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2021年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AIS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150例。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分为小动脉闭塞型(SAO)、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已知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其他)亚组,其中常规SAO亚组70例、常规LAA亚组45例、常规CE亚组30例、常规其他亚组5例,替罗非班SAO亚组60例、替罗非班LAA亚组51例、替罗非班CE亚组33例、替罗非班其他亚组6例。常规组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及各常规亚组与替罗非班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安全性指标[颅内出血(I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治疗7 d后NIHS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前后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溶栓后是否发生早期功能恶化(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基线评分增加≥4分或死亡)分为恶化组(END组)和非恶化组(非EN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前后循环梗死的相关责任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中重度狭窄与溶栓后早期功能恶化相关(P0.05)。前循环梗死者,与非END组比较,早期功能恶化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率显著增高(P0.05)。后循环梗死者,END组与非END组的脑动脉狭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基线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中重度狭窄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尤其前循环梗死者,存在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以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其中研究组是在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再闭塞、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后24 h、7 d时,研究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3个月,研究组mRS≤2分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VS 44.64%,P0.05)。研究组再闭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9%VS 17.86%,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4例(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组1例(1.79%)、对照组2例(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出血:研究组3例(5.36%)、对照组5例(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研究组0例、对照组3例(5.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有效,能够明显降低再闭塞发生率以及脑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闭塞部位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脑卒中症状开始3 h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纳入该研究。根据治疗后病人出现临床症状改善的起始时间分为早期反应组,即静脉溶栓治疗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4分或以上;延迟反应组,静脉溶栓治疗2~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分或以上;无反应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在4分以下者。根据动脉闭塞部位分为近端组(闭塞部位位于颈内动脉和邻近大脑中动脉M1区)和远端组(闭塞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M1区远端和M2区)。结果共有87例[平均年龄(66.4±5.67)岁,52例(59.8%)为男性,NIHSS评分中位数为12(9~15)分]纳入该研究。其中43例(49.4%)属于近端血管闭塞组,44例(50.6%)为远端血管闭塞组。31例(35.6%)为早期反应,30例(34.5%)为延迟反应,26例(29.9%)无反应。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近端血管闭塞[OR值6.11,95%可信区间1.35~27.75,P=0.019]和治疗无反应(OR值3.19;95%可信区间2.37~4.93;P=0.009)是提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端血管闭塞和对溶栓治疗无反应是静脉溶栓治疗病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早期轻度临床症状改善能够有效提示长期临床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单纯动脉内取栓治疗心房颤动导致脑大动脉闭塞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资料。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2例,其中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级10例(预后良好组),3~6级12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部位、取栓前是否桥接静脉溶栓、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m TICI)血流分级、术后颅内症状性脑出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INR、栓塞部位、取栓前静脉溶栓例数、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例数、m TICI 2b级以上的比例、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时NIHSS评分(15.2±2.0)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2.9±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TOR(307±86)min,少于预后不良组(426±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取栓1.5(0.5,3.0)次,少于预后不良组取栓4.0(2.0,7.0)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致急性脑栓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时,缩短再灌注时间、减少术中取栓次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尚需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的病灶形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因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住院患者145例,根据病灶在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的形态特征,分为规则病灶组95例和不规则病灶组5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3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早期的临床功能预后。结果与不规则病灶组比较,规则病灶组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其中END 27例(18.6%),脑卒中30d后预后不良31例(21.4%)。与预后不良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不规则病灶、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病灶(OR=3.949,95%CI:1.331~11.716,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2.211,95%CI:1.473~3.319,P=0.007)和END(OR=6.136,95%CI:3.043~12.428,P=0.001)是30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穿支供血区病灶不规则的单发小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END,并且短期功能预后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取栓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6例AIS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动脉取栓治疗,观察组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射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术后血流分级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变化及动脉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IS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取栓操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动脉再通率为76.32%,与对照组的65.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312)。两组术后24 h、术后2周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两组术后2周NIHSS评分均较术后24 h降低,观察组术后2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为(1.05±0.18)分,低于对照组的(1.98±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50.00%,高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89%,与对照组的1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治疗中,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较单纯动脉取栓在不增加出血风险前提下可减少取栓操作次数,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进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即刻和24 h分别行头颅CT检查了解有无颅内出血.采用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6个月时的生活状态和功能转归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3例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1例死亡.术后90 d时,22例功能转归良好(BI≥90分),11例较好(50分≤BI<90分),4例较差(BI<50分);术后6个月时,24例功能转归良好,9例较好,4例较差.术后14 d时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水平(12.68±7.43对15.38±4.32,P<0.01).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82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闭塞部位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取栓次数及行支架置入、行动脉溶栓、行静脉溶栓、行球囊扩张、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修正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前与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部位[OR=5.003,95%CI(1.809,13.836)]、糖尿病[OR=4.948,95%CI(1.950,12.554)]、mTICI分级[OR=0.234,95%CI(0.079,0.696)]、术前NIHSS评分[OR=3.536,95%CI(2.385,5.243)]、术后24 hNIHSS评分[OR=3.127,95%CI(2.184,4.476)]、术后24 h颅内出血[OR=3.801,95%CI(1.297,8.621)]、血管再通[OR=0.217,95%CI(0.070,0.672)]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闭塞部位、糖尿病、mTICI分级、术前NIHSS评分、术后24 hNIHSS评分、术后24 h颅内出血及血管再通是经以机械取栓为主的动脉内多模式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55例)和对照组(直接PCI,51例)。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2组基础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 min sumST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30 d内不良心脏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6 h、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MI患者PCI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急诊PCI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术前使用替罗非班及其时间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266例A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134例,PCI前开始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常规治疗组(132例,PCI前未使用替罗非班),按急诊使用替罗非班时间(3h)分<3h组和≥3h两亚组,比较各组PCI前后IRA的TIMI血流。结果:PCI术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者比例(10.6%比20.9%,P=0.028)明显提高;PCI术后,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者比例升高更显著(78.8%比92.5%,P=0.001);术前替罗非班组<3h组(63例)较≥3h组(71例)血流明显改善(TIMI2级+3级,63.5%比29.6%,P<0.01)。结论:早期使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PCI术后TIMI血流,且越早使用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及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RI-DW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病情是否出现波动,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加重因素、应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效果及90 d预后。结果 23例病人均于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非进展组6例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进展,进展组17例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出现症状波动,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时及溶栓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更重。进展组与非进展组90 dmR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人预后良好占88.2%,非进展组的病人90 d全部预后良好。结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多以运动受累为主要表现,73.9%的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有症状波动,但经溶栓治疗,病人90 d预后良好,仍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区单发小梗死(SSI)的分布模式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区急性SSI患者126例,根据神经功能评分分为END组36例和非END组90例。以3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反映患者短期功能预后,去除5例失访患者,预后良好组102例(mRS 02分),预后不良组19例(mRS≥3分)。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灶直径、动脉主干病变、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近端SSI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端SSI与END独立相关(OR=3.222,95%CI:1.1702分),预后不良组19例(mRS≥3分)。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灶直径、动脉主干病变、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近端SSI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端SSI与END独立相关(OR=3.222,95%CI:1.1708.874,P=0.024)。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5.44±2.69)分vs(7.00±1.91)分]、近端SSI(51.0%vs 78.9%)、END(22.5%vs 52.6%)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ND与30d的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4.126,95%CI:1.2418.874,P=0.024)。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5.44±2.69)分vs(7.00±1.91)分]、近端SSI(51.0%vs 78.9%)、END(22.5%vs 52.6%)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ND与30d的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4.126,95%CI:1.24113.713,P=0.021)。结论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近端区域的SSI患者早期容易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动脉内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h患者神经功能变化,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评估。依据mRS评分将40例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3分),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随访,其中血管再通成功患者32例(80. 00%);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15. 71±5. 14)分,与术后24h的NIHSS平均评分为(11. 50±5. 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症状性、无症状性的颅内出血9例(22. 50%)。有2例发生死亡,存活38例中,预后良好组25例(65. 79%),预后不良组13例(34. 21%)。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在术前NIHSS评分、发病-穿刺时间、穿刺-开通时间、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局部麻醉、取栓次数、取出栓子、支架成形、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球囊扩张、替罗非班使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后24h NIHSS评分、性别、糖尿病、血管再通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级别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糖尿病属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血管开通率较高,预后良好。血管再通级别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出血转化风险,可能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to-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M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和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静脉溶栓前完成血液采集并计算MHR。END定义为入院后7 d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评分较基线增加≥1分。HT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复查CT/MRI新发现的颅内出血。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和HT的独立预测因素, 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HR对END和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评价,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50%)、中度(50% ~ 70%)、重度(71% ~99%)和闭塞(100%).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临床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以及主干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25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70例(27.34%)患者发生END.END阳性组年龄(P=0.045)、梗死体积(P=0.045)、基线NIHSS评分(P=0.007)以及主干动脉狭窄程度(P=0.038)均显著高于或大于END阴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42;P=0.037]、梗死灶直径>20 mm(OR 2.077,95% CI1.077~3.736;P=0.028)以及主干动脉重度狭窄(OR 2.521,95% CI1.079 ~5.886;P =0.033)或闭塞(OR3.074,95% CI1.262 ~7.489;P =0.013)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主干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是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 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9例,其中男116例,女23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139例患者分为END组(25例)和无END组(11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压、前循环梗死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一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结果 (1) 13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END发生率为18. 0%(25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值以及前循环梗死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 END组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于无EN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 0%(19/25)比45. 6%(52/114),χ~2=7. 576,P 0. 01]。(5)以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为因变量,以缺血性卒中史、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3. 517,95%CI:1. 296~9. 547,P=0. 014),缺血性卒中史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发病6~12h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再流的影响。方法:将症状发生至急诊PCI6~12h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记录两组基础临床情况、PCI后无再流、心力衰竭、住院期间及术后18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后TIMI3级血流发生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前IRA TIMI 3级血流、术后梗死区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明显增加,无再流发生率降低(P<0.05)。心力衰竭减少27.4%,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相似,但于术后180d降低10.85%(P<0.05)。结论: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发病6~12h的STEMI患者,可进一步减少无再流发生,提高心肌灌注,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