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护理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感染内科住院的100例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给予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如降酶、退黄、护肝等),进一步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凝血功能、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动态改变及自觉症状(如纳差、恶心、腹痛等)的改变状况,并进一步归纳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出现的因素和相关护理防治方法.结果 大部分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纳差、恶心、腹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生命体征较之前明显改善;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率分别是:对血浆过敏11例(11%)、血压降低5例(5%)、插管处出血2例(2%).结论 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大大提高了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成功率和对肝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和对照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般性的支持治疗、针对性的对症处理、保护肝脏细胞和促进再生、防止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肝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早期患者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对药物性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救治成功率高,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目前常用人工肝治疗方法: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t system)联合肝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 对7例慢性肝脏功能衰竭患者分别应用上述三种人工肝方法治疗15人次,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等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结果 人工肝治疗后多数患者的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7例均顺利进行原位肝脏移植,其中6例成活。结论 人工肝可明显改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前状况,为肝移植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林荷芹 《临床医学》2005,25(1):94-94,F003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加强击理,提高对并发症的防治能力可提高治疗成功率。由于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操作和护理规范正在不断完善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对提高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对以一次分离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37例共63例次的治疗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以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 5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诊断为急性重型(ALF)3例和亚急性重型(sALF)2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L)治疗。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PTA及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 5例患者4例乏力、腹胀明显减轻,3例伴肝性脑病患者意识状态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患者TBIL明显降低(P<0.01),PTA及CHE显著升高(P<0.05),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治疗中未发生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升高PTA,降低内毒素水平。患者耐受较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生物组合型人工肝技术血浆吸附加血液透析滤过(PPA+HF)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的临床疗效与护理要点。【方法】20例ALF患者采用单血泵、输液泵行PPA+HF人工肝技术进行48例次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化、肾功能、肝功能、凝血指标、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不良反应和安全性。严密监护,充分做好各个环节的护理【结果】患者在治疗后意识障碍、黄疸、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总胆红素、转氨酶、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血浆白蛋白、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电解质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PA+HF人工肝技术可显著改善ALF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显著。做好各机器管路间的串接,加强治疗中的各项护理工作,防止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无肝素血浆置换(PE)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浆置换对72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进行无肝素血浆置换治疗,共116人次,持续用注射泵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分离器及管路,对照组32例常规加用肝素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共90人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出凝血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除PE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外,无1人次出现血浆分离器及管路凝血以及术中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出凝血相关性不良反应15人次,2组对照出凝血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出凝血相关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肝素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功能衰竭,出血及凝管的发生率低,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同时,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无肝素血浆置换治疗顺利完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舒适护理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88例重症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并进行护理总结。结果: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明显改善重症肝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明显好转。结论:认真做好术前、术后临床监护及护理干预,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重型肝炎病人在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病人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治疗前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中期(P<0.01),且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提高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崇慧 《护理研究》2010,24(7):1830-183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重型肝炎病人在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病人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治疗前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中期(P〈0.01),且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提高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式肠道三维CT检查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3月至2012年7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改良式肠道三维CT检查的40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16例患者中,共有32例患者于检查中或检查后出现并发症,其中恶心呕吐15例、尿潴留3例、腹胀8例、肠梗阻3例、对比剂过敏3例,经积极处理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32例患者的并发症均好转。结论改良式肠道三维CT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认真宣教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总结护理体会。方法9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及治疗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测定血液肝肾功、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电解质变化。对比两组存活率。总结护理注意要点。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患者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电解质紊乱明显改善(P<0.05);而对肾功影响不明显。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早、中期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晚期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脏替代治疗方法,且在病程早期进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26例经B超确诊的NAFLD患者,给予护理干预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辅导、饮食和运动指导,3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和生化指标。【结果】经综合护理干预后NAFLD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干预前后BM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作为基础治疗,短期内有助于NAFLD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90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按国内现行通用诊断标准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1997年Maria药物性肝病评分系统作重新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为:中药38.9%(35/90)、抗微生物药物17.8%(16/90)、非甾体类消炎药10.0%(9/90)。潜伏期3个月以内者占75.8%。主要症状包括:黄疸51.1%(46/90),纳差45.6%(41/90),乏力44.4%(40/90)。临床分型为:肝脏检查异常6.7%(6/90);肝损伤93.3%(84/90),包括肝细胞损伤型37.8%(34/90),胆汁淤积型36.7%(33/90),混合型18.9%(17/90)。按照Maria评分标准进行再评估,确定为药物性肝病者0例,可能性大者4例(4.4%),有可能者19例(21.1%),可能性小者54例(60%),可除外药物性肝病者13例(14.4%)。结论: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意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芒硝外敷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病科治疗的60例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芒硝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围、显效患者腹腔积液消退时间及其他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2.1%、52 6%,而对照组患者为73.7%、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显效患者腹腔积液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积液消退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患者腹胀、乏力、纳差的改善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硝外敷能有效改善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腹腔积液消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47例儿童A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研究组),分析ALF患儿的年龄分布特征及病因情况,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2组患儿病死率。结果:47例ALF患儿中≤1岁患儿23例、1~3岁10例、≥3岁14例;34.0%患儿病因不明。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降低(P0.05),国际化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白蛋白(albumin,ALB)均升高(P0.05)。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ALF是有效的,可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2008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80例肝衰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在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对照组40例未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好转率。结果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达到77.5%。结论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手段。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监测、观察、处理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途径的最佳选择。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进行肝移植术后需早期肠内营养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空肠造口置管组(n=44)和鼻胃管组(n=41),比较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与鼻胃管组比较,空肠造口置管组术后营养管开始时间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0.53)d vs(0.75±0.23)d,t=36.34,P<0.01]。空肠造口置管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9.1%,4/44)低于鼻胃管组(26.8%,11/41),胃潴留发生率(13.6%,6/44)亦低于鼻胃管组(34.3%,1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腹泻、管道堵塞发生率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急性排异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进行空肠造口置管能够在术后第1天即进行肠内营养,有效降低胃潴留和胃食管反流发生风险,不增加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