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复合骨块融合的生物力学基础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复合骨植骨块融合的生物力学基础,为临床手术提供合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6具颈椎新鲜标本,采用复合骨块与常规髂骨块制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标本,以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观察和评定颈椎的三维稳定性及术后颈椎强度等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并对临床运用复合骨块行颈椎植骨融合21例进行回故并与常规植骨融合病例对照。结果 复合骨块融合组的生物力学性能均优于常规髂骨融合组。(P<0.01)。结论 颈椎前路复合骨块融合方便、稳定。是目前较好的植骨融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Ⅱa型Hangman骨折前路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生物力学改变的力学原因。方法对2例Ⅱa型Hangman骨折行单纯前路融合固定手术,术中处理C2、3椎间盘并进行融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虽均骨性融合,但术后侧位X线出现不同程度的C2、3椎体间成角,并残留颈肩部疼痛。结论Ⅱa型Hangman骨折上颈椎前、后方软组织及骨稳定结构整体破坏,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固定手术稳定颈椎作用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随访研究,探讨对无明显后凸畸形和节段不稳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后是否有必要加用钛板内固定。方法采用1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测量单纯植骨组和加用钛板内固定组在2.0Nm纯力矩载荷下的运动范围;应用有限元力学分析计算出各时相两组的骨痂强度及与融合节段相邻部分的平均应力水平。临床随访同时期施行单纯植骨融合的27例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18例患者,比较3年以上疗效;同时随访行单纯植骨融合的33例患者,评价10年以上疗效。结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术后即刻加用钛板内固定组的稳定性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P<0.05)。有限元力学分析显示:术后0.5年起单纯植骨融合组的骨痂强度和融合节段相邻的C5椎体平均应力水平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组基本相当;颈椎前部结构总体应力水平随植骨融合而增加,后部结构总体应力水平随植骨融合而减小。单纯植骨融合组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组术后3年以上随访疗效相当;单纯植骨融合术后10年以上随访总体疗效满意。结论对不伴明显后凸畸形和节段不稳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钛板内固定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4.
四种颈椎前路钢板在颈椎融合手术中应用和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比较4种颈椎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的优点和不足。方法:101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减压、植骨融合同时分别采用AO、Caspar、Orion和Zephire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固定。与单纯植骨融合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症状体征缓解程度和融合情况。结果:患者症状特征术后明显改善;未发现手术并发症,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组融合率明显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结论:4类钢板均能提供充分的颈椎稳定性,使用安全,Zephire钢板较其余钢板系统使用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的生物力学,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颈椎C4、5节段的活动范围(ROM) ,而后在C4、5节段制作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分别测定脊柱在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后,无论采用哪种钢板固定,其术后ROM值除侧屈时稍大外均比正常颈椎要小,在前屈时最为明显(P< 0.05);后伸时Orion固定最接近正常标本(P> 0.05),而Codman、Window与正常标本相比有较大差异(P< 0.05);旋转侧屈时3 种钢板与正常颈椎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种钢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颈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均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本试验支持动力性钉板系统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Uniplate与Orion钢板单间隙固定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颈前路单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与Orion钢板同定目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依次进行3组实验.测定正常颈椎C4、5活动范围(ROM)作为对照,制成C4、5椎间盘切除、植骨、Orion、Uniplate钢板固定模型,依次测试相应目的ROM,转化为稳定指数(Sf).[结果]Uniplate钢板组Sf与正常比,前屈时Sf,增加21%,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伸旋转时比正常增大11%、1%,侧屈时比正常减少9%,差异无显著性(P>0.05).Uniplate钢板组Sf与Orion钢板组比近似,甚至增加,差异尤显著性(P>0.05).[结论]Uniplate钢板固定颈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稳定性较好,且临床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7.
应用新型合成韧带施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间隔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保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有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有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笼(ATFC)复合自身红骨髓混合植骨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患者应用红骨髓与ATFC混合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定期X线片等资料,并与同期单纯行ATFC植骨的19例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在随访中发现,加红骨髓的ATFC植骨组与单纯ATFC植骨组比较并未延长手术时间或增加手术出血量,但可缩短椎间骨融合时间(P<0.01).结论 ATFC复合红骨髓植骨,柔合了异体骨植骨中没有取骨附加创伤和自身红骨髓独有的活跃成骨能力的优点,植骨可顺利融合,是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9.
复合骨块在颈椎前路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合骨块在颈椎融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颈前路减压复合骨块植骨融合28例,观察其术后3个月颈椎间高度的变化,并与常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0例比较,结果:复合植骨块融合组在维持颈椎椎间高度及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常规组。结论:复合植骨块是一种较好的植骨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该文作者报道一种前路自枢椎经两侧寰枢关节至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的枕颈融合技术,并与传统的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比较研究。具体方法是:采用6具新鲜成人完整标本,将枢椎齿突予以切除造成枕寰枢不稳,分别采用后路钢丝结扎、后路C1/C2经关节螺钉加钢板内固定和前路枢椎至枕骨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枕颈融合,每组各2具标本。运用光电测定系统对三组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主要检测各运动节段(Oc~C1、Cl~2)之间的运动范围(ROM)和中立区(NZ)的运动参数。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屈曲和伸展运动时,后路经关节螺钉加钢板内固定具有最大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后路钢丝结扎和前路枢椎一枕骨螺钉技术。在侧屈和旋转运动时,前路枢椎一枕骨螺钉技术与后路经关节螺钉加钢板内固定技术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无显著差异,均优于后路钢丝结扎技术。该文作者认为,前路枢椎一枕骨螺钉技术在枕颈融合时,可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其技术设计简单,符合微创原则,尤其适用于后路枕颈融合失败后的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1.
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3例,占88%。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颈前路钛制网状接骨板固定系统(ACSRP)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1)稳定测试 14例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模拟颈椎前路手术制作颈椎双间隙并部分椎体摘除的模型.分别以网状接骨板(ACSRP)和进口Caspar钢板固定,依次测量两类颈椎模型的三维运动数据;(2)植骨块的应力测试选择压力敏感胶片,分别置于A、B两组C4~C6与植入髂骨块之间,计算出其所受应力大小.结果:(1)损伤颈椎在两种钢板固定后的ROM均明显减少,稳定程度增加,但提高颈椎的稳定程度不同;(2)压敏片测量ACSRP固定后的植骨块与Caspar组间应力分布有差异.结论:ACSRP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ACSRP固定的植骨块较Caspar组固定的植骨块有较好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3.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已成为颈椎退变性等疾病的标准术式,但术后仍存在颈前柱失高和生理曲度丢失的问题,不管采用内固定与否。而恢复颈前柱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是临床判定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标准之一。颈前路术后前柱失高的原因很多,与植骨块的吸收压缩、椎体终板的处理、植入物及骨移植材料、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采用与否等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高原人C5/6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A13.0.2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最后加入韧带和关节囊,通过模拟前路手术摘除椎间盘建立椎间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加入前路内固定器及后路椎弓根系统三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生理载荷,模拟颈椎6个方向的生理活动.[结果]前路和后路2种固定方式均明显减少了前路椎体融合植骨块的应力,后路固定较前路固定更减少了植骨块的应力.主要的应力集中在椎体和螺钉交界处,不同方向运动上下螺钉承受的应力没明显差异.[结论]前路椎体间融合后通过前路和后路固定均可以降低植骨块的应力,达到手术后的初始稳定性,后路椎弓根固定在前路融合后其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强于前路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法疗效评定。结果23例病例均获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82.6%,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前路钢板对两节段颈椎间植骨的运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前路钢板对两节段颈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46例两节段颈椎病患者,环锯法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其中26例病人用了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26例运用钢板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20例单纯植骨病人,4例出现(20%)假关节,融合节段前凸丢失的度数较植骨融合组明显增大。获得植骨融合的病人,临床结果相似(P>0.05)。结论前路钢板系统增加两节段颈椎间植骨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解除颈椎间盘突出所致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消除临床症状,恢复脊髓或神经功能。方法:自1993年2月~1996年12月,选择性地对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加椎间植融合术。结果:术后6个月~3年随访,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临床类型、MRI成像、手术疗法及有关技术问题作了讨论,认为前路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术式。MRI成像检查是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一组退变性颈椎滑脱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术前均拍摄颈椎侧位和伸屈侧位X线平片,在标准侧位片,按下位椎体上终板水平测量滑脱节段椎体滑移距离.治疗方法选择滑脱和脊髓受压节段施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并采用JOA评分对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进行对照.[结果]所有病例颈椎滑脱测量结果:滑脱距离2.3~4.5 mm,平均3.2 mm;其中上位椎体向前滑脱22例,向后滑脱30例.32例颈椎的生理曲度消失.52例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平均获得1.7年随访,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88.4%,优39例,良5例,中2例.[结论]在X线侧位片上相邻椎体位移大于2 min可诊断为颈椎滑脱;单纯颈痛患者的手术治疗必须谨慎;颈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骨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36例,占90%。术后8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植骨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20.
颈椎疾患长期以来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已成为典型的传统手术 ,由于其取骨需要另作切口及其可能出现的植骨块移位、不融合、椎间高度丢失等问题 ,因而不少作者在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采用前路内固定 ,特别是近年来界面固定椎间融合器的使用 ,更是成为“时尚”。本期基础研究栏目刊载的“钛质网笼内植物加前路带锁钢板对颈椎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一文 ,在审稿过程中 ,专家们提出了相近或不相同的看法 ,其中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譬如 :根据本实验结果应用于临床 ,对患者究竟是“overtreatment”还是“benefit” ?单纯植骨融合是否仍可用 ?什么情况下用 ?目前笼状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究竞如何 ?是否需要常规加用前路钢板……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