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肾综合征(CRS)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年龄均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可将128例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A组)40例、肾功能轻度受损组(B组)30例、肾功能中度受损组(C组)38例及肾功能重度受损组(D组)20例,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所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CR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探究引发CRS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本组研究12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CRS 88例(68.8%),且CRS患者高血压、急性感染患病率、心功能分级中Ⅲ、Ⅳ级例数及病程均高于单纯心力衰竭患者,A组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RS患者其Scr、Cys-C、BUN、UA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OR=2.16,P=0.001)及急性感染(OR=2.17,P<0.001)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CR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S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急性感染与UA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筛选中重度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病例149例,其中1年内全因死亡的患者63例,生存患者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血红蛋白、尿肌酐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BMI降低的患者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比例、BNP水平低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18.5 kg/m2)、NYHA心功能分级、BNP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ys C在I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4年07月于我科住院确诊的心力衰竭患者247例,依据入院后有无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I型CRS组(n=68)和单纯心力衰竭组(n=179),比较入院时两组BNP、BUN、SCR、Cys C、EF、GFR值。结果 I型CRS组和单纯心力衰竭组相比较,入院时BUN、SCR、GFR(MDRD方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EF值、Cys C、GFR(Stevens-Cr方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ys C可作为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出现I型CRS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老年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57例老年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8)与联合组(n=79)。两组均接受老年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左卡尼汀治疗,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 w。观察两组疗效差异,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指标[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学指标[血清脑钠肽(BNP)、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C反应蛋白(CRP)]及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变化,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药物总有效率、6MWD、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LVEDD、BNP、ICAM-1、CRP及MLHFQ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左卡尼汀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有效提高老年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125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22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组,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CA125和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浓度并比较各组CA125、BNP浓度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别按100 pg/ml、35 U/ml标准,比较BNP、CA125诊断心力衰竭的灵敏度;将患者分为高CA125(≥35 U/ml)组和低CA125(<35 U/ml)组,比较两组住院死亡率;联合CA125和BNP水平分组,C1=CA125<35 U/ml和BNP<350 pg/ml,C2=CA125≥35 U/ml和BNP<350 pg/ml,C3=CA125<35 U/ml和BNP≥350 pg/ml,C4=CA125≥35U/ml和BNP≥350 pg/ml,比较各组住院死亡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结果 CA125和BNP浓度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升高,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277和0.349,P=0.000);CA125和BNP诊断心力衰竭的灵敏度分别是36.3%和85.9%;高CA125组和低CA125组患者住院死亡率分别为20.0%和3.6%,C1~C4各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8%,0%,4.9%及22.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和BNP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OR=2.354,P=0.025和OR=2.236,P=0.024)。结论血清CA125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不及BNP,但CA125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BNP联合CA125测定有助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T-proBNP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Ⅱ型心肾综合征(Ⅱ型CR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HF患者168例,患者入院后均随访1年,按照随访结果是否发生Ⅱ型CRS分为Ⅱ型CRS组(n=48)和非Ⅱ型CRS组(n=120)。收集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NT-proBNP、RDW与相关指标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T-proBNP和RDW与老年CHF患者发生Ⅱ型CRS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预测Ⅱ型CRS的价值。结果与非Ⅱ型CRS组比较,Ⅱ型CRS组年龄、收缩压(SBP)、NYHAⅢ-Ⅳ级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C反应蛋白(CRP)偏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红蛋白(Hb)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型CRS组RDW和NT-pro BNP水平高于非Ⅱ型CRS组(t=4.840、11.515,P 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DW和NT-proBNP分别与NYHA分级、LVEDD、Cr、BUN、UA、CRP呈正相关(r=0.241、0.204、0.223、0.190、0.294、0.289、0.494、0.323、0.282、0.190、0.311、0.210,P 0.05),而与LVEF、Hb呈负相关(r=-0.257、-0.493、-0.521、-0.123,P 0.05),两者之间亦呈正相关(r=0.282,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RDW、NT-proBNP是老年CHF患者发生Ⅱ型C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94、3.187,P 0.05)。ROC曲线显示RDW、NT-proBNP预测Ⅱ型CR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和0.75,敏感度分别为74.39%和81.92%,特异度分别为76.10%和73.12%。最佳诊断值分别为15.13%和4875.54 ng/L。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明显高于各单项预测价值(Z=3.121、2.862,P 0.05)。结论 RDW、NT-proBNP是老年CHF患者发生Ⅱ型C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Ⅱ型CRS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入院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215例院内死亡CHF患者为院内死亡组,根据1:1配比,选取同时期没有发生院内死亡的CHF患者为存活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Pearson或点二列相关系数分析PTA与CHF患者基线资料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HF患者院内死亡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CHF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院内死亡组PTA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Pearson或点二列相关系数分析显示,PTA与性别、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红蛋白(Hb)、脑钠肽(BNP)呈负相关,与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结果显示,Alb(OR=1.091,95%CI=1.037~1.147)、Hb(OR=0.883,95%CI=0.850~0.918)、PTA(OR=1.072,95%CI=1.022~1.288)降低和BNP(OR=1.005,95%CI=1.002~1.007)升高为CHF患者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PTA预测CHF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828、85.12%、72.56%、76.28%。结论 院内死亡CHF患者PTA明显降低,为院内死亡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CHF患者院内死亡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不同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合作研究(CKD-EPI)公式计算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评估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影响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行健康体检的具有4年连续资料的老年人共682例。采用基于肌酐(Cr)的CKD-EPI(CKD-EPI_(Cr))公式、基于胱抑素C(Cys)的CKD-EPI(CKD-EPI_(Cys))公式及基于Cr和Cys联合的CKD-EPI(CKD-EPI_(CrCys))公式分别计算eGFR,评估各公式计算的eGFR对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快速肾功能下降)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CKD-EPI_(Cys)(AUC=0.692,P0.001)及CKD-EPI_(CrCys)(AUC=0.647,P0.001)公式计算的eGFR对终点事件有诊断价值,其中CKD-EPI_(Cys)公式的诊断价值较高。CKD-EPI_(Cys)与CKD-EPI_(CrCys)公式计算eGFR评估的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相同,均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OR=2.263,95%CI 1.359~3.771)、高血压(OR=1.679,95%CI 1.143~2.467)、贫血(OR=1.959,95%CI 1.245~3.084)及住院次数(OR=1.471,95%CI 1.321~1.637)。结论 CKD-EPI_(Cys)公式计算的eGFR对老年CKD预后评估的诊断价值最有优势。UACR、贫血、高血压和住院次数是老年CKD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联合心肌收缩力储备(MCR)、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8例,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生心源性死亡分为存活组105例和死亡组33例,收集心脏彩色超声指标[左心室内径(LVD)、左心房内径(LAD)]、MCR、BN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心脏彩色超声联合MCR、血浆BNP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8例患者中,死亡33例(23.91%)。死亡组LVD、LAD、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MCR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D、LAD、BNP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95%CI:1.015~3.062,P=0.044;95%CI:1.070~3.124,P=0.027;95%CI:1.054~1.417,P=0.008),而MCR是保护因素(95%CI:0.027~0.526,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VD、LAD、MCR、BNP预测长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02(95%CI:0.593~0.812)、0.767(95%CI:0.673~0.861)、0.795(95%CI:0.706~0.884)、0.857(95%CI:0.779~0.934),四项联合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96(95%CI:0.988~1.000),明显高于LVD、LAD、MCR、BNP单项检测(P0.05)。结论心脏彩色超声检测LVD、LAD,联合MCR、BNP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并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6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根据患者预后是否并发心脏事件,将其分为事件组(n=45)和非事件组(n=81)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并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并发心脏事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LVEF以及NYHA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4,0.013,0.021)。结论BNP、LVEF以及NYHA分级是心力衰竭预后并发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选择21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ABI<0.9定义为外周动脉疾病(PAD),并分为PAD组51例和非PAD组1 64例,2组均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血肌酐、ABI、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血压等,并收集相关影响因素,根据肌酐计算eGFR。分析LVH与eGFR及ABI的关系。结果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收缩压明显增高,eGFR明显减少(P<0.05);收缩压是AB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3,95%CI:1.001~1.046,P<0.05)。左心室重量指数与eGFR、LDL-C呈负相关(r=-0.237、P<0.01,r=-0.157、P<0.05)。eGFR(OR=-3.016,95%CI:-0.428~-0.090,P<0.01)、LDLC和收缩压为LVH的危险因素,ABI降低对LVH无明显影响。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PAD时,血压升高、eGFR下降,eGFR与LVH有关,可能是LVH的危险因素之一,LVH时大动脉硬化较无高血压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从南海医院内分泌科收集60岁以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545例,采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eGFR,根据eGFR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及下降组,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方法对eGFR的相关危险进行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P=0.001)、BMI(OR=1.097,P=0.023)、HbA1c(OR=1.328,P<0.001)、UA(OR=1.003,P=0.001)、高血压家族史(OR=5.336,P=0.001)、吸烟史(OR=2.085,P=0.029)与eGFR下降呈独立正相关,HDL-C(OR=0.487,P=0.012)与eGFR下降呈独立负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使用eGFR评估肾功能情况,并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以减少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年龄≥70岁)患者32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329例患者分为2组:发生心力衰竭组(n=53)和未发生心力衰竭组(n=276),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手术时机、手术类型、高血压、2型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偏大、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冠心病、贫血、术中输血多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心力衰竭(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贫血(OR=3.030,95%CI 1.325~6.932;P=0.009)、认知功能障碍(OR=5.707,95%CI1.346~24.097;P=0.018)和并发冠心病(OR=3.653,95%CI 1.444~9.241;P=0.006)是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贫血、认知功能障碍和并发冠心病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据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115例CHF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n=47)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n=68),均行RDW、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分析两组RDW及NT-pro BNP差异。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RDW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P<0.01),以RDW≥15.3%且NT-proBNP≥3 250 pg/L为截点,预测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90%、76%、71%。结论 RDW水平升高与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相关,联合NT-pro BNP对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肾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68例慢性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根据病程是否发生肾功能恶化分为心肾综合征(CRS)组(n=120)与非CRS组(n=148),详细记录病人的住院病历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根据文献资料报道和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肾功能恶化的可能相关因素,以CRS为因变量(0=无,1=有),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指标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肾功能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肾功能恶化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显示心功能Ⅲ级~Ⅳ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肌酐(Scr)及胱抑素C(CysC)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Ⅲ级~Ⅳ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Scr及CysC增高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肾功能恶化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发心肾综合征(CRS)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8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Cr变化值分为CRS组44例和非CRS组140例,采用logistics回归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发CRS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8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CRS发生率为23.9%,2组患者在年龄、心功能分级、糖尿病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肺心病病史、房颤病史、脑血管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S组患者多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少尿、低血压,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Hct)、尿p H水平较低,WBC、中性粒细胞比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尿蛋白、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高(均P0.05)。年龄70岁、糖尿病史、心功能Ⅳ级、入院期间Cr、CRP水平升高,Hb水平降低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CRS的高危因素。结论:年龄70岁、糖尿病史、心功能Ⅳ级、入院期间Cr、CRP水平升高,Hb水平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发生C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在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法分析CRP/Al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共165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术后1年内累计死亡率为20.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CRP、CRP/Alb、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比例和ASA分级均明显高于存活组,Alb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Alb(OR=2.472,95%CI 1.100~5.554)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CRP/Alb预测老年髋部骨折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95%CI 0.915~0.984,P0.001),均明显高于CRP或Alb单指标预测。当CRP/Alb取3.05为最佳截断点时,将患者分为CRP/Alb高比值组(n=37)和低比值组(n=128),CRP/Alb高比值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低比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7,P0.001)。结论 CRP/Alb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lb比值可作为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尿白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的资料,以改良的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计算eGFR并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患者中分别有19.7%(149/755)、21.9%(102/466)和45.4%(59/130)出现eGFR的下降.正常白蛋白尿患者中eGFR下降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eGFR正常组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2,P<0.001)、糖尿病病程(OR=1.038,P=0.045)和收缩压(OR=1.017,P<0.001)是影响eGFR的主要因素,BMI(OR=0.868)及糖化血红蛋白(OR=0.898)亦与eGFR的下降有关.结论 尿白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有部分出现肾功能损害,结合eGFR有助于更好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老年急性心肾综合征(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ACR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4例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CRS)(ACRS组),148例未合并AKI(非ACRS组)].结果 312例AHF患者中,13.1%住院期间死亡,Charlson并发症评分≥3分、住院期间发生ACRS和住院期间需要透析治疗是AH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 =4.723,P=0.041;OR =6.096,P=0.008;OR=18.743,P<0.001).52.56%的AHF患者发生ACRS,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eGFR)<60 mL/(min· 1.73 m2)、使用利尿药是A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RS的危险因素(OR=2.239,P=0.025;OR =2.555,P=0.001);eGFR、血清白蛋白(Mbumin,ALB)是A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CRS的保护因素(OR=0.968,P<0.001;OR=0.907,P=0.007).23.2%的ACRS患者死亡,住院期间透析是AC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OR=10.407,P<0.001);使用β受体阻断药、使用利尿药是ACR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保护因素(OR=0.312,P=0.011;OR=0.345,P=0.040).结论 老年患者ACRS发生率高、预后差.基础eGFR和ALB浓度降低以及使用利尿药可能使老年AHF患者发生ACRS的风险增加.并发症多、住院期间发生ACRS、住院期间需要透析治疗均是老年AHF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 CRS)的发病特点及高危临床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7人纳入研究,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血肌酐(Cr)变化程度及临床表现分组,即CRS组与非CRS组,分析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合并CRS的高危临床因素。结果 与非CRS组比较,CRS组患者中既往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基础病因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者较多,急性感染患病率和脑血管意外患病率升高,以上指标对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组与非CRS组患者在某些临床表现以及病程的差异性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组与非CRS组在部分实验室指标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感染、UA、血Cr、既往糖尿病史及Hs-CRP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CR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肾综合征存在自身特征性,急性感染、UA、血Cr、既往糖尿病史及CRP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CRS的高危临床因素,可为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