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病综合征(NS)存在高凝倾向,病人容易在肾静脉、外周静脉甚至动脉形成血栓。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维蛋白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有价值的指标。为了解小儿NS患者血栓形成情况,我们检测了44例小儿NS患者血浆D-二聚体,并对其临床意义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检测在肾病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秀清 《中原医刊》2001,28(8):25-2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和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Latex法。分别对30例正常组、8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组全部阴性,患者组阳性率75%,弱阳性4.55%,阴性率20.45%,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1)。结论:D二 体检测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监测,疗效考核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 (NS)患儿合并血液高凝状态 ,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病情恶化 ,但临床上却较少出现明显的血栓形成症状 ,给识别高凝状态及抗凝治疗带来困难 [1 ] 。本文通过对 3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血、尿 D-二聚体 (D-dim er)的测定 ,探讨 NS合并血液高凝状态时血尿 D- dimer检测的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均为我院 1997~ 2 0 0 0年的住院患儿 ,男 2 2例 ,女 12例 ,年龄 1~ 14岁 ,平均 (7.35± 3.5 )岁 ,均符合 1981年全国儿科肾脏病协作组制订的标准 [2 ] ,患儿临床上无明显的血栓形成症…  相似文献   

5.
6.
D -二聚体 (D -dimer,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 (FXⅢa)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 ,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由于病理性凝血、纤溶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为此我们测定了 6 5例HFRS患者血中DD含量 ,旨在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8月间在我院住院的HFRS患者 6 5例为观察组 ,男 4 9例 ,女 16例 ;年龄 14~ 6 9岁 ,平均 32 .7岁。全部病例均按卫生部 1987年颁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肾炎型)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DD)和血小板数量变化及其在高凝状态中的相互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法测定58例儿童肾病综合征(肾炎型)及50例无病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浆中的vWF、DD,血小板计数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研制的SF-30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结果:肾病综合征(肾炎型)患儿血浆中的vWF、DD和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vWF升高患儿占97%,结论:vWF、DD和血小板数量升高是反映儿童肾病综合征(肾炎型)高凝状态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6月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者的D-二聚体检测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尿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D-二聚体检测可以反映肾病综合征患者体内的血凝状态,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陈志坚 《医学文选》2000,19(4):450-450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 x 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DP)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 ,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 D-二聚体和FDP含量检测 ,旨在进一步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1 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正常对照组共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 ,年龄 17~ 6 2岁 ,平均 36 .8岁 ,均无心脑疾病、糖尿病、血液病 ,为肝肾功能正常的健康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NS)组共 2 6…  相似文献   

10.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回顾9例经尸解诊断的小儿重症感染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资料,主要表现为持续、严重的难以纠治的低氧血症并有多器官损害,后者是常见的并发症,且为常见的致死原因。血paCO2增高不明显。动态观察X线胸片有助于本征的诊断。尸解仍是提高临床对疾病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重症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0例重症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氧分压(PaO2),PaO2/FiO2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PaO2),PaO2/FiO2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总有效率为52.00%;治疗组患者经过东莨菪碱治疗,总有效率为82.67%;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0.80,P〈0.01)。结论:东莨菪碱对重症肺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情况、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SARS合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SARS合并ARDS患者的病死率为32%;缺氧(PaO2<60 mmHg或SpO2<93%)时间>1 d的病死率显著增高(P<0.05);发生4个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死率显著增高(P<0.05).治疗以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器官功能维护为主.结论以及时纠正缺氧、防治MODS的发生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望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呼吸机和大剂量氯磷定突击疗法对经口有机磷中毒并发中间型综合征(intermediatesyndrome ,IMS) 所致后期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 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 ,CHE) 活力、血气指标和存活率。结果:32 例患者经一般治疗无效,很快全部出现胆碱能危象、血清胆碱脂酶活力下降、肌无力和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和大剂量氯磷定突击疗法,完全治愈30 例,治愈率9375 % ,死亡2 例,占625 % 。结论: 有机磷中毒合并IMS 致后期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呼吸机和大剂量氯磷定突击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北京小汤山医院收治的682例SARS临床病例资料.结果682例SARS患者的年龄分布于13~76岁.356例(52.2%)有明确的接触史,有171例(25.1%)发病前曾到过医院.677例(99.3%)患者出现发热,5例患者体温正常.其它主要症状包括咳嗽(44.3%)、气促(12.2%)、腹泻(8.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占87.4%;ALT和CPK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6.4%、2.5%;全部患者都有肺部病变,累及双肺占69.8%;死亡6例.结论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医院是重要的传播场所;发热、咳嗽、胸片异常及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是该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8例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菌及药物治疗.方法选取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60~94岁的老年人198例,做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做统计分析.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153株(77.2%),革兰氏阳性菌株21株(10.6%),真菌24株(12.2%).耐药性:15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药敏结果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75%).21例革兰氏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三代头孢及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24例真菌感染者对大扶康敏感.结论本组研究结果提示老年人继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革兰氏阳性杆菌万古霉素敏感.真菌大扶康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真菌在肺感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合并气胸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要点。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在病程中出现气胸的NRDS患儿共27例,对NRDS合并气胸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儿均为早产儿,剖宫产娩出者24例,合并新生儿窒息者13例,合并胎粪吸入综合征者11例,接受正压通气复苏者9例,机械通气治疗中发生气胸者3例。共有25例患儿于出生72 h内发生气胸,其中生后第2天发病者最多,共12例。多数病例表现为呼吸窘迫突然较前加重或再次出现;19例患儿还出现心率增快;仅3例患儿有气胸体征。24例患儿采取保守治疗后气胸逐渐吸收,3例患儿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仅1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余例预后较好。结论 NRDS是引发早产儿气胸的主要疾患,深入了解NRDS并发气胸的发病机制,减少或避免其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气胸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有效控制患儿病情进展,提高早产儿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方法]观察8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第6天的舌象及症状变化情况,记录症状及评分。每6天为1个疗程。对新增症状进行统计学聚类分析处理,确定相关的中医证型。用图像软件处理数字舌图,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前中医证型分布为:风寒证28例,风热证27例,风寒挟湿证12例,风热挟湿证19例;治疗后第3天中医证型分布为:风寒证2例,风热证3例,风寒挟湿证36例,风热挟湿证45例;治疗后第6天中医证型分布为:风寒证2例,风热证1例,风寒挟湿证27例,风热挟湿证56例。聚类分析为湿热蕴脾证和寒湿困脾证2型。治疗后第6天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相同证型评分均和第3天的证型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患者舌苔的R、G、B值均低于湿热蕴脾证。[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多转变为湿热蕴脾证和寒湿困脾证,提示用相应的中医药搭配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丙种球蛋白预防肾病综合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G)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Ns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IVIgG100~300mg·kg^-1·d^-1,以5%的葡萄糖溶液使其浓度稀释成3%,静脉滴注,每月1次,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期间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情况,检测治疗前、后IgG水平。结果:治疗组上呼吸道感染率(40%,8/20)明显低于对照组(75%,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IgG水平分别为(3.52±1.40)、(12.65±1.40)g/L,对照组治疗前、后IgG水平分别为(3.65±1.31)、(8.50±1.52)g/L,治疗组IgG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8.981,P〈0.01)。结论:IVIgG能明显改善NS患儿的免疫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20.
对 2 0 0 3年 5月 10~ 2 8日收治的 2 4例临床确诊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2 4例患者中男 19例 ,女 5例。年龄 18~ 5 6岁 ,平均 (2 9.3± 9.0 )岁。有明确接触史者 11例 (4 5 .83% )。结果表明 SARS具有强传染性 ,任何人群均易感 ,发热为首发表现 ,白细胞以降低和正常为主 ,肺部病变以右肺和双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