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2.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熊继柏关键词内经;汗证;病因病机;治法《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灵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亚兰  卢汉祺  杨满妹  邓宁  易攀 《光明中医》2014,29(11):2259-2260
"泽泻饮"是《内经》十三方之一,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疗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的酒风病,治疗效果显著。现代医家多从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来对"泽泻饮"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扩展,使"泽泻饮"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之范畴,《内经》称其为"消瘅"。本文整理挖掘《内经》关于"消瘅"的成因、病机、治疗以及传变预后的精辟论述,探讨分析其精要以借鉴于今之临证。糖尿病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祖国医学对其有丰富的论述和悠久的认识历史,《内经》将糖尿病称为"消瘅",作为以消渴为主症的疾病的总称。笔者不揣鄙陋,将《内经》对本病病机与调护的认识总结如下,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仲景对汗法论述详尽,应用广泛,既上承《内经》理论,又结合自身实践发展了《内经》理论,拓宽了汗法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典范。通过归纳仲景对汗法在下利、风寒湿痹、水气病、黄疸病中的应用,分析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探讨了将汗法用于内科杂病治疗的理论基础和辨证要点。认为凡是针对在表、初起和偏上之邪,汗法均可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6.
早在《内经》便有了对汗的来源、化生及其治疗的阐述。历代医家对汗证论治颇详,其辨证思路不尽相同。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宗《内经》、《伤寒论》之旨,从脏腑和病位辨治汗证,采用中药内服或外治法,同时重视养生调护,拓宽了临床思路,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7.
温法,系八法之一,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1]。《内经》中没有关于温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温"字内容就多达58篇,涉及"温"内涵的篇章亦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温"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及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易华波 《光明中医》2011,26(7):1483-1484
本文试从四逆散与升降散的方剂来源、病因病机、治疗机理来探讨两方在外感高热不退中的异同点。两方均遵从《内经》"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在外感高热的症状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四逆散主要体现在恶寒发热无汗,四肢逆冷;升降散表现为恶寒轻发热重,汗出热不退,大便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0.
浅析《内经》从脏腑论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内经》相关条文,认为《内经》对汗证与脏腑病位的关系认识较为全面,提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有关。这些论述对于指导后世医家临床辨证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证候,提出相应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的特点(一)辨证论治本书是继承《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运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如第2篇里,在论述痉病的类型中,首先提出:“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这是从有汗、无汗以辨别刚痉、柔痉。在论述治法时,提出“太阳  相似文献   

12.
汗作为临床常见的生理病理表现,《内经》和后世医家医案中有很多论述。汗的五脏分证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取法天地之象,归纳了五脏系统的病变特点,包括脾汗、心汗、肾汗、肝汗、肺汗特点。以分别归类的形式论述了五脏蕴含的天地之象,以汗证为例分别探讨了五脏的生理病理表现特点,并选取后世著名医家验案中的汗证案例,结合《内经》《难经》理论,分析汗证五脏分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治疗学的角度出发,就发汗以祛邪、止汗以扶正、禁汗以防变3个方面论述了《内经》的理汗思想。并认为发汗、止汗、禁汗是后世汗法研究和汗证治疗的理论渊薮。  相似文献   

14.
焦玉娟  魏凤琴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75-1176
结合"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生理特性和当今精神压力骤增的社会环境对女性情志的影响,以及痛经与肝的关系,根据"多情交织致病首先伤肝"以及《内经》"百病生于气"的理论,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治疗应遵循《内经》"木郁达之"的原则,以舒肝解郁、行气止痛立法,方以逍遥散为主,随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5.
《内经》关于汗出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英 《河北中医》2008,30(2):188-188
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内经》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如《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之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中“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明确阐明了汗出的机制。《伤寒杂病论》所创汗法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世历代医家提出的“阴虚盗汗”、“阳  相似文献   

16.
半身不遂是偏瘫的俗称,《内经》称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王冰注云:"偏枯,半身不随。"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诸风》云:"偏枯者,半身不随,风之类也。  相似文献   

17.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18.
王谨敏  吴成翰 《光明中医》2011,26(4):846-848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对本病有"首风""脑风"之称,并在《灵枢·厥病》首次出现"厥头痛"、"真头痛"之名。偏头痛病机为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病位在脑,但是涉及多个脏腑功能的失常,其中与肝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王勇 《中医杂志》2008,49(2):186-187
中医汗证治本防变理法,属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范畴,既病防变理法贯穿《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中,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探讨较多,笔者从临床角度对汗证辨识,对治疗上治本防变理法方药作一探讨。1阴阳为本,五藏化液,汗液生化有常变生理性出汗谓之常,病  相似文献   

20.
汗法是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护理等方法使人体汗出,从而发挥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内经》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了汗法是病邪在表的治疗大法。而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絷絷然,一时间许益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