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品:丹砂     
《光明中医》2014,(8):1773-1773
内容:味甘,微寒。甘言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与气?盖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若色与气则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主身体五脏百病。百病者,凡病皆可用,无所禁忌,非谓能治天下之病也。凡和平之药皆如此。养精神,凡精气所结之物,皆足以养精神。人与天地同,此精气以类相益也。安魂魄,亦入心,重镇怯。益气。  相似文献   

2.
五味子     
《光明中医》2014,(10):2038-2038
味酸温。主益气,气敛则益。咳逆上气,肺主气,肺气敛则咳逆除,而气亦降矣。劳伤赢瘦,补不足,气敛藏,则病不侵而身强盛矣。强阴,气敛则归阴。益男子精。肾主收藏,而精者肾之所藏者也,故收敛之物无不益肾。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此以味为治也,凡酸味皆敛,而五味酸之极,则敛之极,极则不止于敛,而且能藏矣。藏者冬之令,属肾,故五味能补肾也。  相似文献   

3.
上品:黄连     
内容: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除湿热在下之病。久服,令人不忘。苦入心能补心也。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心属火,寒胜则火,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  相似文献   

4.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5-428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5.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的地位曹宏指导郭孝月山东中医学院附院(250011)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6.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皆水谷所化。气属阳,血属阴。其性不同,功能有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但又相互维系,“血者气之母”,“气者血之帅”,血之所统者气也,气以载血,血中藏气,气生于血,血化于气,无阳则阴无从生,无阴则阳无所化。气与血,同源异流,互为其根,血的升降运行,莫不从之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逆,气不摄血,则血溢于外,气乱则血妄行无常,气调则血循常道。笔者在临床中对某些妇科血病从气治,能收到气调血宁的效果。一、血枯经闭,气化则行气为阳,血为阴,气化则血生。妇人经血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藏之于室,应时而下。而血枯经闭,皆  相似文献   

7.
磁石     
《光明中医》2014,(10):2202-2202
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味辛则散风,石性燥则除湿,其治酸痛等疾者,以其能坚筋骨中之正气,则邪气自不能侵也。除大热,寒除热。烦满,重降逆。及耳聋。肾火炎上则耳聋,此能降火归肾。凡五行之中,各有五行,所谓物物一太极也。如金一行也,银色白属肺,金色赤属心,铜色黄属脾,铅色青属肝,铁色黑属肾。石也者,金土之杂气,而得金之体为多。何以验之?天文家言星者金之散气,而星陨即化为石,则石之属金无疑。而石之中亦分五金焉,磁石乃石中之铁精也,故与铁同气,而能相吸,铁属肾,故磁石亦补肾。肾主骨,故磁石坚筋壮骨;肾属冬令,主收藏,故磁石能收敛正气,以拒邪气。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  相似文献   

8.
车前子论选     
正车前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湿土脾经。气降味和,阴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能出矣,出气不化,闭塞下窍而为癃闭,其主之者,寒能化热,甘能化气也。小便者,心火之去路也,火结于膀胱,则小便痛矣,其止痛者,气寒能清火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相似文献   

9.
《平人气象论》提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古籍而参考发现,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方能滋养元气。如胃气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所生也。只因夫百病皆生于气,故元气充则脾胃和。  相似文献   

10.
丹砂论选     
正丹砂又名朱砂,始出涪州山谷,今辰州、锦州及云南、波斯蛮獠洞中石穴内皆有,而以辰州者为胜,故又名辰砂。水银出于丹砂之中,精气内藏,水之精也。色赤体坚,象合离明,火之精也。气味甘寒,生于土石之中,乃资中土,而得水火之精。主治身体五脏百病者,五脏之气,内归坤土,外合周身,丹砂从中土而达五脏之气,出于身体,则百病咸除。  相似文献   

11.
槐实     
《光明中医》2014,(12):2643-2643
内容: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清浮游不归之根火。止涎唾,清肺经湿火。补绝伤,阳明主机关,此能滋养阳明也。五痔火疮,妇人乳瘕,皆阳明燥金之疾。子脏急痛。亦阳明经脉之病。槐当秋而实,得金之令。色黄,得金之色,故其性体清肃,乃手太阴、手阳明之要药也。金衰则为火所侮,凡有余之火,不能归藏其宅,必犯肺与大肠,得此清肃之气以助之,则火而火自退。此从本之治.医之良法也。  相似文献   

12.
当归     
《光明中医》2014,(10):2077-2077
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润肺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皆风寒在血中之病。妇人漏下绝子,荣血不足之病。诸恶疮疡,金疮,荣血火郁及受伤之病。煮饮之。煮饮则能四达以行诸经。 按血在经络之中行不流息。故凡用行血补血之药,入汤剂者为多,入丸散者绝少。故古人治病,不但方不可苟,即法亦不可易也。当归辛香而润,香则走脾,润则补血,故能透入中焦荣气之分,而为补荣之圣药。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而《本经》无一字及于补血养血者,何也?盖气无形可骤生,血有形难速长。凡通闭顺气,和阴清火,降逆生津,去风利窍,一切滋润通和之品,皆能令阴气流通,不使亢阳致害,即所以生血也。当归辛芳温润,兼此数长,实为养血之要品,惟着其血充之效,则血之得所养,不待言而可知。此等当参全经而悟其理。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历代以来积累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全凭心传口授 ,代代相传 ,其理法方药实际上与中医一脉相承 ,但又有其自成体系的一面 ,其治病方法、方药有其独特之处。如中医重阴阳 ,土家医则唯重气血之说。认为人生天地之间 ,天授人于气 ,地赋人于血 ,感受天地正气 ,则气和血盛 ,气和血盛则无病 ;若感受天地之间的不洁之气 ,亦称毒气 ,致气机不畅 ,血脉壅塞 ,则百病皆生 ,变生诸症。凡体虚之人均易受不洁之气侵袭 ,凡外伤亦易受不洁之气侵袭 ,此外如饮食、起居环境等都可以是感受不洁之气的原因。土家医治病有两个基本原则 :…  相似文献   

14.
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五输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相似文献   

15.
白僵蚕     
《光明中医》2014,(11):2279-2279
内容: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风痰之病。去三虫,风气所生之虫。灭黑,令人面色好,能去皮肤之风斑,令润泽。男子阴疡病。下体风湿。蚕,食桑之虫也。桑能治风养血,故其性亦相近。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僵蚕因风以僵,而反能治风者,何也?盖邪之中人也,有气而无形,穿经透络,愈久愈深,以气类相反之药投之,则拒而不入,必得与之同类者,和入诸药,使为乡道,则药力至于病所,而邪与药相从,药性渐发,邪或从毛空出,或从二便出,不能复留矣,此即从治之法也。  相似文献   

16.
柴胡     
《光明中医》2014,(11):2380-2380
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轻扬之体,能疏肠胃之滞气。饮气积聚,疏肠胃之滞物。寒热邪气,驱经络之外邪。推陈致新。总上三者言之,邪去则正复也。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诸邪不能容,则正气流通,故有此效。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张仲景小柴胡汤专治少阳,以此为主药何也?按伤寒传经次第,先太阳,次阳明,次少阳。  相似文献   

17.
露,又名气汗水、水露。《随息居饮食谱》言"凡谷、果、菜、草、花、木、叶诸品,具有水性之物,皆取其新鲜及时者,依法入甑,蒸馏得水,名之为露。用得其宜,远胜诸药"。《本草纲目拾遗》载:"凡物之有质者皆可取露。露乃物质之精华,其法始于大西洋。传入中国,大则用甑,小则用壶,皆可蒸取……玫瑰花蒸取,气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养胃、宽胸、散郁。"清·顾仲《养小录·诸花露》载:"仿烧酒锡甑、木桶减小样,制一具,蒸诸香露。凡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入汤代茶,种种益人,入酒增味,调汁制饵,无所不宜。"  相似文献   

18.
二、临床应用 (一)四診观察:四診的观察方法,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見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者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六十一难)。按望者望其五脏所现之色,闻者闻其五脏所发之音,问者问其五脏所喜之味,切者别其何脏何腑之脉象,卽知其病在何脏腑也。至“切”的含义,难经虽言“诊其寸口”其实还包括了“切”腹的诊法,李疇福先生说:“切者是医师用手的触觉到病人的身体上去“切”,所以“切脉”和“切腹”是一样并行的,仲景伤寒论凡言胸脇痞滿,腹痛拒按等,非切腹診腹,何以得知?”(中医概说),我们診察病人,如果切脉与切腹相輔而行,更为全面。关于色脉相应:难經说:“五脏有五色,皆现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十三难),四診之要,  相似文献   

19.
《素问·痹论》中有“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忄票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  相似文献   

20.
"瘥后防复"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中对痹证的病因、特点及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痹证"瘥后防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提出应根据六气所主季节,避免感受当令所过之气;根据"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调饮食,护营卫,避免重复感受风寒湿之气;根据"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和"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提出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保暖;在"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基础上提出加强锻炼,适当运动,疏通经络等。还可采用日晒、灸法、穴位刺激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