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群体分析法在新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用于特殊生理病理受试对象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评价以来,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PPK/PPD)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常用软件及其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有了较大发展。作者介绍了PPK/PPD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模型确定和参数验证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药动学(Pharmacokinetc,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PD)相关性是结合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体内药物按时间、浓度和效应三相同步进行的动力学行为。PK-PD的研究在为各类药物研究开发中阐明药物作用机理、能动设计药物剂  相似文献   

3.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是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PK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而PD则为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目前随着对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药效相关性的进一步了解,使得PK/PD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抗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全科医生应该掌握相关知识,根据PK/PD指导临床用药,以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推荐最佳给药剂量及用药间隔,使不良反应最小化、避免或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是临床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的研究,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通常以传统上的体外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等为指导。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得的,而  相似文献   

5.
PK/PD理论及抗感染药物投用方法的新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进展最快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靶点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学(P 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抗感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已成为现代抗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热点。1抗菌药物的药代学参数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1.1吸收(Absorption)吸收是药物在体内或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口服…  相似文献   

6.
杨义芳  萧伟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12):1521-1528
针对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药动/药效(PK/PD)相关性研究进行研读与解析,通过示范性的研究方案,提出创新策略。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要求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同一含药血清平行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多成分PK参数测定;血清/靶组织动态指纹图谱和多靶/生物标志物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研究PK/PD结合模型,选择分析程序,表征有效成分群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指纹谱-PD相关性分析,从化学指纹和代谢指纹追踪药效变化规律;构建能表征保留时间和效应相关的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能表征峰面积消长和效应相关的量效指纹谱;将成分群指纹-药效指纹(特征效应峰指纹谱和量效指纹谱)-药代指纹谱图中的多维特征信息整合;加工与编辑,构建有效成分群的“活性整合指纹图谱”的多维图像。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PK/PD相关性研究为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及阐明真正起作用的物质基础,弄清有效成分群的体内相互作用等开拓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macodynamics,PD)是临床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的研究,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通常以传统上的体外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等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是临床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的研究,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通常以传统上的体外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等为指导。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  相似文献   

9.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联合模型是将PK与PD紧密结合,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此模型可应用于药物开发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各个阶段。本文介绍了该领域的一些概念和国内外研究概况,包括:效应室理论和Hill’s方程,PK-PD联合模型的属性,常用计算程序,应用及国内外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0.
新药评价已经成为新药研发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安全合理用药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一模型是将PK和PD两个相互关联的动力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探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为更全面和准确地了解药物的效应随剂量(或浓度)及时间而变化的规律,从而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着重综述PK/PD模型的发展和在临床前和临床中的应用,证实了PK/PD模型可以为新药评价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并大幅度缩短实验周期,节省实验资源,比传统的药物开发策略更加准确可靠。随着药物评价学的不断完善,模拟软件和模拟条件的标准化,PK/PD模型在未来的药物开发中必将更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物制剂的迅猛发展,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以其低毒高效的优点占据临床治疗的重要地位,临床疗效的个体差异对开展抗体药物的常规治疗药物监测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建立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定量测定单克隆抗体,对于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近年来LC-MS/MS技术在大分子药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LC-MS/MS技术在单克隆抗体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为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西药联用已成为国内外临床治疗的普遍现象,但相关评判尚缺乏完备的科学数据支撑.传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局限于血浆药物浓度,无法阐明药物在靶部位的代谢处置过程,由此造成血浆药动-药效不相关的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定量分析药物经血液进入靶组织/靶细胞/亚细胞器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将药代动力学研究从"宏观"的血浆...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儿科治疗被认为是“孤儿领域”。儿科治疗中经常出现超说明书使用药物,增加了治疗无效或发生毒性反应的风险。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药代动力学(PK)研究中面临许多天然存在的挑战,包括知情同意率低、可用于PK研究的血量少、采血困难、微量灵敏的分析手段有限、科学先进的拟合模型较少等。目前可获得的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各发育阶段儿童的生理因素仍十分有限。为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以创新思维开发适合这一脆弱群体的有效试验方案设计。本文总结最近的文献报道,综述各种用于描述儿童药物PK特征的风险最小化方法。微量采样、稀疏采样、再利用采样(机会性采样)、干血斑采样和非血基质采样等策略逐渐应用于幼儿。自上而下的群体PK模型适用于稀疏样品的统计分析;自下而上的PBPK模型提供了药物处置内在规律的认识,但二者都需要更全面的确证。充分理解现有的技术和模型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提高儿童PK研究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ang J  Yu JC  Shi YG  Zhou L  Ye XY  Zhu DM  Zhang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7):1926-1932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方案。方法给12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静脉滴注200、300和500mg左氧氟沙星后测定其血、尿药物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PK)参数。体外药效学(PD)研究系测定左氧氟沙星对近期823株临床分离菌的药敏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其他相关抗菌药进行比较。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计算左氧氟沙星血药峰浓度(Cmax)/MIC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MIC的PK/PD参数,据此推荐左氧氟沙星用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结果临床PK研究结果显示单剂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200、300和500mg后,Cmax分别为3.4mg/L±0.8mg/L、4.8mg/L±1.4mg/L和7.6mg/L±1.1mg/L,AUC0∞分别为14.4mg·h/L±2.5mg·h/L、21.9mg·h/L±4.5mg·h/L和38.3mg·h/L±4.9mg·h/L,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6.2h±0.4h、6.4h±0.9h和6.5h±0.6h,给药后24h内自尿中累积排出给药量的69%±5%、69%±6%和65%±4%。体外PD研究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对溶血性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不敏感株)、流感嗜血杆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亦具有较好抗菌作用,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肠球菌则对左氧氟沙星大多呈现耐药,而大肠埃希菌则半数以上对其呈现耐药。PK/PD参数计算结果显示以1次/d给药方案为宜。左氧氟沙星每日200mg治疗卡他莫拉菌感染预期可获良好效果,每日300mg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预期有效。治疗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则需每日500mg预期可达良好疗效,而治疗对该药呈现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呼吸道、尿路感染则至少每日500mg,而对MRSA、肠球菌感染,PK/PD参数预示疗效不佳。结论以PK/PD原理制定的左氧氟沙星给药方案用于临床可望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肾移植患者口服西罗莫司片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西罗莫司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特点,为实施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11例肾移植术后采用西罗莫司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常规监测的西罗莫司稳态血药浓度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数据,运用Phoenix NLME药动学软件建立西罗莫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分析影响药动学参数的因素。最终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和可视化预测检查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西罗莫司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一室模型。发现红细胞比容对清除率有影响,碱性磷酸酶对分布容积有影响,获得的最终模型CL/F值为10.8 L/h,V/F为1 011 L。Bootstrap验证和可视化预测检查的评价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肾移植患者西罗莫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考察了年龄、体重、性别、合并用药以及各生化指标对模型的影响,为实现西罗莫司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The enzyme hygromycin B phosphotransferase(HPT) is a selectable marker used widely in variousanimal and plant transformation systems. It hasproven that hpt is a highly effective marker gene forrice transform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kanamycin antibiotic gene (nptII)[1]. On the otherhand, cowpea trypsin inhibitor from cowpea seeds[2],a member of the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family, isresistant to a wide range of insects. Constitutiveexpression of the cpti gene…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研发阶段候选物的淘汰率很高,因为之一是候选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活性有可能导致临床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因此,新药候选物对已上市药物及其自身代谢动力学的改变是影响药物治疗的一个关键代谢性质,新药候选物酶诱导能力的评价已成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细胞色素P450(CYP)是介导大部分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的代谢酶,C...  相似文献   

19.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当今药物传输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近况,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剂型开发,评价国内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经皮给药药代动力学的机制、数据处理模型及其方法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以期为我国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