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通过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应用微创切口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 19 例。男 5 例,女 14 例;年龄 3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7 例,摔伤 2 例。股骨颈骨折根据 Garden 分型:Ⅱ 型 7 例,Ⅲ 型 8 例,Ⅳ 型 4 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根据 Seinsheimer 分型:Ⅱ 型 9 例,Ⅲ 型 5 例,Ⅳ 型 3 例,Ⅴ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平均 3.7 d。结果手术时间 58~125 min,平均 82.4 min;术中出血量 225~725 mL,平均 289.5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3.9 个月。术后 1 个月患者尖顶距为 9~23 mm,平均 15.2 mm。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8~42 周,平均 27.4 周;其中 1 例术后 3 个月出现轻度髋内翻,股骨颈出现轻度移位,颈干角约 122°,术后 42 周骨折愈合。5 例患者主诉骨折处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1~3 分,平均 1.8 分;其余患者 VAS 评分均为 0 分。16 例患者逐渐恢复至术前行走水平。随访期间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螺钉切出及钢缆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为 72~92 分,平均 82.8 分;15 例患者(78.9%)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能够通过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3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5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51 例采用闭合复位 PFNA 内固定(A 组),53 例采用切开复位 LCP 内固定(B 组),46 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 组)。3 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伤后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 3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 Harris 评分。 结果3 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 A 组随访时间为 12~23 个月,平均 18.6 个月;B 组为 12~25 个月,平均 19.0 个月;C 组为 12~24 个月,平均 18.9 个月。A 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 B、C 组(P<0.05);C 组仅手术时间较 B 组缩短(P<0.05),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 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 A、B 组,A 组短于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 11 例(21.6%)、B 组 14 例(26.4%)、C 组 2 例(4.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C 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 A、B 组(P<0.05),A、B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术后 12 个月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FNA、LCP 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三者相比,PFNA 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能早期负重、缩短卧床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选择 PFNA 内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在日常活动撞击力作用下股骨头内部骨质变化情况以及微骨折发生风险。方法取 21 具成人新鲜尸体骨盆标本,共获得 42 个骨质及软组织完整的髋关节标本。首先测量标本股骨颈处骨密度、CE 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及前倾角。然后参照 AO 推荐方法植入 3 枚空心钉后取出,模拟股骨颈骨折完全解剖愈合空心钉取出后状态,CT 扫描观察股骨头内钉道形态。最后,模拟直立情况下股骨头受到撞击情况,分别用 200、600、1 980 N 力量撞击标本 20 次。CT 扫描观察撞击后股骨头内钉道形态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微骨折发生危险因素。结果CT 扫描观察撞击力量为 200、600 N 时,股骨头钉道形态无明显变化,提示股骨头内无微骨折发生;撞击力量达 1 980 N 时,11 具标本 22 个股骨头的钉道形态与撞击前相比有明显变化,钉道内有凸起及钉道狭窄,提示股骨头内发生微骨折,微骨折发生率为 52.38%(11/21)。多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股骨头内部微骨折的危险因素(P=0.039),CE 角、股骨头直径、颈干角、前倾角与股骨头内部微骨折发生无相关性(P>0.05)。 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股骨头受到日常活动撞击力可能出现微骨折,并且微骨折的发生与股骨头骨密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定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3 月—2016 年 4 月收治的 18 例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男 6 例,女 12 例;年龄 36~74 岁,平均 45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 例,摔伤 14 例,撞伤 1 例,重物压伤 1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根据 Wahlquist 胫骨平台 Ⅳ 型骨折亚分型:A 型 1 例,B 型 5 例,C 型 1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6 d,平均 9.5 d。将胫骨内侧平台远端骨折线尖端所在部位确定为手术入路所在部位。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肌肉骨骼功能评分表(SMFA)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不同入路均获得满意的术中显露;根据 DeCoster 等分级标准评价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达优 13 例、可 5 例。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8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0~16 周,平均 12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钢板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SMFA 评分为 15~48 分,平均 28.5 分。HSS 膝关节评分为 52~94 分,平均 81.1 分;其中优 10 例,良 5 例,可 2 例,差 l 例,优良率 83.3%;评分为差者主要表现为重度创伤性骨关节炎症状。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形态特征制订不同手术方案治疗 Schatzker Ⅳ 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 OWHTO 临床应用、疗效与并发症、技术对比及手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OWHTO 是治疗由于膝关节内翻导致的轻中度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截骨矫形将下肢力线调整至无病变的外侧间室,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损伤进程,推迟甚至避免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OWHTO 具有手术切口小、动态调整下肢力线、精确矫正畸形、术后康复迅速的优势。结论随着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OWHTO 再次广泛用于临床。OWHTO 技术可解决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并重建下肢力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于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围手术期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因姿势不稳、骨质疏松等原因易发生髋部骨折。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需由骨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多科医师联合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目前最佳手术治疗方式以及手术入路仍存在一定争议。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远期预后和帕金森病病情密切相关。结论目前国内外对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较少,其术后中远期随访数据不足。对于帕金森病合并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脱位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及此类骨折命名。方法2013 年 8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16 例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正中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37.8 岁。交通事故伤 9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5~11 d。9 例前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 Ⅰ型 2 例、Ⅱ型 3 例、Ⅲ型 4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4 例、Ⅲ型 5 例;7 例后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Ⅰ型 1 例、Ⅱ型 3 例、Ⅲ型 3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3 例、Ⅲ型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 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1.9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2~18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对合关系正常,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及桡骨头假体无松动。术后发生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 2 例,轻度创伤后关节炎 2 例,克氏针退出 2 例。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活动度恢复较好。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为 70~100 分,平均 86.5 分。VAS 评分 0~3 分,平均 0.5 分。结论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可以“经尺骨鹰嘴肘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命名,采用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8 月—2018 年 2 月采用 MDT 模式管理的 76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 组),并与 2014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骨科传统模式管理的 102 例患者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年龄构成、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MDT 组患者合并症数目显著高于传统组(t=6.295,P=0.000),且两组不同合并症数目的比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8.442,P=0.000)。比较两组患者会诊率与转科率、术前等待时间、2 d 和 3 d 内手术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失访率及住院期间、术后 1 个月、3 个月、1 年死亡率。 结果传统组和 MDT 组患者围术期接受的总会诊率分别为 56.86%(58/102)和 56.58%(43/76),总转科率分别为 15.69%(16/102)和 15.79%(12/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组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转科率显著高于 MDT 组,MDT 组老年科会诊率和转科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科室会诊率和转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 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3 d 内手术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2 d 内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7,P=0.155)。MDT 组总住院费用、股骨颈骨折及转子间骨折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子下骨折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15,P=0.086)。传统组和 MDT 组失访率分别为 6.86%(7/102)和 3.95%(3/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8,P=0.403)。传统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 1 个月、3 个月及 1 年死亡率分别为 0、1.05%(1/95)、3.16%(3/95)、7.37%(7/95),MDT 组分别为 0、0、2.74%(2/73)、6.85%(5/73),两组各时间点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管理中实施 MDT 模式缩短了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降低了 ICU 转科率和会诊率,提高了接收病情复杂患者手术的能力,更合理地利用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医学影像分析和骨折地图技术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2018年12月—2019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9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9例,女60例;年龄18~60岁,平均47.9岁。骨折侧别:左侧77例,右侧82例。基于术前X线片及CT,观察骨折形态并根据Pauwels角及Garden分型标准分型;采用Mimics19.0图像处理软件重建股骨颈骨折三维模型,测量骨折面与人体矢状面夹角,观察骨折端有无缺损及其在断面位置;通过重建、虚拟复位和图像叠加,建立骨折地图,观察骨折线走行及分布情况。结果 股骨颈骨折根据Garden分型标准:Ⅰ型6例,Ⅱ型61例,Ⅲ型54例,Ⅳ型38例;根据Pauwels角:外展型12例,中间型78例,内收型69例。骨折面与人体矢状面夹角为−39°~ +30°。粉碎性骨折13例(8.18%),多为Garden Ⅱ、Ⅳ型和Pauwels中间型骨折,骨折块多呈宽基底三角形,主要分布于股骨头颈交界区下方。合并骨缺损26例(16.35%),多为Garden Ⅲ、Ⅳ型和Pauwels 中间型骨折,位于股骨颈后侧且大多累及2~4个象限。骨折地图示股骨颈骨折线沿头颈交界区环形分布,股骨颈上方骨折线密集,下方分散,可累及股骨距。结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移位骨折(Garden Ⅲ、Ⅳ型)和不稳定骨折(Pauwels 中间型、内收型)比例高,粉碎性骨折和骨缺损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临床上需要依据骨折特征确定治疗方案,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近年股骨颈骨折常用内固定方式的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选择恰当内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相关文献,总结研究进展。结果目前股骨颈骨折治疗采用的内固定方式中,3枚空心螺钉固定可以提供骨折断端滑动加压,但抗剪切力较弱,远期易出现内固定失效;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具有良好的角稳定性及整体强度;内侧支撑钢板可将垂直剪切力转变为促进骨折愈合的压应力,并产生一定抗旋作用;股骨颈内固定系统可进行多轴向支撑,抗旋及抗短缩性能优异;髓内钉整体强度及失效载荷高。不同内固定方法因结构和生物力学差异,各有其适应证。结论目前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尚无详细的规范指导,临床上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来选择合适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髌骨骨折治疗相关文献,对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髌骨切除,内固定方式包括环(捆)扎固定、张力带及其改良技术、张力带联合其他技术、螺钉(包括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以及髌骨复位固定器固定。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需针对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早期下地活动对老年髋部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2 月—2018 年 4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16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8 例;年龄 69~90 岁,平均 80.3 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8 例,股骨颈骨折 8 例。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为(2.94±0.43)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3 例,原发性高血压 6 例,呼吸系统疾病 5 例,糖尿病 3 例,其他系统疾病 2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 4 h~14 d,平均 39.5 h。 入院当天或入院后第 1 天患者在充分镇痛治疗下开始下地活动,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9 例)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 例)。入院至手术时间 4~25 d,平均 7.4 d。患者入院时、术前第 1 次下地活动后、术后第 2 天、末次随访时,按照 Barthel 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计算入院后各时间点 Barthel 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有效性(Barthel effectiveness,BE)。观察随访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 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时间 8~24 d,平均 14.1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5~16.0 个月,平均 6.5 个月。1 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入院时 Barthel 量表评分为(30.63±5.56)分、术前第 1 次下地活动后为(53.13±9.50)分、术后第 2 天为(60.63±6.09)分、末次随访时为(96.25±4.84)分,各时间点 Barthel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第 1 次下地活动后、术后第 2 天、末次随访时 BE 分别为 0.23±0.06、0.30±0.04、0.66±0.06,各时间点 BE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术前等待时间较长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早期下地活动对术后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21 例,女 9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40.7 岁。受伤时 Pauwels 角为 51°~79°,平均 63.6°;按 Pauwels 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 5~24 个月,平均 9.7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 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 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0 个月,平均 27.7 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 例患者术后 4 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8~6.0 个月,平均 3.9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 VAS 评分为(0.7±0.9)分,Harris 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 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 ERAS 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应用内容和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炎症控制、血液管理、早期活动、心理疏导等 ERAS 的研究内容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急诊、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治疗的应用实践,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既保障了患者生命健康利益,又节省了医疗支出。同时 ERAS 在老年髋部骨折领域的研究和实施,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全程管理方案提供了依据。结论ERAS 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治疗管理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术中,钛板固定时悬空膝关节对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OWHTO治疗的47例KO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钛板固定时垫高脚跟使膝关节悬空(研究组),23例钛板固定时不垫高脚跟使膝关节自然伸直(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身体质量指数、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Lysholm评分、PT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测量PTS并与术前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HSS评分、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9.9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螺钉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SS评分、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PT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PT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PT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OWHTO治疗KOA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且通过悬空膝关节可以有效避免术后PTS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近年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有关手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文献,总结各手术方法研究进展、优势及局限性。 结果髌骨下极是伸膝装置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加强股四头肌力臂作用。该部位骨折相对少见,且多为粉碎性,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式较多,包括髌骨下极切除术、张力带技术、钢板内固定术、带线锚钉技术、镍钛聚髌器、独立垂直钢丝固定技术等,不同方式各具特点且各有优劣。研究表明,单一内固定方式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因此目前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以多种内固定方式相结合为主。结论 对于髌骨下极骨折,如骨折块体积较大且以横形分布为主时,宜选择以张力带技术为主的联合固定方式;骨折块粉碎严重、骨块体积较小时,基于缝合固定的综合内固定方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钢缆环扎固定治疗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 Mallory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1 年 6 月于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 Mallory 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并使用钢缆环扎固定的 14 例(14 髋)患者(骨折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且术中未发生骨折的 28 例(28 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关节置换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情况。摄髋关节 X 线片,根据 Engh 等的 X 线评分标准,评价两组股骨假体固定和稳定情况;观察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记录骨折组股骨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骨折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590,P=0.001),但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6,P=0.209)。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4~75 个月,平均 69.5 个月。骨折组 1 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对照组 1 例术后发生切口不愈合,1 例发生谵妄症状。术后 6 个月及 5 年两组 Harris 评分及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骨折组股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 3~12 个月,平均 6.1 个月;均未见骨折不愈合或明显骨折畸形愈合。术后 6 个月及 5 年,两组 X 线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组未发现钢缆移动、断裂、脱落等现象。骨折组 2 例、对照组 1 例发生异位骨化。 结论采用钢缆环扎固定治疗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 Mallory 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保守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多种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新治疗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应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继发移位风险高。移位型骨折则应尽早进行手术,人工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功能结果没有差别。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适合基础情况不佳的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基础情况较好、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MDT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术式和 MDT 新模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