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定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3 月—2016 年 4 月收治的 18 例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男 6 例,女 12 例;年龄 36~7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 例,摔伤 14 例,撞伤 1 例,重物压伤 1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根据 Wahlquist 胫骨平台 Ⅳ 型骨折亚分型:A 型 1 例,B 型 5 例,C 型 1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6 d,平均 9.5 d。将胫骨内侧平台远端骨折线尖端所在部位确定为手术入路所在部位。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肌肉骨骼功能评分表(SMFA)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不同入路均获得满意的术中显露;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达优 13 例、可 5 例。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8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0~16 周,平均 12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钢板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SMFA 评分为 15~48 分,平均 28.5 分。HSS 膝关节评分为 52~94 分,平均 81.1 分;其中优 10 例,良 5 例,可 2 例,差 l 例,优良率 83.3%;评分为差者主要表现为重度创伤性骨关节炎症状。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订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骨折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骨折分型。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颈与转子间的解剖分界、股骨转子间线及关节囊附着、临床分型、治疗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的股骨近端粉碎骨折,在老年髋部骨折人群中比例有逐渐增高趋势,但其概念和含义并不明确。按股骨颈骨折的部位、骨折中心位置和骨折复位后股骨距或前内下角皮质能否直接接触砥住,可以将其分为 3 种亚型:① 节段性股骨颈骨折(股骨颈为头下型骨折,同时具有两个独立的骨折中心);② 股骨颈骨折向转子间外上方延伸(股骨颈为经颈型骨折,一个骨折中心);③ 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向股骨颈内下方延伸(粉碎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转子间骨折变异类型,一个骨折中心)。在治疗上需兼顾两个解剖部位特征,通常需结合多种内固定方法或采用关节置换辅助内固定技术,才能获得较好效果。结论同时累及同侧股骨颈与转子间两个解剖区域的骨折,在临床诊断、骨折分型和治疗方法上尚缺乏共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侧腘窝 S 形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 年 5 月—2017 年 7 月收治 13 例同时累及后内侧柱和后外侧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 9 例,女 4 例;年龄 33~64 岁,平均 46.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骑电动车摔伤 4 例,滑雪摔伤 2 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35.1±9.2)°。受伤至手术时间 7~19 d,平均 13.3 d。采用后侧腘窝 S 形切口,分别经腓肠肌内侧头内侧(内侧窗)及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腘窝窗)进入,直视下复位骨折并接骨板内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下肢力线、关节面复位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 12 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 1 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开裂,给予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4~22 周,平均 18 周。术后 12 个月随访关节面平整,无塌陷;膝关节活动度(109.5±13.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79,P=0.000)。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感染、骨折再次移位及继发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 12 个月膝关节 HSS 评分为 82~96 分,平均 89.6 分;获优 10 例,良 3 例。 结论采用后侧腘窝 S 形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同时累及后内侧柱及后外侧柱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安全有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全股骨置换术近年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与全股骨置换术相关的文献报道,分析和总结其手术指征、手术技术、假体设计、手术并发症及分类、术后康复锻炼和功能评价。结果全股骨置换术的适应证是股骨广泛受累或存在跳跃性病灶的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以及伴有严重骨缺损的髋膝关节翻修术。手术切口近端以 Watson-Jone 切口为主,然后沿大腿外侧,远端延伸至髌骨外侧显露股骨全长,保护好血管神经和髋外展结构,行组配或定制假体置换。假体设计不断进步,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假体。手术并发症多且发生率不一。术后康复锻炼早期以物理治疗为主,负重训练循序渐进。功能评价主要以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为主。结论全股骨置换术保肢效果确切,需要继续进行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研究,逐渐统一手术适应证和功能锻炼标准,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治疗方式。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多发生在术后 2 年内,发生率较低。目前认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可能影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的暴力操作,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的高危因素。坏死后治疗以髋关节置换为主,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针对以上风险,伤后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进针点精确,避免反复钻孔,导致热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高能量损伤的年轻人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损伤程度严重,多为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常累及关节面并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有一定难度。外固定支架多作为控制损伤的临时手段,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内固定治疗。用于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系统主要有钢板固定系统与髓内钉固定系统,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各具特点,其中双钢板加强股骨内侧的支撑、微创固定系统保护骨折端血供、远端皮质锁定板理论上更符合骨愈合对固定力学的要求,逆行髓内钉可有效对抗膝内、外翻等。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股骨远端骨折治疗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系统特点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腓骨颈截骨入路采用新型胫骨平台外侧环状接骨板(以下简称新型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25~56岁,平均39.0岁。致伤原因:摔伤7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12 d,平均7.0 d。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Schatzker 分型:Ⅱ型8例,Ⅲ型9例,Ⅴ型1例,Ⅵ型4例。术中经腓骨颈截骨入路,骨折复位后采用新型接骨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愈合情况,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5 min,平均77.6 min;术中出血量100~520 mL,平均214.5 mL。术中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例。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19.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复位质量达优17例、良5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0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达屈曲100°~145°,平均125.5°;伸直0°~4°,平均1.2°。改良HSS评分82~95分,平均86.3分。随访期间无钢板变形、螺钉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经腓骨颈截骨入路新型接骨板内固定具有术中视野显露清楚、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 OWHTO 临床应用、疗效与并发症、技术对比及手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OWHTO 是治疗由于膝关节内翻导致的轻中度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截骨矫形将下肢力线调整至无病变的外侧间室,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损伤进程,推迟甚至避免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OWHTO 具有手术切口小、动态调整下肢力线、精确矫正畸形、术后康复迅速的优势。结论随着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OWHTO 再次广泛用于临床。OWHTO 技术可解决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并重建下肢力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 3D 打印辅助 MIPO 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20 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 AO 分型 A、B、C 型各 40 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 1∶1 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 例,3D 打印辅助 MIPO)与对照组(20 例,传统 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内行 CT 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 10° 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 结果术后 1 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 A 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 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著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 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 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44)。 结论对于 A 型胫骨骨折,3D 打印辅助 MIPO 与传统 MIPO 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 B、C 型胫骨骨折,3D 打印辅助 MIPO 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 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外侧壁的一般概念、外侧壁损伤的原因及治疗进展,以期提高对外侧壁的认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查阅国内外股骨粗隆外侧壁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外侧壁的上界是股骨外侧肌嵴,下界是股外侧皮质与下股骨颈切线的交点。外侧壁的完整性对于防止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固定失败和再手术非常重要。损伤原因主要是无合适的分型标准作为指导、X 线片显示的骨折模式与骨折实际情况不符、骨折类型特殊、术中操作不当等。治疗方法主要是重建外侧壁,根据不同骨折模式选择不同的重建方法。结论外侧壁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外侧壁破裂应一期固定,最大限度减少再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次稳定、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估、早期下地站立负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干骺端转换区,具有天然的内翻不稳定倾向。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后续内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断骨折复位质量有对线和对位两方面,对线采用 Garden 指数;在对位方面,随着皮质对位理念(正性、中性、负性)的提出,特别强调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支撑(解剖、正性),是获得骨折稳定性复位的关键,而不再强调后内侧小转子骨块的作用。术后影像学的稳定性评分为早期下地站立负重提供了量化指标。但术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术后头颈骨块滑动获得二次稳定的过程中,仍有皮质对位丢失现象,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取得良好对线的基础上,只要获得了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和支撑,并用内固定器械维持住,就获得了术后稳定性。术后稳定性评分优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负重、站立行走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 年 9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30 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单纯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男 23 例,女 7 例;年龄 23~43 岁,平均 34.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2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摔伤 8 例,重物砸伤 6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1~12 h,平均 4.8 h。骨折 Schatzker 分型:Ⅱ型 1 例、Ⅲ型 3 例、Ⅳ型 10 例、Ⅴ型 7 例、Ⅵ型 9 例。30 例均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行切开减压;切开减压至手术时间为 10~15 d,平均 12.5 d。治疗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及 Ilizarov 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协议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 110~155 min,平均 123.1 min;术中出血量 100~500 mL,平均 245 mL;术后住院时间 3~5 d,平均 3.8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0~24 周,平均 22.7 周。除 2 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征象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X 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0~20 周,平均 14.6 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 KSS 临床评分总分为 70~95 分,平均 87.5 分;功能评分总分为 70~90 分,平均 79.0 分。参照 ASAMI 协议评价获优 24 例、良 3 例、可 2 例、差 1 例。结论对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单纯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技术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可以基本恢复且并发症少,是一项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髌骨骨折治疗相关文献,对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髌骨切除,内固定方式包括环(捆)扎固定、张力带及其改良技术、张力带联合其他技术、螺钉(包括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以及髌骨复位固定器固定。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需针对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6 年 4 月—2017 年 3 月,采用皮肤牵张器治疗 15 例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 11 例,女 4 例;年龄 24~59 岁,平均 37.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重物砸伤 3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摔伤 2 例;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闭合骨折 3 例,伤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开放骨折 12 例,伤后行创面清创、外支架固定术。首次手术后 1~3 个月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未愈合,缺损范围为 14 cm×5 cm~20 cm×7 cm,均为长条形或梭形。在皮肤缺损纵轴线两侧的皮肤边缘穿入克氏针,然后以皮肤牵张器扣锁两侧克氏针后适当收紧,根据皮缘血供及小腿肌肉受压情况,及时调整牵张器的张力,待皮缘相互接触时去除克氏针及牵张器,行间断缝合术。结果15 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经 6~13 d 牵张均得到覆盖,间断缝合后 12 d 伤口均愈合拆线。伤口愈合评分从术后当天的(3.40±0.51)分降至术后 12 d 的(1.27±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11,P=0.000)。1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12 个月,平均 6.5 个月。牵张后皮肤色泽、弹性及痛触觉均与正常皮肤相似,毛发生长正常。术后出现 1 例钉道感染和 2 例小腿不适感,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 结论利用皮肤牵张器闭合胫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软骨前体细胞(cartilage progenitor cells,CPCs)及微小 RNA-140(microRNA-140,miR-140)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 CPCs、miR-140 及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CPCs 具有良好的自我增殖性、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其成软骨分化能力优于其他组织来源 MSCs。CPCs 与 OA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 OA 软骨损伤部位自主活化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方面并不能达到软骨完全修复的要求。miR-140 具有软骨特异性,参与 OA 发病机制,具有抑制 Notch 信号通路、诱导活化 CPCs 并增强其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关节腔局部给药是目前治疗 OA 的主要方式之一,关节腔注射 miR-140 虽然对大鼠软骨退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也存在非靶向聚集、生物利用度低及清除快等问题,基于关节软骨特性构建具有良好安全性、软骨靶向性且能高效递送 miR-140 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CPCs 主要分散在软骨表层,而 OA 软骨损伤也开始于该层,因此强调 OA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结论miR-140 具有诱导活化 CPCs、促进 OA 早期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进一步探索 miR-140 在 OA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研发基于 miR-140 的新的 OA 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将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用于体外犬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模型并行生物力学试验,评价其生物学效能,为进一步动物体内实验奠定基础。方法取 8 只成年比格犬共 16 个胫骨平台标本,其中 12 个标本制备胫骨平台塌陷骨折(Schatzker Ⅲ型)模型后随机分为 A、B、C 组,每组 4 个;剩余 4 个正常胫骨平台标本作为空白对照组(D 组)。A、B 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复合自体骨和自体骨,外侧钢板螺钉固定;C 组骨缺损处不植骨,外侧直接行钢板螺钉固定。使用 INSTRON-8874 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由股骨髁上方垂直向下连续加载递增负荷(0~1 700 N),记录最大失效载荷,根据载荷-位移曲线计算刚度。结果A、B、C、D 组最大失效载荷分别为(1 624.72±7.02)、(1 506.57±3.37)、(1 102.00±1.83)、(1 767.64±24.56)N,刚度分别为(129.72±20.83)、(96.54±27.05)、(74.96±17.70)、(169.01±35.62)N/mm,A 组最大失效载荷及刚度显著高于 B、C 组,但显著低于 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镍钛三维记忆合金网复合自体骨修复犬 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比单纯自体骨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暴露范围、优缺点以及适应证等进行总结。结果髋臼双柱骨折中,若前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前壁骨折,而后柱骨折类型简单且稳定,首选髂腹股沟入路;若合并方形区骨折或伴有股骨头中央型脱位,而前后柱骨折相对简单且稳定,首选改良 Stoppa 入路或腹直肌外侧(旁)入路;若后柱骨折复杂或合并后壁骨折,前柱骨折相对简单且稳定,首选 Kocher-Langenbeck 入路;若双柱骨折严重,移位明显,首选髂腹股沟入路联合 Kocher-Langenbeck 入路。结论髋臼双柱骨折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利弊,需要以髋臼关节面精准复位为原则,结合前柱、后柱和方形区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判断,从而选择最优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纳米材料在骨髓炎治疗中的相关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髓炎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应用纳米材料治疗骨髓炎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手术治疗和抗生素应用是骨髓炎的主要治疗方案,但存在抗生素耐药、骨缺损残留、局部药物有效浓度较低等诸多缺陷。应用纳米材料则能针对性地弥补上述缺陷。近年来,在骨髓炎治疗中纳米材料主要通过填充骨缺损、建立局部载药缓释系统以及自身抗菌等特性发挥作用。结论充分研究纳米材料相关特性,并选择有益材料制作载药系统或替代药物,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及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述 Wnt 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生发展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软骨、软骨下骨的双靶向调控和两者间信息交流对 OA 进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查阅近年在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中,OA 和非 OA 状态下 Wnt 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调控作用及软骨与软骨下骨间信息交流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Wnt 信号可通过依赖 β-catenin 的经典或不依赖 β-catenin 的非经典 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联,调控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而影响软骨及骨的代谢。过度激活 Wnt 信号可加重软骨 OA 样退变,并且 Wnt 信号通路可激活下游蛋白 Wnt1 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 1 调控 OA 进展,还可通过软骨及软骨下骨中不同细胞间建立的缝隙连接,直接进行分子交流调控 OA 的发生发展。关节腔内注射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SM04690 可以抑制 OA 进程;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Dickkopf 可以拮抗 VEGF 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并抑制其基质的分解代谢。结论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的交互作用,可调控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代谢和功能及两者间信息交流,因此在 OA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 OA 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对骨折愈合影响机制研究的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 TBI 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TBI 影响骨折愈合机制复杂,研究方向可大致分为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及骨再生的调节,以及脑外伤后神经肽及相关激素反应后的局部和全身变化。结论TBI 对骨折愈合起促进作用,其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