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特点。方法 对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12月符合心脏恶液质综合征诊断标准的 1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二尖瓣置换术 14例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4例 ,18例均同时进行 De Vega三尖瓣成形术。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及在此基础上并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早期死亡 4例 ,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外科治疗可提高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 ,正确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血浆细胞因子与肠道屏障损害后肠源性细笛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清洁级)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6)和SAP组(n=36)。采用胰管内逆行注射4%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作SAP模型。观察胰腺和回肠的病理改变,动态测定血浆TNF-a、IL-6、IL-10和DAO活性、LPS水平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制模后血浆TNF-a、IL-6水平明显升高,48h达到高峰,IL-106h后才明显升高;血浆DAO活性早期升高,24h后明显降低;LPS水平早期即有明显升高,48h达到高峰;SAP24h脏器细笛移位率明显升高,72h达到58.3%。结论 SAP早期即有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和肠道屏障的损害,细胞因子通过损害肠遗屏障,引起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同时,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又促进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加重肠黏膜屏障本身的损害,遣成恶性循环,引起SIPS和MODS的发生,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多瓣膜病变合并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5例心脏恶液质综合征患者瓣膜置换的治疗过程,其中1例行三瓣膜置换,3例行双瓣膜置换并三尖瓣成形,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室间隔缺损修补、瓦氏窦瘤破裂修补、二尖瓣三尖瓣成形.结果 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其余3例术后均出现心律失常,经应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纠正.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为(52.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住院时间31~42d,平均35 d,痊愈出院.随访10~48个月,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体重达到标准,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心影明显缩小(心胸比率0.55~0.60).结论 术前心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和各瓣膜病变的完全纠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呼吸、循环系统的维护和内环境的稳定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再喂养综合征(RFS)是营养不良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患者。本例恶性肿瘤恶液质并发RFS患者在入院营养支持后出现低钾、低磷、低镁,且有头部、颜面部、四肢麻木等神经症状,符合RFS的诊断,经过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通过介绍该病例的治疗过程探讨RFS高危患者的营养处...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卵巢微环境中调节卵母细胞发育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细胞因子作为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激素样多肽调控生殖过程,它们通过调节卵巢内分泌或旁分泌,进而影响卵泡成熟、胚胎发育及胚泡着床等环节来参与生殖调节。研究表明不孕可能与卵泡液中某些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活性氧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白血病抑制因子等)的异常表达引发的卵泡成熟障碍有关。因而,加强卵泡液中细胞因子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钙蛋白酶抑制剂ALLN (N-acetyl-Leu-Leu-Norleucinal)对癌性恶病质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即A组(健康对照组)、B组(荷瘤对照组)和C组(荷瘤+钙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组),每组8只.将小鼠结肠腺癌Colon26(C26)细胞接种于B、C组小鼠右前腋窝皮下,建立恶病质模型后,C组小鼠用钙蛋白酶抑制剂ALLN干预7d.每天监测小鼠体质量、摄食量、肿瘤体积.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去瘤体质量、腓肠肌和附睾脂肪湿重、血生化和细胞因子水平、骨骼肌中Calpain-1和泛素mRNA的表达. 结果:与A组小鼠比,B组小鼠终末体质量、去瘤体质量、右后腓肠肌和双侧附睾脂肪湿重、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和血糖(Glu)明显下降(P<0.01);三酰甘油(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P<0.01);肌肉组织中钙激活蛋白酶-1(Calpain-1)和泛素mRNA表达升高(P<0.01).C组与B组比,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钙蛋白酶抑制剂可能是通过抑制钙蛋白酶,减少肌肉蛋白消耗,从而改善癌性恶病质.  相似文献   

7.
癌性恶病质病人存在着严重的代谢紊乱,肿瘤释放特异性的恶病质因子以及机体细胞因子合成增加,导致宿主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使机体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性消耗,器官功能活性下降,最终导致全身衰竭.通过对癌性恶病质发病机制的不断了解,以发病机制为基础的治疗药物的应用将对癌性恶病质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癌性恶病质的药物治疗与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性恶病质是晚期肿瘤病人常见的一种综合征,由于目前尚无法完全阻止恶病质的进展,所以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营养支持、物理治疗、社会心理等进展极快,作者仅讨论药物和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对胃癌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方法:对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对具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的治疗情况。结果:70例胃癌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有44例,占62.86%;不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有26例,占37.14%。男性患营养风险的比例为60.00%,女性患营养风险的比例为6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的患者患有营养风险的概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患者营养状况评分为(9.35±2.18)分,干预2个月后为(7.23±2.43)分、3个月后为(6.40±1.40)分、6个月后为(4.31±1.22)分,营养状况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44例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分成两组,应用营养支持的有28例,未应用营养支持的有16例;应用营养支持患者的住院时间(12.45±3.18) d显著短于未应用营养支持患者的(18.85±6.79)d,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胞质中央颗粒化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对受精、早期胚胎发育、囊胚形成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10年4月~2011年3月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治疗的患者,选取全部卵母细胞胞质中央颗粒化的89例患者作为胞质中央颗粒化组,随机选择同期卵母细胞形态无异常的335例患者作为胞质形态正常组,比较两组间受精、早期胚胎发育、囊胚形成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胞质形态正常组与胞质中央颗粒化组之间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新鲜周期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母细胞胞质中央颗粒化可能影响其受精、胚胎发育及囊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窦癌病人血清细胞因子IL-10水平与发生恶病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35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和150例胃窦癌病人的血清IL-10水平。结果:胃窦癌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并且血清IL-10水平胃窦癌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胃窦癌恶病质的病人血清IL-10水平较非恶病质病人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0水平与胃窦癌病人恶病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在胃癌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入选标准,82例胃癌患者进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一组为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的研究组,另一组为应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45.58±26.91)h,显著早于对照组的(58.01±23.5)h(P=0.0287),术后住院时间为(9.4±3.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4±3.6)d(P=0.0002),住院总费用为(2.96±0.44)万元,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46±0.34)万元(P〈0.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3%和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可以明显加快胃癌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胃癌恶病质患者血清肌抑素水平变化,并初步探讨肌抑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分级将80例胃癌患者分成胃癌恶病质组(PG-SGAC级,32例)和胃癌非恶病质组(PG-SGA A+B级,48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肌抑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记录身高、体质量、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等指标.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80例,同法测定并记录上述指标.结果 胃癌恶病质组的血清肌抑素水平为(1.36±0.50) μg/L,显著高于胃癌非恶病质组的(0.91 ±0.49) μg/L(x2=14.67,P=0.00);对照组的血清肌抑素水平为(0.70±0.37) μg/L,显著低于胃癌非恶病质组(x2=36.45,P=0.00).对照组(r=-0.16,P=0.16)、胃癌非恶病质组(r=0.08,P=0.58)及胃癌恶病质组(r=0.18,P=0.31)中血清肌抑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胃癌恶病质患者血清肌抑素水平升高;血清肌抑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肠道细菌易位参与肝硬化各种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等的发生发展。肝硬化时肠道细菌易位发生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壁通透性增加及机体免疫力下降。从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降低肠壁通透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三方面着手,进行肠道细菌易位防治,可以有效控制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肿瘤恶病质机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临床征象,是恶性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恶病质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厌食及体内各营养物质代谢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而各种细胞因子及肿瘤代谢因子的作用在恶病质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恶病质发生机制以及临床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妊娠中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V)的发病情况;观察唯阴康生物栓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520例妊娠28~38周的孕妇进行BV筛查,118例BV阳性;对60例筛查阳性孕妇予以唯阴康治疗(设为A组),睡前1枚置阴道,次晨取出,连续用药10 d;比较干预组(A组),非干预组(B组)及阴性组(C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妊娠中晚期BV的检出率为22.7%,发生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A组,分别为15.0%、5.0%、5.0%、8.3%、3.3%,B组分别为20.7%、10.3%、8.6%、13.8%、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两组相应不良发生率均高于C组(C组分别为6.3%、3.7%、1.5%、4.5%、1.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妊娠中晚期BV的发病率较高,唯阴康生物栓剂治疗BV阳性孕妇可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胃组织和血清中糖代谢相关产物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对4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血清中糖代谢相关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并与配对的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健康体检者血清进行对照,对胃癌组织和血清的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组织中发现5种代谢物,分别为琥珀酸、延胡索酸、L-(+)-乳酸、α-酮戊二酸和D-葡萄糖,其中延胡索酸、L-(+)-乳酸和α-酮戊二酸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分别为(0.332±0.136)%和(0.276±0.095)%、(0.606±0.254)%和(0.408±0.184)%、(0.856±0.583)%和(0.534±0.421)%,3种代谢物在胃癌组织中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3、0.033、0.022);琥珀酸和D-葡萄糖在两种组织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发现6种代谢物参与糖代谢,分别为L-(+)-乳酸、延胡索酸、2-氧-甲磺酰基阿拉伯糖、D-吡喃葡萄糖苷、D-吡喃果糖、D-葡萄糖,其中延胡索酸和2-氧-甲磺酰基阿拉伯糖在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分别为(0.165±0.329)%和(0.307±0.205)%、(0.152±0.172)%和(0.250±0.217)%,胃癌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049);其余4种代谢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胃癌患者的组织和血清中均检测到L-(+)-乳酸、延胡索酸和D-葡萄糖,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组织和血清中L-(+)-乳酸(r=-0.095,P=0.617)、延胡索酸(r=-0.056,P=0.768)和D-葡萄糖(r=-0.088,P=0.725)均无相关性。结论 胃癌组织和血清的糖代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两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及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 - Q - SF)、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12例胃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胃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总得分(35.43±10.44)分,抑郁程度得分为(57.05±9.52)分。FoP - Q - SF各维度与SDS各维度均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家庭人均收入、FoP - Q - SF是抑郁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体变异度的58.5%,其中FoP - Q - SF独立影响抑郁水平总体变异的36.7%。结论 本研究中胃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处于中等水平,推测可通过降低复发恐惧水平来降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