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支架术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手动检索各大心脏病会议文献,获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病人支架术后的临床研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IBM modeler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99个文献共纳入99个药方,中药121味,使用频次795次,用药味数排在前3类的分别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以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为主,与冠心病支架术后病机多为血瘀寒凝、气血亏虚、虚实夹杂之证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影响。方法将成功行PCI50例病人按是否服用通冠胶囊分为气虚血瘀证西药常规组(对照组)和西药加通冠胶囊组(治疗组),于PCI术前1d、术后3d和术后30d这3个时间点观察主要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和血瘀证评分。结果PCI术后3d气虚证积分较术前有所增高,术后30d则明显升高。PCI术后3d、术后30d血瘀证积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CI降低血瘀证积分是通过缓解心绞痛来实现的,对病人的舌象、脉象影响不大。治疗组PCI后30d气虚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通冠胶囊可改善PCI后气虚证,进一步减轻血瘀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口地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寻找可能的预防和中医药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海口地区2 01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完整的四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再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证候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浊、痰热、气滞、热毒、寒凝,其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血瘀(91.5%),其次是气虚、痰浊。证型以气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气虚痰热瘀血证为主。结论血瘀是海口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证候要素,气虚痰瘀是冠心病最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挖掘现代中医名家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冠心痛专辑: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收集冠心痛心绞痛典型病例156例,处方160个,采用Access2003建立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提炼用药规律.结果 药物归类规律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使用频率较高.活血化瘀类药最为常用的是丹参,补气药最常用的是甘草,理气药最常用为薤白,化痰药最常用为瓜蒌,解表药最常用为桂枝.结论 中医百年名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继承传统对“胸痹”的治疗经验,薤白、瓜蒌仍为常用药物.治则以通为主,重用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散通药物,但也兼顾正虚,以气虚为主.丹参作为现代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4例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养心氏片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养心氏片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氏片,每次3片,每日3次,治疗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血清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养心氏片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养心氏片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心绞痛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冠心病血瘀证亚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方药运用原则与规律。冠心病血瘀证在临床上可见5种基本亚型:气滞血瘀型、阳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浊血瘀型与寒凝血瘀型。每个亚型间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每个亚型的辨证选方亦有所不同,在5种亚型的选方用药方面需辨清病因病机、灵活运用方药,虽都为血瘀证,治疗中均需活血化瘀大法,但病因不同,形成血瘀证的病机就各异,用药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证对抗栓疗效的影响及其与CYP2C19*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PCI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302例作为研究对象,PCI术后1个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型(观察组,121例)和非气虚血瘀型(对照组,181例)。通过动态心电图(AECG)检测是否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抗栓疗效与CYP2C19*2基因型分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差异显著(P均0.05);两组的SMI与非SMI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CYP2C19*2 GA+AA基因型(弱代谢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CYP2C19弱代谢型是气虚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CYP2C19*2基因突变型患者在PCI术后更易出现气虚血瘀证。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活化,气虚血瘀证和CYP2C19*2基因型突变有关,这种表现在女性患者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冠心病介入术的广泛应用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术后患者仍存在心绞痛复发(20%~30%)[1]、支架内再狭窄、慢血流(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本课题组以已行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气虚血瘀证)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丹芪益心饮口服,结合调气导引护心法干预,考察其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的效果,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收录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采用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304首中药复方,涉及153味中药,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中药为黄芪(280次),其次为丹参(250次);聚类数量为3类时较好,常用药物包括红花、桃仁、当归、赤芍、黄芪、丹参、川芎、瓜蒌、薤白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7个;关联分析显示,黄芪配伍丹参、红花配伍桃仁、黄芪配伍当归是常用的药对;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0个主成分。结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方剂药类以活血化瘀、补气、理气、止血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首都国医名师廖家桢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研究廖家桢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廖家桢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住院病历资料,提取医案,构建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集成的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廖家桢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提取有效医案87个。证候要素统计中,属于邪实的有血瘀(87.36%),痰浊(49.43%),气滞(34.48%)等,其中血瘀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证候要素;属于正虚的有气虚(45.98%),阴虚(27.59%),阳虚(3.45%),以气虚为主。益气常用党参、黄芪,活血常用赤芍、丹参、川芎、当归、益母草、三棱、延胡索、红花、桃仁,化痰常用半夏、瓜蒌,理气常用郁金、枳壳、薤白、柴胡、川楝子,养阴常用麦冬、白芍、生地黄、五味子,清热常用黄芩。药物组合分析得到的配伍模式有益气-活血、化痰-活血、理气-活血、清热-活血及理气-化痰。结论廖家桢教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法,重用补气药,兼以化痰、理气、养阴等法。廖家桢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通补兼施、兼顾阴阳、既病防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并总结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女性心绞痛提供理论依据和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的中药复方,对中药组方进行统计,利用WPS Excel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进行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对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获得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处方327首,其中涉及中药221味,总计出现频次5 256次。统计显示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等,并挖掘出最常用药对17个和药组搭配15个。结论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心绞痛可从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理气安神、清热化痰等方面入手,其中生脉散、桃红四物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为临床治疗本病的常用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医药治疗心肌病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收集建库至2021年11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中收录的关于中医药治疗心肌病的文献。按照文献质量、发表时间、作者分布区域、疾病类型、中医证型、中医治疗及对照组治疗等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69篇文献,最终纳入140篇文献,其中Ⅱ级文献7篇,Ⅲ级文献133篇。涉及心肌病类型共9种,以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及缺血性心肌病为主,分别占49.29%、20.00%、13.57%。涉及心肌病中医证型共20种,出现频次较高的3种证型分别为气虚血瘀证(27.54%)、气阴两虚证(20.29%)及气阴两虚兼血瘀证(18.84%)。中医辨证气虚血瘀证使用自拟方占比为26.32%,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占比为10.53%,气阴两虚证服用天王补心丹及生脉散加减方占比为21.43%,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服用生脉散加减方占比为38.46%。未辨证用药的文献共71篇,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苓桂术甘汤加减方、真武汤加减方及中成药黄芪注射液。扩张型心肌病的西药治疗以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醛...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进行健康人和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浆的双向电泳图谱检测,寻找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探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点。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6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9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和12例健康人血浆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血浆差异蛋白。结果初步发现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1链、α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β链、结合珠蛋白α2链在冠心病不稳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中水平升高,载脂蛋白AⅣ、载脂蛋白AⅠ、甲状腺转运蛋白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中水平降低。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可能属于一种炎症反应,并且与脂代谢紊乱有关。发现的差异蛋白可能为研究或发现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作用的新靶标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结果治疗后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是较理想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纯天然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该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抑郁诊断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探讨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要素频率降序排列为:血瘀肝郁肾虚气虚痰浊阴虚气滞脾虚阳虚火(热)寒凝。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结果,肝郁肾虚、痰瘀阻络证肾虚血瘀、气滞痰阻证肾精亏虚、肝郁血瘀证肾阳亏虚、痰瘀阻络证。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肝郁、痰浊、肾虚、气虚、阴虚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聚类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选取2022年8—9月在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自制资料提取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中医证候因子。对中医证候因子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变量分析;最后,由4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根据相关指南从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筛选合适的聚类簇目,总结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及中医证候。结果 根据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医症状和舌脉体征可聚为24类,共归纳出15类证素,其中病性证素9个,分别为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实热、痰浊、水湿、血瘀;病位证素6个,分别为心、肝胆、脾、肾、肺、胃。剔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聚类变量,发现中医证候聚为5类时,各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1,提示聚类结果较好。5类中医证候分别为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瘀热互结证。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属本虚标实,实证以气滞、实热、血瘀、痰浊、水湿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为主,病位涉及心、肝胆、脾、肾、肺、胃等脏腑,中医证候可分为心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血瘀证与氯吡格雷抵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瘀证冠心病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程度的血瘀证病人CYP2C19*2基因分布进行统计,记录不同程度血瘀证病人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降低幅度,以及PCI术后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冠心病病人和PCI术后病人的重度血瘀情况引起的基因突变例数高于轻度血瘀证。冠心病病人和PCI病人重度血瘀证的MPA降低幅度分别为(10.57±2.35)%、(12.35±3.45)%,轻度血瘀证为(16.54±3.24)%、(15.24±3.35)%,重度血瘀证MPA降低幅度较少,与轻度血瘀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对PCI术后病人进行随访,发现重度血瘀证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较轻度高(P0.05)。结论重度血瘀证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抵抗有着密切关系,会增加PCI术后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450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寒凝等证型,按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不同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中医辨证临床证型本虚证以气虚证246例(54.7%)、标实证以血瘀证254例(56.4%)为最常见;术后1周以气虚证269例(60.0%)、痰浊证257例(57.4%)最为常见;术后4周则以气虚证272例(62.8%)、痰浊证258例(59.6%)最为常见,术后12周则以气虚证217例(50.8%)、血瘀证230例(53.9%)最为常见,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血瘀证减轻,术后12周与术后1周比较,血瘀证加重,本虚证和标实证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以胸痛、胸闷等标实证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病机特点,益气活血对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课题组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经过三代人、前后40余年的连续攻关,在血瘀证基础理论、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和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作用机制、血瘀证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及防治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新药研制开发等研究方面皆取得突出成果,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带动了中医药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本课题被评为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建国以来我国在传统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历史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方药组成规律。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2014年1月—2019年4月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共183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该文献方药组成进行数据挖掘,挖掘方法包括药物出现频次统计、四气及五味分布、归经、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83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70味,其中使用频次超过17次以上的药物共计40味;四气分布以寒、平、温性药物为主;五味中甘、苦、辛味占比较大;归经统计中,归肝经的药物频率最高、肾经其次;当支持度为30的条件下,共得到药对47个;在置信度=1的条件下,共得到2个药物组合。结论临床上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以肝阳偏亢、肝肾不足为主,兼有部分血瘀、痰饮等病理因素,因此治疗上应当在补肾清肝的基础上,增加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