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1家系的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扩增反应及双向直接测序的方法对DDEB家系中2例不同表型的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2例健康者及5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作对照。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家系中的2例高危胎儿分别进行了产前遗传学分析和胎儿绒毛组织DNA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2名不同表型患者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第685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c.6859GA,p.Gly2287Arg),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个体均未发现该突变。先证者姐姐怀孕4周,被证明未携带致病突变,继续妊娠并诞生一个健康男婴。先证者配偶怀孕11周,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患者相同的突变。先证者夫妇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皮肤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甘氨酸替代突变c.6859GA,(p.Gly2287Arg)是该DDEB家系的致病原因,同一家系患者呈现不同表型。COL7A1基因分析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DDEB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有利于指导生育健康后代。  相似文献   

2.
性联遗传鱼鳞病(XLI)与甾体硫酸酯酶(STS)缺陷有关,主要为白细胞内芳香基硫酸酯酶C(ASC)活性的降低。STS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短臂远端的 Xp22.3带上。用基因特异克隆 DNA 探针曾确定80%的 XLI 患者有 STS 结构基因的缺陷,但用此探针难以确定携带者。最近采用测定 ASC及β-gal(半乳糖苷酶)之比的方法诊断 XLI 患者及携带者,但还未见用基因诊断技术确定携带者及ASC/β-gal 诊断相关性的报告。据此,作者调查了3个家系,根据临床表现及酶活性测定,发现9例 XLI 患者(均为男性)、8例携带者和5例可  相似文献   

3.
研究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XLI)一家系基因突变情况,检测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抽取该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这些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第1、2和10外显子.结果:该家系中的患者STS基因全部缺失,家系中正常人和与该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未发现这种缺失.该缺失引发出XLI特有的皮肤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一 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XLI)家系基因突变,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PCR方法扩增家系中的先证者及其母亲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 STS基因的第一外显子和第十外显子。以角蛋白hHb6为引物,作内对照。结果 家系中先证者的STS基因全部缺失,而先证者之母和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未发现缺失。先证者及先证者之母的内对照引物PCR扩增后都有产物。结论 该XLI家系存在STS基因缺失,该缺失引发出XLI特有的皮肤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1个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PK)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为开展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家系内所有患者的临床表型资料,并采集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包含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Panel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的方法检测该家系的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均在KRT9基因检测到c.1373TC(p.Leu458Pro)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位于角蛋白9(K9)高度保守的螺旋2B区,该家系患者均未出现已有报道中检测到该突变患者存在的指节垫和先天性指屈曲症状。结论 KRT9基因c.1373TC(Leu458Pro)的杂合突变为本研究中EPPK的遗传学病因,同一突变在不同家系或不同个体之间的临床表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4例X连锁隐性遗传性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 XL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变异。方法:从中国汉族人群收集XLI患者,记录临床特征及家系信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基因上的单核苷酸变异(SNV)、插入和缺失(INDEL)及拷贝数变异(CNV)。结果:共收集4例XLI患者,均检测到STS基因缺失。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一个已报道的FLG基因无义突变:c.5368C>T(p.Gln1790Ter),该患者表现类似表皮松解性鱼鳞病症状。结论:XLI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全外显子组测序是一种诊断XLI的有效方法。携带FLG基因突变的XLI患者倾向于更重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一个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个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第1和第10外显子,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家系内全部患者均存在STS基因的完全缺失,即10个外显子均缺失,家系中正常人及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缺失.结论 STS基因的完全缺失可能为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steroid sulfatase (STS) gene mutation in a Chinese pedigree with X-linked ichthyosis (XLI). Methods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3 affected patients and unaffected members in this family and 50 unrelated healthy volunteers followed by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exon 1 and exon 10 of STS gene by PCR. Results Complete deletion of the exon 1 to 10 of STS gene was detected in all the patients in this pedigree with XLI, while no mutation was found in this gene in unaffected members of this family or normal human controls. Conclusion The complete deletion of STS gene is likely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phenotype of XLI in this family.  相似文献   

8.
20 0 5 0 1 41 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一家系的STS基因研究 /刘安 (西安交大二院皮肤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2 0 0 4,1 8(7) . 40 3~ 40 5用PCR方法扩增一家系中先证者和其母亲及与该家系无关的 5 0例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STS基因的第 1外显子和第 1 0外显子。结果先证者的STS基因全部缺失 ,其母及 5 0例正常人未发现缺失 ,先证者及其母亲的内对照引物PCR扩增后都有产物。认为这一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 (XLI)家系存在STS基因缺失 ,该缺失引发出XLI特有的皮肤病变。图 3参 1 1  (汤亚娥 )2 0 0 5 0 1 42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谷…  相似文献   

9.
胎儿镜是一项推进产前诊断发展的重要技术,胎儿皮肤组织活检及直接观察胎儿已用于许多不能用其他技术诊断的遗传病的产前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鉴定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突变后,对患者的下一代开展产前诊断.方法 首先对患者和患者妻子进行COL7A1基因全部118个外显子的扩增和直接测序.然后从孕15周患者妻子的羊水中提取胎儿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来检测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该胎儿是否患病.结果 发现该患者COL7A1基因的1条等位基因第2号外显子上存在S48P的错义突变,而另1条等位基因第27号外显子上存在3625del11缺失突变,造成编码区阅读框架的移位,最终导致蛋白终止密码(PTC)的产生.患者妻子该基因全序列完全正常.胎儿COL7A1基因的1条等位基因第27号外显子上存在3625del11缺失突变,而另1个第2号外显子序列正常.因此证实该胎儿为携带者,胎儿出生后临床表型正常.结论 完成我国首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DNA基础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一中国汉族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家系行ADAR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致病性及诊断胎儿是否为DSH患者。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血样,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测序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对ADAR基因所有编码区进行测序,分别检测家系中2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亲)、1例胎儿和8例正常人的突变情况。结果: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胎儿均携带ADAR基因c.613C>T(p.Q205X)位点杂合变异,另外8例未患病的家系成员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ADAR 基因c.613C>T(p.Q205X)为引起该家系发生DSH的突变位点,而不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该结果拓展了ADAR基因突变谱,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一家系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HHD一家系及100例匹配的对照组,抽取外周血后,按标准方法提取基因组DNA。ATP2C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序列采用PCR扩增,并直接测序。结果在ATP2C1的第25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c.2395 CT(p.R799X)。结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HHD患者ATP2C1基因突变谱,为后续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未来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1例中国汉族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HED)患者及其核心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例HED患者及家系资料,采集先证者、核心家系及对照组成员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突变基因,对突变EDA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估该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先证者中存在一个新的EDA基因突变(参考序列NM_001399.5):c.559_576delCCTCCAGGACCCCCAGGA,该突变导致第187位至第192位氨基酸缺失(p.187_192del),为整码缺失突变。患儿母亲同一位置呈现杂合双峰,患儿父亲及对照组未检测到此突变。结论:缺失突变c.559_576delCCTCCAGGACCCCCAGGA是导致该例HED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该突变位点扩大了EDA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378例男性遗传咨询者的遗传学检测结果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通过手淫方式取精,进行精液常规分析。采取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显带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遇有特殊情况用C显带方法进行验证。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AZF微缺失。结果:3378例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535例,异常率为15. 8%。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71例(69. 3%),结构异常84例(15. 7%),性别表现异常8例(1. 5%),嵌合体5例(0. 9%),多态性67例(12. 5%)。无精子症1346例中,核型异常385例(28. 6%);少弱精359例中,核型异常34例(9. 5%);精子活率低、畸形342例中,核型异常18例(5. 3%);严重少弱精10例中,核型异常2例(20. 0%)。1337例AZF检测中,缺失150例,缺失率为11. 2%。其中,SRY+a+b+c区域缺失6例(4. 0%); AZFa+b+c区域缺失16例(10. 7%); AZFb+c区域缺失28例(18. 7%); AZFa区域缺失14例(9. 3%); AZFb区域缺失7例(4. 7%); AZFc区域缺失79例(52. 7%)。结论:染色体异常和AZF缺失是导致男性性发育异常、不孕不育、智力低下、胎儿畸形、不良孕产史、无精、少弱精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对该类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查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上无精子基因(AZF)微缺失的遗传缺陷。方法:应用外周血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20例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和11个AZF基因位点进行检查。结果:在140例无精子患者中,发现19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3.57%。有21例患者有AZF基缺失,总缺失率为20.31%,AZFa、AZFb、AZFc缺失率分别为2.38%、4.76%、16.67%。在80例严重少精子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有AZF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17.50%,AZFb和AZFc的基因片段缺失率分别为1.25%和17.50%。未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和AZFa缺失。结论:染色体异常和无精子基因微缺失是导致无精子症、少精子症主要因素,遗传学检查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少精子症患者对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接受卵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辅助治疗的23例确诊为Y染色体微缺失特发性少精症不育患者,及同期在我院接受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辅助治疗的无Y染色体微缺失的100例少精子不育患者,分为缺失组及无缺失组。比较接受辅助治疗的两组不育患者在男方精液参数、女方年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早晚期流产率等指标数值上差异,分析少精子症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对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辅助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缺失组患者在女性年龄,不育年限、获卵数上与无缺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在正常形态精子数量,精子浓度,子宫内膜厚度上与无缺失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在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上与无缺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在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均低于无缺失组,且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显著高于无缺失组(P0.05)。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的少精子症不育患者在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治疗结局中,受精率、胚胎质量明显降低,流产率略微提高,故Y染色体微缺失会影响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治疗结果。男性患者面临不育问题时选择胚胎植入治疗时是否选择遗传学诊断,应在遗传咨询后尊重患者意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一例斑驳病家系,运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先证者进行实时在体组织学检查和诊断,并检测该家系患者c-kit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应用Vivascope 1500TM皮肤在体共聚焦成像系统对患者皮损进行扫描成像和诊断。采集患者及表型正常者静脉血,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21对外显子,DNA直接测序,确定点突变的位点。结果 患者白斑处共聚焦激光扫描成像结果显示基底层几乎无黑素细胞分布,白斑与色素斑交杂区扫描显示基底层及真皮乳头周围黑素细胞呈灶性或区域性聚集。家系中患者 c-kit基因均于17号外显子的2362 位碱基发生T > C突变,密码子TGT突变为CGT,导致高度保守区的Cys 788 Arg (C788R)错义突变。表型正常者及100例正常人对照未见此突变。结论 皮肤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具有实时、无创的特点,在斑驳病等色素缺失性疾病中可作为传统组织病理之外可供选择的新型诊断手段。Cys 788 Arg突变可能为此家系斑驳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家系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遗传学调查、体检,并对先证者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集8例家系成员(其中患者5例,正常个体3例)和200例家系外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SASH1和ABCB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9例患者均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皮损最初累及面部,后逐渐泛发于全身.健在的8例患者中,7例皮损表现为不规则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其余皮肤呈均匀的色素减退.仅先证者大姐皮损表现为泛发性网状色素沉着斑和色素减退斑.患者的口腔黏膜、指(趾)甲、牙齿和一般健康状况均正常.DNA测序显示,5例患者SASH1基因第15号外显子上均出现1个杂合错义突变(c.1761C>G,p.Ser587Arg),而家系中3例正常个体及家系外200例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此突变.此外,均未发现ABCB6基因突变.结论 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发病基础存在异质性.SASH1基因的p.S587R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5家系类脂蛋白沉积症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中类脂蛋白沉积症(LP)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描述了我院确诊的一LP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并综合20多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LP家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LP在家系中的传递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2)表型特点为患者多在2岁内发病,声音嘶哑、眼睑串珠状半透明丘疹,在每个患者均出现;一些少见的表现,如颅内钙化灶仅在家系1中出现,复发性腮腺炎或扁桃体炎仅在家系1和家系5中出现;6例患者健康状况不受该病影响,家系1中的先证者在18岁时曾出现呼吸困难;(3)多不伴发其他遗传病和系统疾病;(4)患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既使在同一家系中也如此。结论:L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国人群中其致病基因的突变频率很低;LP临床表型相似,但不同患者表现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最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