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科静脉输液小组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通过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观察成立输液小组前后接受营养、抢救药物血管情况及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简写PICC)情况,观察输液小组的作用。结果成立儿科静脉输液小组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输液风险管理意识,抢救药物,高浓度药物外渗发生机率明显减少,经外周静脉、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维护更加规范,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提高了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结论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能减少护理风险,有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儿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6年起开展经深静脉途径给予老年重症病人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化疗及静脉高营养等,避免了外周静脉输液时受到液体浓度、渗透压及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易发生静脉炎、静脉栓塞及闭塞性硬化,减少了病人因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的痛苦及减少护理人员的重复劳动。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15例胰腺炎患者采取外周静脉营养治疗所取得的显著疗效,无一例与外周静脉营养有关的并发症发生,阐明了外周静脉营养推广于临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外周静脉营养中应注意的问题: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血管的保护;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各项代谢指标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2000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 irth-we ight infants,VLBW I)的发生率约为1·4%。由于早产和低体重,VLBW I生后即刻的母乳喂养较少能成功,而胃肠喂养也不易耐受,大多需要长期的胃肠外营养和抗生素的运用〔1,2〕,由于①VLBW I外周静脉纤细、发育不完善,故穿刺较困难且易外渗;②反复头皮静脉的穿刺增加了对VLBW I的干扰,增加了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外周静脉不能耐受较高的输液浓度及较长的输液时间,限制了静脉营养应用的浓度及时间,因此,只有中心静脉插管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症众多,技术要…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也是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平衡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某些脑血管意外、癌症晚期患者由于较长时间输入高渗脱水利尿剂、化疗药物造成外周静脉硬化、闭锁以致穿刺困难。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我们对15例病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老年患者存在血管条件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别,尤其在应用高渗溶液时,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渗出等并发症,重者有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等类似情况,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的损伤,减轻病痛,我们对158例老年患者的外周静脉输液进行观察护理,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的静脉输液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该技术是维持静脉通畅及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实践,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原来的10.6%降低至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0,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护理团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液港在恶性肿瘤病人静脉化疗输液通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6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组)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组(VAP组).PICC组30例,常规置入PICC;VAP组30例,植入输液港;分别比较两组病人在植入后一周、一月、三月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VA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明显低于PICC组(2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静脉化疗输液通路工具的选择中,输液港的应用安全、可行,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PICC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适用于化疗肠外营养等长期刺激性药物的输注。通过实践和观察,我科应用PICC置管联合可来福接头输液方法对40例患者治疗起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伴随科技和输液技术的发展,静脉穿刺工具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最初的羽毛管不断演进,目前采用的主要包括头皮钢针、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中长静脉导管等,而其中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基于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出生的78例极(超)低体重儿,根据随机抽样法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外周留置针输液,干预组39例患者予以PICC置管输液,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体重增长情况、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输液外渗率、穿刺点皮肤损伤率。结果:干预组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穿刺点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输液前两组体重、NIPS评分比较,P>0.05;干预组输液7d后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输液应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可缩短输液、住院时间,降低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皮肤损伤率,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患儿外周静脉采取留置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儿科门诊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进行治疗的患儿600例当作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风险管理随机,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按照经验对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风险种类进行总结所制定的护理手段进行护理,而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对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远远的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并使基础护理质量有效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与医院感染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静脉输液所致医院感染的环节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感染环节是液体污染或变质;配制和输注液体的环境细菌数超标;违反静脉输液操作规程;操作方法不当。结论把好静脉输液的液体关;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减少细菌污染机会;改进输液操作环节,注意静脉输液全程无菌操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等,能有效地减少输液反应,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黄小卿 《健康大视野》2006,14(7):104-104
临床上应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全营养液已广泛应用于胃肠肿瘤、肠梗阻手术前后、急性胰腺炎、肿瘤化疗等需要长期进行营养支持的病人。2002年2月~2005年12月,我科对38例病人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后与肝素帽及3L静脉输液袋为一体的输液法,改进了传统的外周静脉输液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全部痊愈出院。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巡视护理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良丽 《职业与健康》2006,22(11):875-876
静脉输液,即将无菌药液自静脉输入体内的一种用药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需迅速显效、补充营养、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情况下。若静脉输液操作技术不当或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危害。通常情况下,无论静脉输液的临床实施还是临床带教、课堂教学、教材内容、护理研究等,多重视输液的操作技术,而对液体滴注过程中的巡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仅就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护理的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外周静脉留针输液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东丽医院接受外周静脉留针输液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的253例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作为常规组,该组患者行常规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的253例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分别对常规组和观察组留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留针时间为(84.13±12.56)h,常规组为(73.18±12.16)h,观察组明显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外周静脉留针输液管理中,可明显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不适,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静脉渗漏性损伤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静脉给药是疾病治疗的最快捷、最主要的给药方法,外周浅表静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输注途径,但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导致药物外渗而引起组织损伤。出现渗漏情况后,必须及时迅速地做出有效的处理,将渗漏性损伤降到最低程度。近年来,我们将在临床工作中发生的输液渗漏病例的处理情况作了详细地观察与记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促进静脉输液治疗护理的专业化进程,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输液护理。方法:建立护理部和各科室的二级静脉输液质量监控组织。护理部专门设立输液质量控制委员会,负责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的标准制定、质量监控、专业知识培训与提高;各科室设立相对应的质控小组,负责对科内静脉输液质量进行连续监控,以控制环节质量,进行层层质控。结果: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提高;外周和中心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执行率明显提高;化疗药物、高营养药物输入方式更加合理;输液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加强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监控,能全面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质量和内涵,分层级管理是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化管理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妇幼保健院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妇幼保健院中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入院治疗的时间段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n=40),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双号为对照组(n=40),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分别观察两组中患儿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留置针脱出率以及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患儿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要明显更高,而留置针脱出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指标比较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中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有3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例,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显著(X2=5.5411;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妇幼保健院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效提升了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降低患者留置针脱落和不良反应的情况,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