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21 例。男 5 例,女 16 例;年龄 32~88 岁,平均 62 岁。摔伤 1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左侧 13 例,右侧 8 例。闭合性骨折 20 例,开放性骨折 1 例。骨折根据 AO/OTA 分型:33-A1 型 5 例,33-A2 型 3 例,33-A3 型 8 例,33-C2 型 2 例,33-C3 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3 d,平均 6.5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关节面恢复平整,下肢长度恢复。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未出现明显膝关节僵硬。术后 6、12 个月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 1 个月时明显增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 Neer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 结论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锁定钢板的治疗现状、锁定钢板的不足与对策、锁定技术的进展、锁定钢板与数字骨科技术 4 个方面,总结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现状与进展。结果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棘手,外侧锁定钢板作为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最常用固定方式,仍面临着较高治疗失败率。双钢板可改善粉碎性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但何时选择双钢板固定仍缺乏具体量化标准。远皮质锁定螺钉可改善骨折断端间的微动、促进骨痂生长,显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双相钢板是对传统锁定钢板的优化,但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其效果。数字骨科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锁定钢板内在缺陷是影响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预后的因素,通过对锁定技术的优化结合数字骨科技术,有望降低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 Swashbuckler 入路比较,探讨 mini-Swashbuckler 入路治疗股骨远端 C 型骨折的早期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8 年 6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43 例股骨远端 C 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 例采用 mini-Swashbuckler 入路联合股骨外侧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钢板治疗(改良组),21 例采用 Swashbuckler 入路联合股骨外侧 LISS 钢板治疗(传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延长,术中透视次数增加,失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783)。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8 个月,平均 7.2 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1,P=0.394)。改良组术后 3、6 个月 HSS 评分分别为(82.91±2.88)、(89.28±3.63)分,均优于传统组的(74.62±3.64)、(81.48±4.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06,P=0.000;t=6.231,P=0.000)。术后传统组发生切口感染 1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例、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2 例,改良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例、膝关节内翻畸形 1 例、内固定物松动 1 例,两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 Swashbuckler 入路相比,mini-Swashbuckler 入路虽视野暴露有限,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术中透视次数增加,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未增加;由于其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失血量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21 例,女 9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40.7 岁。受伤时 Pauwels 角为 51°~79°,平均 63.6°;按 Pauwels 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 5~24 个月,平均 9.7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 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 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0 个月,平均 27.7 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 例患者术后 4 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8~6.0 个月,平均 3.9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 VAS 评分为(0.7±0.9)分,Harris 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 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7 年 6 月采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 18 例。男 10 例,女 8 例;年龄 18~88 岁,平均 51.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5 例,重物砸伤 3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根据 Edinburgh 分型:ⅠB1 型 15 例,ⅠB2 型 3 例。骨折移位 12~21 mm,平均 16.3 mm。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3 d。术后观察患者骨折临床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按 Rockwood 等的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5 个月,平均 12 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术后出现钢板松动 1 例,予以手术拆除;其余患者未出现骨不连、移位、内固定物松动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 Rockwood 等的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结论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并发症少,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11 月,采取 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 9 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内固定组),并与采用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治疗的 20 例患者(外固定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5 个月,平均 10.7 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内固定组)移位失败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391);但内固定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外固定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 Mayo 评分及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评分显著优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外支架结合克氏针外固定相比,AO“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及髓内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86例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40例行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合并损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图像测量颈干角并计算差值。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30.4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6,P=0.327)。X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3±2.1)周,髓内钉组为(10.3±2.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27)。锁定钢板组颈干角差值为(7.63±7.01)°,髓内钉组为(2.85±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2,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13例(28.3%)、髓内钉组4例(10.0%)发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34)。 结论锁定钢板及髓内钉均可用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二、三部分骨折,其中髓内钉固定手术更加微创,术后并发症更少,骨折愈合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悬张外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8 月—2018 年 10 月,采用悬张外固定技术治疗 14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 10 例,女 4 例;年龄 43~76 岁,平均 55.9 岁。致伤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4 例。其中 Neer Ⅲ型 9 例、Ⅳ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6 d。合并骨质疏松症 9 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1±1.2)分。记录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物拆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 VAS 评分及肩关节 Neer 评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时间 6~14 d,平均 9.4 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6~60 个月,平均 35.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4~7 个月,平均 4.9 个月;术后 5~8 个月拆除外固定物,平均 6.3 个月。术后 1 个月 VAS 评分为(1.5±0.8)分,末次随访时为(1.0±0.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肩关节功能 Neer 评分为 75~100 分,平均 91.1 分;获优 9 例、良 4 例、中 1 例,优良率为 92.9%。随访期间均无肩峰撞击、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悬张外固定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钢板结合肩袖加强缝合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Ⅳ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28~69岁,平均56.3岁。致伤原因:摔伤39例,交通事故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5 d,平均2.8 d。均为完全移位的肱骨近端Neer Ⅳ型粉碎骨折,其中合并脱位11例。患者均在解剖复位大结节后,用PHILOS钢板行内固定,然后将肩袖缝合于钢板上以加强固定。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 结果手术时间65~90 min,平均76.9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6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复位良好并且均正常愈合,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肩峰下撞击、骨块再移位、螺钉切出等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肱骨头坏死,但肩关节基本功能尚可,症状较轻,未行处理。术后3个月患者基本恢复上肢功能,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HILOS钢板结合肩袖加强缝合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Ⅳ型骨折,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提高术后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一种新的肱骨近端骨折类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并探讨其受伤机制、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9 月收治的 23 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4 例,女 9 例;年龄 21~66 岁,平均 39.7 岁。致伤原因:扭伤 2 例,高处跌落伤 8 例,交通事故伤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6 d,平均 17.1 d。肱骨头后脱位 2 例、前脱位 3 例,其他部位骨折 3 例,臂丛损伤 2 例;均伴肩袖不同程度挫伤。根据自定骨折分型标准:内旋型 6 例,外旋型 14 例,外展型 3 例。23 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6 个月。术后 6 个月采用 Neer 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优 16 例、良 5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84.6%。术后 1 例发生肩袖再次撕裂,行二次手术修补。结论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可能为肩关节受到暴力后极度内旋、外旋和外展所致,经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治疗时注意除骨折复位固定外,肩袖修复及功能重建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环扎带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 Ⅲ~Ⅴ型)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3 月—2019 年 3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74 例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 PFNA 联合环扎带固定 39 例(观察组),闭合复位后单纯 PFNA 固定 35 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侧别及 Seinsheimer 分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 1、3、5 d 与术前血红蛋白的比值以及手术时间、患者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两组骨折愈合及观察组环扎带周围骨质吸收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 12 个月。两组术后 1、3、5 d 与术前血红蛋白的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9,P=0.000);观察组无环扎带周围骨质吸收情况。观察组术后 7 d 及 1、2、3 个月 Harri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 6 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180)。 结论与单纯 PFNA 固定相比,PFNA 联合环扎带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固定后可获得即刻稳定性,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需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近年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有关手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文献,总结各手术方法研究进展、优势及局限性。 结果髌骨下极是伸膝装置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加强股四头肌力臂作用。该部位骨折相对少见,且多为粉碎性,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手术方式较多,包括髌骨下极切除术、张力带技术、钢板内固定术、带线锚钉技术、镍钛聚髌器、独立垂直钢丝固定技术等,不同方式各具特点且各有优劣。研究表明,单一内固定方式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因此目前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以多种内固定方式相结合为主。结论 对于髌骨下极骨折,如骨折块体积较大且以横形分布为主时,宜选择以张力带技术为主的联合固定方式;骨折块粉碎严重、骨块体积较小时,基于缝合固定的综合内固定方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切开(Henry 入路)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013 年 10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6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微创组(26 例)和传统组(30 例),分别采用微创经皮掌侧植入和传统 Henry 入路切开复位斜 T 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 3 个月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尺偏角与术前的差值;术后 4 周及 3 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腕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占健侧的百分比(分别记为 FS%、FR% 和 HG%);术后 3 个月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 结果微创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6 个月,平均 12.6 个月。两组均无桡动脉损伤、螺钉过长或进入关节间隙发生。微创组 1 例术后发生正中神经一过性刺激症状,1 个月后完全恢复;传统组 2 例术后出现肌腱刺激疼痛症状,取出钢板后缓解。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4 周微创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FS%、FR%、HG% 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3 个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微创组 DASH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P=0.000)。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感评价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 结论微创经皮掌侧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腕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 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经验。方法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 45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1~13 岁,平均 5.7 岁。致伤原因:运动摔伤 43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骨折按 Gartland 分型,Ⅱ型 12 例,Ⅲ 型 3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2 h,平均 4.6 h。先行闭合复位,其中 12 例 Gartland Ⅱ型闭合复位均获得成功;Gartland Ⅲ 型患儿中 20 例闭合复位成功,11 例复位失败者及 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者改行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时间 16~52 min,平均 32 min;C 臂 X 线机透射次数 4~17 次,平均 6.7 次;住院时间 3~7 d,平均 4 d。45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0 个月,平均 12 个月。3 例 Gartland Ⅲ 型闭合复位患儿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3 个月后恢复。术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3 个月。无切口感染、Volkmann 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6 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者获优 16 例、良 12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7.5%。其中 Gartland Ⅱ型优 9 例、良 3 例,优良率 100%;Gartland Ⅲ 型优 7 例、良 9 例、一般 4 例,优良率 80%。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者获优 7 例、良 5 例、一般 1 例,优良率 92.3%。结论Gartland Ⅱ、Ⅲ 型肱骨髁上骨折可先闭合复位,对复位失败者采取前方横切口辅助复位,成功后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射线暴露较少,术后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髌骨骨折治疗相关文献,对各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总结。结果髌骨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骨折后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髌骨切除,内固定方式包括环(捆)扎固定、张力带及其改良技术、张力带联合其他技术、螺钉(包括可吸收螺钉)固定、钢板以及髌骨复位固定器固定。各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优缺点不尽相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有多种手术治疗方式,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需针对骨折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通过闭合复位股骨颈骨折,应用微创切口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 19 例。男 5 例,女 14 例;年龄 35~77 岁,中位年龄 52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7 例,摔伤 2 例。股骨颈骨折根据 Garden 分型:Ⅱ 型 7 例,Ⅲ 型 8 例,Ⅳ 型 4 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根据 Seinsheimer 分型:Ⅱ 型 9 例,Ⅲ 型 5 例,Ⅳ 型 3 例,Ⅴ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7 d,平均 3.7 d。结果手术时间 58~125 min,平均 82.4 min;术中出血量 225~725 mL,平均 289.5 mL。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3.9 个月。术后 1 个月患者尖顶距为 9~23 mm,平均 15.2 mm。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8~42 周,平均 27.4 周;其中 1 例术后 3 个月出现轻度髋内翻,股骨颈出现轻度移位,颈干角约 122°,术后 42 周骨折愈合。5 例患者主诉骨折处轻微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1~3 分,平均 1.8 分;其余患者 VAS 评分均为 0 分。16 例患者逐渐恢复至术前行走水平。随访期间无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螺钉切出及钢缆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HS)为 72~92 分,平均 82.8 分;15 例患者(78.9%)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髓内钉联合选择性钢缆环扎固定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能够通过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无植骨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 41.7 岁。7 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 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 1~9 年,平均 3.7 年。既往手术 1~9 次,平均 2.8 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 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 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0 个月,平均 30 个月。12 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6.0~23.5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 7~25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 6 例、良 4 例、可 2 例,优良率 83.3%。4 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 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 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 10~30°;10 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 4 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 6 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保守治疗、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多学科综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多种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新治疗模式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应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继发移位风险高。移位型骨折则应尽早进行手术,人工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远期功能结果没有差别。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适合基础情况不佳的高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基础情况较好、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患者。MDT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术式和 MDT 新模式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