位点的丢失和其他的错义点突变可能是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Zhang XP  He ZM  He CM  Hou DF  Li C  Chen ZC 《癌症》2003,22(7):710-714
背景与目的:目前许多研究显示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l,LMPl)在一些上皮源性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有关LMP1对正常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因而,本研究拟观察EBV-LMP1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HBE)的转化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LMP1单独或与hTERT逆病毒表达载体共同转染HBE细胞,经抗性药物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克隆;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进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端粒酶活性检测和cyclin A、p2l、CDK4蛋白表达的检测,研究LMPl对HBE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共同转染LMP1和hTERT的HBE细胞生长旺盛。各组细胞HBE/LMP1 hTERT、HBE/LMP1和HBE/pLNsx pBabe的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分别为22.98%、16.94%和8.85%;端粒酶活性分别为2.825、2.44l、1.876。我们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前两组细胞cyclin A表达上调、p2l表达下调,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CDK4蛋白在各组之间表达一致。结论:在转化HBE细胞的过程中,LMP1和hTERT可能具有协同作用,通过调节cyclin A和p2l蛋白的表达水平,引起细胞异常增殖,使细胞向恶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的DNA病毒.在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老年人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被作为非特指DLBCL的一个新的变异型,该变异型具有与其他DLBCL亚型不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现对老年人EBV阳性DLBC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患者的病理变化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确诊的1例CAEBV相关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结合不同时期实验室、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及骨髓等检测结果,患者初期表现为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逐步转变成淋巴瘤,具有不同时期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表现的诊断结果。患者在不同时期接受相应方案治疗,但最终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且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结论:CAEBV可能导致淋巴细胞由多克隆状态向单克隆逐步演变。  相似文献   

17.
Seve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Burkitt's lymphoma (BL), residing in Hokkaido,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period, 1979-1991. Immunological analyses of their lymphoma cells showed all to express surface and/or cytoplasmic immunoglobulins. Chromosom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five cases. Four of the five lymphomas had the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8;14), and one had t(2;8). Three patients had extremely high IgG antibody titers to Epstein-Barr virus (EBV) viral capsid antigen (VCA) and to EBV early antigens (EA). Two patients had positive antibodies to EA, and two others had normal antibody pattern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EBV-seropositive age- and sex-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Four of the seven lymphomas (57.1%) were positive for EBV-determined nuclear antigen (EBNA) by anticomplement immunofluorescence and/or EBV DNA using DNA-DNA reassociation kinetics, and/or Southern blot analysis. The frequency of EBV positivity in BL patients residing in Hokkaido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ases previously reported in Japan. Three of the four EBV genome-positive BL patients responded well to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and/or surgical treatment, with no significant relapse being observ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n contrast, EBV genome-negative patients had poor prognoses despite having similar levels of clinical staging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8.
In 1964, a new herpesvirus, Epstein-Barr virus (EBV), was discovered in cultured tumor cel s derived from a Burkitt lymphoma (BL) biopsy taken from an African patient. This was a momentous event that 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