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脑卒中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但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脑卒中患者260例,根据随访2个月是否出现下肢DVT分为DVT组(n=42)和非DVT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Wells评分、卧床时间、下肢血管狭窄程度、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GCS评分、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白蛋白、Hcy、HDL-C、LDL-C、TC、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糖尿病病史、卧床时间≥7 d、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1 d者所占比例及Wells评分、TG、D-二聚体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77,95%CI(1.209,3.176)〕、吸烟史〔OR=2.371,95%CI(1.226,3.014)〕、糖尿病病史〔OR=4.076,95%CI(2.087,9.191)〕、Wells评分〔OR=1.684,95%CI(1.042,5.925)〕、卧床时间〔OR=1.828,95%CI(1.015,4.607)〕、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OR=2.069,95%CI(1.816,7.619)〕、TG〔OR=1.675,95%CI(1.582,3.823)〕、D-二聚体〔OR=2.085,95%CI(1.805,7.808)〕是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Wells评分、长时间卧床、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长、高TG、高D-二聚体是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需加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健康教育、健康饮食并监督其戒烟,定期做好相关指标检查,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亓明  白云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244-424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目前临床各科都较为常见的疾病,起病急,常可导致肺栓塞(PE)等严重后果.而PE是引发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1].血清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之一,其血液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凝血现象的先期存在[3].如果血清D-二聚体水平大幅上升,即显示患者体内凝血及纤溶活性出现异常.本文观察疑似DVT的老年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其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经血管造影确诊的98例老年DVT患者,分为合并肺栓塞(PE)组和无PE组;依据血栓形成部位不同,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组,并给予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溶栓抗凝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含量,并比较组间D-二聚体表达有无差异。结果合并PE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无PE组(t=6.424,P0.001;χ~2=12.086,P0.001);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组溶栓抗凝前D-二聚体含量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5),治疗后各组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DVT患者若D-二聚体阴性,可基本排除合并PE;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DVT患者D-二聚体表达及阳性率逐渐升高;DVT溶栓抗凝过程中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血栓演变过程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肌腱蛋白(TN)-C和凝血功能及主动脉夹层检测风险评分(ADD-RS)在老年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老年AAD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ADD-RS。依据ADD-RS分为低度风险组43例、中度风险组25例及高度风险组7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比较不同风险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凝血功能水平及D-二聚体、TN-C和凝血功能联合诊断效能。结果高度风险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风险组和低度风险组(均P0.05);且中度风险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明显高于低度风险组(均P0.05)。高度风险组Fib、FDP、PT和APTT明显高于中度风险组和低度风险组(均P0.05);且中度风险组Fib、FDP、PT和APTT明显高于低度风险组(均P0.05)。D-二聚体、TN-C和凝血功能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各单项诊断。结论血浆D-二聚体、TN-C和凝血功能及ADD-RS在老年AAD患者中具有良好诊断价值,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5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并发肺栓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未并发肺栓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栓塞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OR=1.108,95%CI(1.043,1.178)]、血浆D-二聚体水平[OR=9.113,95%CI(6.282,19.331)]、APTT[OR=1.347,95%CI(1.063,4.892)]、PT[OR=1.505,95%CI(1.036,2.188)]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NM分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APTT、PT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并发脑梗死以及病情严重度和预后作出判断.方法 以急诊科收治的2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结果 脑梗死组FD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LT低于非脑梗死组,PT、APTT较非脑梗死组延长.死亡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二聚体、PLT对病情严重度及是否并发脑梗死有重要的判断价值;早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或手术干预减少或避免脑梗死以及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欧永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90-229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该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9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4例,为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62例,手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于手术前、手术后24、48、72 h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①手术后24 h开始,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手术后48 h两组上述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P<0.05),手术后72 h研究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②手术后24 h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48 h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P<0.05);③Logistic分析显示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与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r=3.117,P<0.05;r=4.358,P<0.05;r=2.873,P<0.05)。结论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是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指标,三者结合对于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B型利钠肽(BNP)、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 w。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CRP、BNP、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t=24.231、21.229,对照组:t=17.182、11.772,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0.452、10.148,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t=30.792、64.314、22.384,对照组:t=11.993、45.617、8.371,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1.554、31.581、17.379,P0.05)。治疗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6.152、9.133,P0.05),APT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t=0.245,P0.05);治疗组治疗后PT和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5.290、4.779、1.050,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P0.05),两组治疗后APTT无明显差异(t=0.741,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可降低老年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浆凝血纤溶情况及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血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3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后血栓发生情况,分为术前无血栓组(73例)、术后无血栓组(36例)、血栓组(23例)。检测3组患者凝血功能标志物包括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溶标志物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结果:血栓组PT较术前无血栓组明显延长(P0.05),血栓组APTT较术后无血栓组明显延长(P0.05),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术前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TAT、t-PAIC均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TAT明显高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TM均明显高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PIC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P0.05)。D-二聚体、PIC及TAT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86、0.79,敏感度分别为52.17%、75.23%、73.91%,特异度分别为82.57%、91.30%、77.06%。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血浆凝血和纤溶活性异常改变的情况,并且PIC对患者血栓形成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D-二聚体和TAT。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A组(并发微血管病变)和B组(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结果 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MPV、PDW、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B组、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异常,存在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血浆凝血纤溶情况及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血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3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后血栓发生情况,分为术前无血栓组(73例)、术后无血栓组(36例)、血栓组(23例)。检测3组患者凝血功能标志物包括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溶标志物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结果:血栓组PT较术前无血栓组明显延长(P<0.05),血栓组APTT较术后无血栓组明显延长(P<0.05),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术前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TAT、t-PAIC均明显高于术前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TAT明显高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TM均明显高于术后无血栓组(P<0.05)。血...  相似文献   

13.
背景: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中的一种降解产物,其异常反映了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在感染等非血栓性疾病中明显增高。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2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A组)、64例肝硬化并单纯腹水患者(B组),以3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评分的关系。结果: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均相关(r=0.388,r=0.250;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应作为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分析凝血、抗凝指标对疾病发展程度的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重型胰腺炎老年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人群24例作为对照A组,同期选择老年轻型胰腺炎患者24例作为对照B组,对三组入选受试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检测和记录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PT、APTT、FIB和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系统明显异于常态时,可以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微循环,同时凝血和抗凝系统指标患者病情发展的程度,有助于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非瓣膜性老年心房颤动患者79例,并设立窦性心律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由专人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判断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按有无心房颤动进行分组,比较两组PT、APTT、FG、DDI水平。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PT、APTT、FG、DD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LVEF及HbAlc是DDI的预测因素;LVEF是FG的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明显处于血栓前状态,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研究认为,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反映血液凝固性增高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性是持续性增高还是短暂性增高,是否有必要使用促凝血剂,没有一致研究结果的报道.为此,我们从1999年3月~2004年12月对我院神经内科7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1个月内的血浆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与32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体及凝血指标对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及ICU收治的217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脓毒症并发AKI者和脓毒症未并发AKI者, 检测所有患者补体C3、补体C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所有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 测乳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脓毒症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217例脓毒症患者中, 120例并发AKI, 97例未并发AKI。脓毒症并发AKI者降钙素原、乳酸、PT、APTT、INR、D-二聚体明显高于脓毒症未并发AKI者(P<0.01), 补体C3、补体C4明显低于脓毒症未并发AKI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OR=3.705, 95%CI 1.536~8.934, P=0.004)、乳酸升高(O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探讨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并发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中心、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已发表的关于DVT患者并发PE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4月15日,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及本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右下肢DVT(OR=2.09,95%CI [1.60~2.73])、双下肢DVT(OR=1.96 95%CI [1.27~3.03])、近端DVT(OR=1.95 95%CI [1.56~2.43])、VTE史(OR=1.93 95%CI [1.46~2.54])、无明显诱因VTE(OR=2.42 95%CI [1.64~3.59])、外科手术史(OR=2.86 95%CI [2.02~4.04])、恶性肿瘤(OR=2.50 95%CI [1.63~3.83])、心脏疾病(OR=3.22 95%CI [1.85~5.59])、冠心病(OR=6.12,95%CI[1.04~36.11])、心脏瓣膜病(OR=5.66 95%CI[1.79~17.87])、慢性肺部疾病(OR=1.59 95%CI [1.39~1.81])、呼吸道感染(OR=2.07 95%CI [1.29~3.31])、糖尿病(OR=3.52 95%CI [1.86~6.67])、高C反应蛋白(CRP)(OR=1.04 95%CI [1.02~1.04])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简单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高D-二聚体是DVT患者并发PE的危险因素,年龄与DVT患者并发PE风险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结论 右下肢DVT、双下肢DVT、近端DVT、VTE史、无明显诱因VTE、外科手术史、恶性肿瘤、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D-二聚体、高CRP是DVT患者并发PE相关危险因素,年龄与DVT患者并发PE风险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EICU收治的612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入住EICU后24~48 h内行床旁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统计DVT发病率,分析AECOPD患者DVT的发病特点,按照是否合并DVT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征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AECOPD合并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AECOPD住院患者中DVT的总体发病率为12.8%(78例),AECOPD住院患者总病死率为2.3%(14例),AECOPD合并DVT患者住院病死率为7.7%(6/78),显著高于单纯AECOPD组病死率[1.5%(8/53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卧床时间≥3 d(OR=3.376)、D-二聚体升高(OR=6.345)、下肢不对称肿胀发生(OR=2.213)是AECOPD患者合并DVT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EICU的AECOPD住院患者合并DVT的发病率较高,卧床时间≥3 d、D-二聚体升高和下肢不对称肿胀发生时,需明确是否合并DV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血凝系列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所反应的血液高凝状态.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32例与本院体检中心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35例血清中血凝系列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结果 老年重症肺炎血清中血凝系列中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对此类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