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的母婴传播途径、可能的机制、母婴传播诊断的确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以及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原因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免疫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于广军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4):161-164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已被国内外的研究充发肯定。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已证实人群中HbsAg携带者中的50%来自于母婴传播.近年来,关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预防获得了重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母婴阻断成功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现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机制、阻断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证实HBV存在着母婴间传播,在我国患乙肝或携带HBsAg母亲的婴儿,1年内HBV感染率为51.8%-85.3%,了解其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断母婴间的乙肝病毒传播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及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MTCT)对母婴危害严重,应在孕前与孕期进行规范咨询与干预处理。有生育需求的HBV感染妇女,若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停药后6个月以上、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妊娠,抗病毒治疗期间必须避孕。妊娠期间需定期监测HBV DNA及肝脏B超检查,若肝功明显异常,需咨询肝病专科医师,必要时住院治疗,严重时需终止妊娠。对于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可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考虑第28周左右开始抗病毒治疗,建议产后1~3个月停药,停药后可以母乳喂养。在孕晚期不必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来预防MTCT。对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应优先采用无创产前筛查技术,并告知高病毒载量羊水穿刺时HBV宫内传播的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的现状,为优生优育的卫生宣教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632例产妇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和乙肝核心抗原(HBeAg)阳性的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的脐带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HBV阳性孕妇共236例,占孕妇数的37.34%,其中HBsAg阳性者93例,占39.41%。在对应的236例新生儿脐带血中,HBV阳性56例,阳性率为23.73%,其中男婴30例,占男婴总数的22.90%,女婴26例,占女婴总数的24.76%。新生儿HBsAg阳性8例,占新生儿总数的3.38%。143例剖宫产新生儿的脐带血HBV阳性32例,阳性率为22.38%,93例阴道分娩新生儿的脐带血HBV阳性24例,阳性率为25.80%。[结论]胎盘可以阻止部分HBV进入胎儿体内。新生儿HBV阳性率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9.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高病毒载量的妊娠女性,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孕中晚期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降低孕妇病毒载量,从而减少母婴传播风险应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此文总结相关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根据目前孕期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11.
Q H Sha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6,20(5):264-266
12.
目的研究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为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辖区医院病案室或妇产科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阳性产妇以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材料,填写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儿童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表;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随机抽取的产妇和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和随访分析。结果对深圳光明新区内83例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志物的产妇和新生儿的随访分析结果显示:83例新生儿和其母亲全部随访成功:其中82例新生儿成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例接种后仍携带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对83例产妇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共得出9种模式,其中模式4为高危模式,母婴垂直感染概率高。结论对携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志物产妇的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效地阻断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的重要手段,对携带血清学模型4的孕产妇应加以重视,井可考虑其他的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
目的研究采取阻断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最佳方法,以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168例HBV感染孕妇进行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将孕产妇分为两组,A组为剖宫产组76例,B组为阴道分娩组92例,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h、1、6个月进行免疫注射,对新生儿出生时与6个月后进行HBsAg阳性率观察;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处理。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新生儿出生时与6个月后HBsAg阳性率分别为10.53%、13.04%和10.53%、14.13%,不同分娩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阳性组49例与阴性组119例新生儿出生时和6个月后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57%、5.04%和30.61%、5.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孕妇所生产97例新生儿DNA为(3.34±0.68)copies/ml,未注射的71例孕妇所产新生儿DNA为(5.03±1.78)copies/ml,未注射组DNA拷贝数明显高于注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分娩前注射可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携带对婴儿HBV感染的影响。方法:收集88例该院妇产科出生婴儿脐血及其父亲血标本,经筛查已确认母亲无HBV感染,父亲为HBV感染携带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父亲HBV血清学标志物,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父亲和婴儿血清中HBV DNA含量。分析父亲HBV血清学标志物不同模式和HBV DNA含量对婴儿HBV感染的影响。结果:88例父亲为HBV感染携带者的婴儿共检出24例阳性,父婴传播率为27.3%。父亲不同血清学感染模式影响了婴儿HBV感染率,其中"大三阳"模式组的父婴传播率显著高于"小三阳"模式组(2χ=6.468,P<0.05)和其他模式组(2χ=5.869,P(0.05)。同时,父亲血清HBV病毒载量也影响了婴儿HBV感染率,当父亲外周血中病毒载量≥1×106 copies/ml时,HBV父婴传播率显著高于其他低病毒载量组(2χ=6.680、5.397、6.423、4.474,P值均(0.05)。结论:父亲血清学"大三阳"感染模式是HBV父婴传播的高危影响因素;父亲高病毒载量增加了HBV父婴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明确携带HBV孕妇干预治疗对保护婴儿抗-HBV感染的意义。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转录体(RNA)检测在母婴传播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91例HBsAg/HBeAg呈阳性孕妇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为61例,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左旋咪唑涂布剂阻断治疗;对照组为30例。治疗组在孕26周起开始阻断治疗,自母亲及其婴儿血清和母亲乳汁中提取核酸,经PCR及RT—PCR分别扩增HBV DNA和RNA,Southern—blotting验证反应的特异性,取代表性产物克隆、测序,检测血清HBV DNA及全长型(IRNA)和顿挫性转录体(trRNA)。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fRNA和tr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47.5%和6.7%,13.3%。70.0%。治疗组的前二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trRNA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阻断治疗后,婴儿HBV DNA和fRNA携带率明显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超过1/2的患儿携带trRNA。trRNA在HBV母婴垂直传播过程中有可能是一个出现更早期的可检测指标,有助于确定新生儿HBV感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5)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HCV母婴垂直传播的策略,降低HCV的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临床备孕及妊娠女性提高妊娠安全性、提高新生儿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6例HCV感染阳性孕妇,对其所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CV检测,判断是否为HCV感染,对新生儿母亲临床资料、围产期HCV感染相关指标、生产方式、产后喂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影响HC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因素。结果 126例HCV感染孕妇娩出新生儿126例,其中11例为HCV感染及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率8.7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HIV感染、HCV载量>1.0×10~6拷贝/ml、ALT>110IU/ml、阴道产、纯母乳喂养是HCV孕妇围产期新生儿发生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V母婴垂直传播危险因素大多数可以通过预防控制加以避免,临床应加强对HCV妊娠患者HCV载量、ALT、AST水平的随访,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选择适合的生产及喂养方式,降低HCV的母婴垂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接种疫苗后的持续时间,从而探讨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及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进行观察,这些婴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乙肝疫苗按0、1、6个月各10μg方案接种。观察对象的母亲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婴儿生后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2组婴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U,生后15~30天重复1次。在婴儿每满周岁时进行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予以乙肝疫苗10μg加强接种。结果①观察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岁婴儿316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有162例(51.3%);②婴儿2岁时观察其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的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仅有26例(26/266,9.8%),与婴儿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χ=113.698,P=0.000);③婴儿1岁时观察1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48例;观察2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有106例,经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2χ=4.892,P=0.027)。结论①婴儿经乙肝疫苗3次10μg接种后,对母亲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高危儿童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很有必要;②对于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足者应加强疫苗接种;③1岁和2岁时观察1组的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均显著多于观察2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存在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综合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婴儿的娩出方式对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共696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从中选择符合标准的7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估乙肝主动和被动联合免疫婴儿的娩出方式对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共1435名研究对象.自然分娩组831名婴儿,61例感染HBV,阳性率为7.34%;剖宫产组604名婴儿,29例感染HBV,阳性率为4.80%.婴儿HBV感染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0.70,95%CI:0.45~1.11,Z=1.52,P=0.13).结论 乙肝主动和被动联合免疫婴儿的娩出方式与其HBV感染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应用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常规免疫预防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分娩与喂养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医院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899名,到院参与的母亲230名,儿童250名,检测其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0名母亲注射与未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儿童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Bs阳性率为65.63%、78.29%;250名儿童中母亲行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抗-HBs阳性率77.14%、7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不同喂养方式的儿童均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的产妇婴儿经免疫预防后几乎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产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及喂养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抗体无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