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分辨率颈动脉MRI可用于明确颈动脉斑块是否为不稳定斑块,但缺乏大样本研究。法国研究者fflN用MRI对大样本人群进行了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并观察斑块的动态变化。该研究对161例颈动脉斑块厚度〉3mm的患者进行了3T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是否有大的脂质核、斑块内出血(IPH)、纤维帽破裂(FCR)和信号增强(GE)等指标进行斑块不稳定性的判断,并对斑块的上述特点与神经功能症状的相关性及随时间的变化进行比较。由于数据质量问题,剔除7例患者。154例患者中,52例为症状性患者,102例为无症状性患者。两组的IPH发生率分别为39%和16%(P=0.002),FCR发生率分别为30%和9%(P=0.001),GE发生率分别为75%和55%(P:0.015),症状性患者显著高于无症状性患者。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IPH和FCR在两组问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6,P:0.023;OR=2.8,P=0.038)。出现神经功能症状患者IPH发生率始终高于无症状性患者,而FCR发生率仅在神经功能症状出现后15d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者认为,高分辨率MRI颈动脉能明确与缺血症状相关的斑块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斑块不稳定性,有助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慎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4):2506-2508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rhrosc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CA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1].据报道,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CAS约占70%[2].因此,早期发现CAS斑块形成,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及时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入选8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9例)和阿托伐他汀钙组(41例、20mg/d),2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数量、斑块直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检测比较血浆hs-CRP、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径、面积明显缩小,IMT、hs-CRP及血脂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机制有3种:机械力学、炎症和理化因素。文章主要以力学因素为线索,介绍血流动力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在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OR=1.27,95%CI 1.02~1.58,P=0.032)、TC/LD-LC(OR=1.67,95%CI 1.17~2.38,P=0.005)、apoB(OR=4.53,95%CI 1.21~16.94,P=0.025)、apoB/apoA1(OR=17.85,95%CI 3.63~87.87,P<0.001)等指标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apoA1(OR=0.18,95%CI 0.04~0.87,P=0.032)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指标apoB/apoA1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oB/apoA1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斑块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以及斑块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的机制有3种:机械力学、炎症和理化因素。文章主要以力学因素为线索,介绍血流动力切应力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其血管重塑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吕玲环  王星等 《山东医药》2001,41(19):25-26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脑中风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且具有年轻化趋势 ,病情发展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形成。我们应用彩超对 2 4 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 ( CAS)斑块检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1 74例 ,女 72例 ;年龄 39~ 85岁 ,平均5 3.5岁 ,≤ 5 9岁 71例 ,≥ 60岁 1 75例。伴高血压 1 5 6例 ,高血脂 1 2 1例 ,冠心病 97例 ,糖尿病 5 3例 ,脑中风 5 1例 ,其它 46例 ;部分伴有 2种或 2种以上疾病。应用美国产 SONOS- 1 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多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血管壁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根据MRI检查定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1)126支(63例)颈动脉中,91支有斑块。糖尿病组41支(30例),其中36支(87.8%)为易损斑块;非糖尿病组50支(33例),其中19支(38.0%)为易损斑块。两组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斑块大小比较,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为(5.8±0.8)mm,非糖尿病组为(5.2±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0.780,95%CI:4.531~95.217,P=0.000)、饮酒史(OR=13.518,95%CI:1.086~168.265,P=0.043)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性因素(OR=0.096,95%CI:013~0.069,P=0.020)结论颈部MRI多序列检查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差。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及各类细胞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稳定性破坏,但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相关因子和主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探索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机制是研究斑块内新生血管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关键。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成为防治颈动脉斑块破裂、降低脑栓塞事件发生的新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机制以及检测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MRI检查颈动脉血管及斑块稳定性,并对图像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4例患者共168支颈动脉,有124支发现斑块。糖尿病组发现58支,非糖尿病组发现66支。糖尿病易损斑块占84.48%(49/58),非糖尿病组占37.88%(25/66),糖尿病组易损斑块比非糖尿病组增加了46.60%;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男性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6.22%(49/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糖尿病以及饮酒史成为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RI能够有效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较差;是否合并糖尿病、过量饮酒被认为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单支组(52例)和多支组(4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积分及Gensini评分、顺应性、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和心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超声学变化与冠脉病变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组、多支组IMT、Crouse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支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多支组。单支组、多支组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硬化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顺应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多支组,不均质回声斑块检出率低于多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顺应性与Gensini评...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在老年急性脑梗死(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AIS患者100例入院时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斑块类型老年AIS患者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参数[斑块达峰时间(TTP)、斑块最大增强强度(Imax)、斑块相对管腔的最大增强密度(Dmax)、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最大杨氏模量值(Emax)、最小杨氏模量值(Emin)],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老年AIS患者CAS斑块的评估价值。结果 DSA检查结果显示,100例老年AIS患者中不稳定斑块55例(55.00%),稳定斑块45例(45.00%);不稳定斑块组Imax值显著大于稳定斑块组,TTP、Emax值显著小于稳定斑块组(P<0.05);两组Dmax、Emean、Emin值差异不显著(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TTP、Imax、Emax单独及联合评估CAS斑块,均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且以联合评估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组与24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斯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另一组单用阿斯匹林,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血管超声评估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入住浙江省台州医院的患者124例,根据近6个月内是否发生过同侧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70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管超声评估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pa值评价血管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一致性。结果 (1)脑卒中组和对照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χ2=-2.130、1.514、-0.762、3.465、3.234、3.300、0.345、-2.287,均P> 0.05)。(2)脑卒中组颈动脉溃疡斑块发生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狭窄段舒张期末流速、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比值均大于对照组,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14.696、4.491、3.705、3.899、-2.48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收治的临床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例,比较B超与高分辨MRI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分辨MRI检出斑块数明显高于B超(P<0.05);斑块特征中纤维帽破裂、纤维帽形态、斑块内是否出血或血栓与是否发生临床事件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B超与高分辨MRI均能准确评估管腔狭窄,但是MRI能够准确分析斑块的成分、形态,有效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