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常少琼 《中医药导报》2011,17(12):105-106
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体质、常见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从而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吴红梅 《中医杂志》2014,(23):2000-2002
探讨了中医体质因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发病及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不同的体质类型人群感受Hp病邪后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和证候,患者体质差异可能是导致感染Hp后的临床转归差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对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应在辨证的同时结合体质因素来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的中医体质情况。方法:采用中医体质九分法对600例Hp感染者进行体质辨识及分析,研究各体质型的Hp抗体情况,患病长短与Hp抗体间的关系。结果:湿热质、痰湿质居多,明显多于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瘀血质、平和质(P<0.05),各种体质型Hp抗体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种体质型中病程大于10年和小于1年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程在1~5年、大于5年小于10年组(P<0.05),结论:Hp感染者中以湿热质、痰湿质居多,Hp抗体阳性率与体质型无关,病程在小于1年和大于10年者抗体阳性率分布高,可能与感染Hp菌株不同相关,湿热质、痰湿质Hp抗体阳性且病程大于10年者应为中药调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张嵩  王文光 《新中医》2015,47(9):81-8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胃炎常合并Hp感染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三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2组均以2周为1疗程。观察2组治疗效果、症状和病理评分、复发、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7.50%,对照组7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或体征评分、病理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2.78%,对照组9.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王瑾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7):19-2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并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8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抗Hp特异性抗体Hp-IgG及其血脂水平。结果:Hp感染率为60.00%。Hp-IgG阳性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P<0.05)。结论:Hp感染有可能从不同角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中机制之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血脂代谢,临床表现为TG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探讨Hp感染与脑梗死患者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8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抗Hp特异性抗体Hp-IgG并同时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①列入调查对象的80例脑梗死患者按Hp-IgG是否阳性分为Hp-IgG阳性组和Hp-IgG阴性组。Hp-IgG阳性组4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60±10.62岁。Hp-IgG阴性组3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75±12.69岁。Hp感染率为60.00%。②Hp-IgG阳性组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P〈0.05)。结论:Hp感染有可能从不同角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中机制之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血脂代谢,临床表现为TG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10):1380-138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占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占19.88%,其次是气郁质,占18.71%,特禀质最少。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中阳虚质较多,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湿热质较多,胃阴不足证患者中气虚质较多,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气郁质较多,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时,应辨体、辨病及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干预及调节,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y ,HP)感染与慢性胃病的相关性已得到公认(1) 。我们对HP感染与慢性胃病的中医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用中医分型的无创方法预测慢性胃病HP感染情况。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2 93例 ,男 15 7例 ,女 136例 ,年龄在 2 0~ 84岁 ,平均 4 8 1岁。病程 3~ 2 5年 ,平均 7 6年。 2 93例均为我院 1999年住院及门诊病例。先由一名中医师询问病情、切脉、诊舌及辨证分型并记录 ,然后做胃镜 ,在胃窦小弯侧距幽门口 3cm处取活组织2块送病检。HP( )者取静脉血做细胞毒素相关抗原 …  相似文献   

9.
徐学功  程雪 《新中医》2014,46(9):231-233
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医体质学决定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中医体质学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内在基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体系中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及转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提高中医临床Hp根除率提供依据。方法对922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一经过四联疗法治疗后,分析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者的根除效果。结果在922例Hp感染者中,不同中医证型者Hp根除效果依次为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血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包括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及胃络瘀血证)者623例,根除率为82.5%;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者244例,根除率为5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各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两证型间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Hp感染者根除效果不同,虚证明显低于实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盐酸小蘖碱在体外的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用以及盐酸小蘖碱联合治疗Hp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胃镜下取25例快速尿素酶阳性患者的胃黏膜进行Hp临床株的分离纯化,连同12908、43504两例Hp标准株作为研究对象,将盐酸小蘖碱分为250μg、100μg、50μg、25μg四个浓度梯度组,以15μg标准克拉霉素纸片作为阳性对照,用纸片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比较平均抑菌圈直径及抗Hp有效率。(2)212例临床诊断为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PPI加克拉霉素加盐酸小蘖碱;B组:PPI加阿莫西林加盐酸小蘖碱;C组:PPI加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D组:PPI加克拉霉素加甲硝唑。口服药物剂量:奥美拉唑20 mg·次~(-1)(其他PPI使用等效剂量),盐酸小蘖碱0.4 g·次~(-1),克拉霉素0.5 g·次~(-1),阿莫西林1.0 g·次~(-1),甲硝唑0.4 g·次~(-1),均2次·d~(-1)口服,连续服用7 d。抗Hp治疗停药4周后复查14 C呼气实验。比较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各浓度梯度组的盐酸小蘖碱抑菌圈直径均小于克拉霉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酸小蘖碱250μg、100μg、50μg、25μg组与克拉霉素15μg组抗Hp有效率为92.59%(25/27)、85.19%(23/27)、44.44%(12/27)、44.44%(12/27)、88.89%(24/27),5组抗Hp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克拉霉素15μg组与盐酸小蘖碱250μg、100μg组,盐酸小蘖碱250μg组与盐酸小蘖碱100μg组抗Hp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B组、C组、D组Hp根除率分别为:70.37%(38/54)、61.22%(30/49)、68.63%(35/51)、65.52%(38/58),各组间根除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2%、0.31%、2.87%、6.10%(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盐酸小蘖碱在体外有良好的抗Hp作用;(2)临床应用PPI加盐酸小蘖碱加克拉霉素或阿莫西林组成三联方案的Hp根除率与对照组标准方案PPI加克拉霉素加甲硝唑或阿莫西林无明显差异;PPI加盐酸小蘖碱加阿莫西林组不良反应最少;含克拉霉素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12.
赵亚娟 《西部中医药》2012,25(2):111-112,F0003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病的辨证分型,进而总结其中医药专方及单方治疗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虚实辨证,并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糜烂性胃炎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62.50%)多见,明显高于虚证(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37.50%)(P〈0.05)。虚证之Hp感染率明显高于实证(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实证所占比例高于虚证,两证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虚证Hp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并认为实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虚证患者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抗Hp根除治疗指征、治疗方案等,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指出:中药抗Hp感染可直接抑菌,通过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抗H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收集整理近十年来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和在高血压痛防治领域的研究以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从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高血压多发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学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干预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标准化、个体化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姜成  林瑜  王晓宁  鄢春锦  刘芬 《中医杂志》2011,52(24):2102-2105,21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与胃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表达以及慢性胃痛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和脾胃虚寒证(19例),采集各证型患者胃窦黏膜标本,采用特异引物PCR法检测vacA信号序列s和中间序列m亚型以及cagA基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结果 100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81%,其中cagA基因检出率为44.4%(36/81),sla基因检出率为90.1%(73/81),m2基因检出率为85.2%(69/81).3种证型在Hp密度等级、cagA基因型及vacA基因亚型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组比较,sla+和m2+提高了HLA-DR抗原表达(P<0.01),cagA与HLA-DR抗原表达无关(P>0.05). 结论 Hp流行株以sla或m2亚型为主,该流行株可提高胃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但是vacA亚型、cagA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舒胶囊在体外和体内对幽门螺杆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胃舒胶囊在体外及体内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法用平板掺入法测定了胃舒胶囊及其主要成分对幽门螺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在制备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模型上观察了胃舒胶囊在体内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结果胃舒胶囊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0298(g/mL)。在体内对幽门螺杆菌也有较高的根除率,3个剂量组的根除率分别为低剂量组40.0%,中剂量组53.3%,高剂量组93.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舒胶囊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