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探讨其用于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将 2015 年 1 月—6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32 例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巾钳复位组(对照组)和三维捆扎复位组(试验组),每组 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4 个月,平均 12.4 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00;t=6.585,P=0.000)。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未出现骨不连、感染和断钉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8)。术后 6 个月试验组膝关节 HSS 评分为(91.6±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5,P=0.004)。 结论与传统巾钳复位技术相比,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治疗髌骨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在不影响骨折愈合情况下,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 Taylor 三维空间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 年 7 月—2016 年 7 月,采用闭合复位联合 Taylor 三维空间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 20 例。其中男 14 例,女 6 例;年龄 6~14 岁,平均 10.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6 例,摔伤 9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屈曲型 12 例,伸直型 8 例。根据 AO 分型:A1 型 12 例,A2 型 8 例。骨折位于骨骺线上 0.5~5.0 cm,平均 2.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 2 ~ 8 d,平均 3.5 d。术后采用膝关节 Kolment 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8.1 个月。术后均无钉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外固定架松动、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4~6 周,平均 4.5 周。拆除支架时间为 8~12 周,平均 9.5 周。患儿无跛行步态,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骨骺发育异常。末次随访时,参照膝关节 Kolment 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获优 18 例、良 2 例,优良率为 100%。结论闭合复位联合 Taylor 三维空间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避免对骺板的损伤,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等优点,是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类型、治疗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过伸型膝关节损伤的一种,是膝关节在过伸位(<0°)遭受暴力导致的特殊骨折类型。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 4 种类型,即胫骨平台边缘撕脱骨折、前内侧平台压缩骨折、前外侧平台压缩骨折和双髁骨折。损伤结构遵从对角线机制,即前侧压缩、后侧牵张。胫骨平台前侧的骨折范围越小,则伴发后侧韧带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过伸型胫骨平台单髁骨折以前内侧面压缩(边缘小片骨折或大块骨折)和后外侧角牵张破裂为特征,治疗上需同时兼顾骨折和韧带损伤。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以后侧干骺端皮质的张力性破裂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反屈和压缩为特征,恢复正常的后倾角是手术治疗关键。结论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尚无统一公认的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 3D 打印辅助 MIPO 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20 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 AO 分型 A、B、C 型各 40 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 1∶1 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 例,3D 打印辅助 MIPO)与对照组(20 例,传统 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内行 CT 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 10° 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 结果术后 1 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 A 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 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著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 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 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44)。 结论对于 A 型胫骨骨折,3D 打印辅助 MIPO 与传统 MIPO 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 B、C 型胫骨骨折,3D 打印辅助 MIPO 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 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20年3月采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的18例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6 例;年龄22~64岁,中位年龄4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Ⅲ型3例、Ⅳ型15例,Pauwels分型均为Ⅲ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3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即刻采用Garden指数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参照Zlowodzki方法判定股骨颈短缩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2~98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101~220 mL,平均153 mL;术中空心钉导针置入次数3~5次,平均4次;术中透视次数9~21次,平均15次;住院时间5~11 d,平均7.2 d。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0个月,平均 17.3个月。未出现术后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头钉切割、退钉、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价骨折复位质量:Ⅰ级 15例,Ⅱ级 3例。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时间7~15周,平均12.1周。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5 mm 2例,5~10 mm 1例,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16.7%。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3~97分,平均93.5分;其中优12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83.3%。结论对于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疗效肯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早、骨折愈合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可吸收缝合线捆扎骨折块结合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 年 9 月—2019 年 1 月,收治 22 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男 12 例,女 10 例;年龄 32~67 岁,平均 49.1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跌伤 12 例,其他伤 2 例。根据 Rockwood 分型均为Ⅲ型。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4 d。手术以克氏针由髌骨近侧骨折块表面向后下钻取 3~4 个骨道;在腰椎穿刺针及钢丝引导下,以不可吸收缝合线纵向穿过髌骨骨道并环绕下极骨折块捆扎复位;最后再以髌骨爪纵向环抱髌骨加强固定。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膝关节最大活动度,行 X 线片检查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按照 Böstman 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4 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关节僵直、骨不连、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 2~3 个月,平均 2.6 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最大活动度为 130°~135°,平均 132.6°。患膝 Böstman 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为 28~30 分,平均 29.2 分;功能评价均获优。结论不可吸收缝合线捆扎结合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严重股骨或胫骨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11 例。男 10 例,女 1 例;年龄 19~37 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高压电烧伤 2 例,CO 中毒烧伤 1 例。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 3~14 d,平均6.5 d。骨缺损长度8~18 cm,平均14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 13 cm×8 cm~25 cm×19 cm。一期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和病变股骨或胫骨断端,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采用 Orthofix 单边外固定延长架或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修复骨缺损。结果术后 1 例修复术后 2 个月皮瓣下出现一窦道,经扩创、去除坏死股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填充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骨延长期间,1 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加强护理后控制感染。患者截骨段延长 8~18 cm,平均 14 cm;停止延长后外固定支架继续保留 4~12个月,平均 6.5 个月。患者骨缺损均修复,骨愈合时间为 12~22个月,平均 17 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5 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见骨髓炎、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骨盆 CT 三维重建,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系,分析骨盆骨折的三轴移位方式并建立复位原则。方法纳入 2015 年 6 月-2016 年 5 月正常骨盆 CT 数据 21 例,建立均值骨盆三维模型,以髂前下棘中点为原点建立骨盆三维立体坐标轴,并基于此坐标系统建立一种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对临床中 2012 年 1 月—2016 年 5 月收治的 5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29 例,女 26 例;年龄 11~66 岁,平均 35.6 岁),根据上述三轴移位方式分类方法,按逆向复位原则行闭合或切开复位,运用空心螺钉、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评估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的临床指导价值。结果根据三轴原理,将骨盆骨折移位分为 x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y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z 轴正移位/负移位、旋正/旋负移位。纳入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平均 7.1 cm;复位时间平均 12.2 min;受辐射时间平均 55.3 s;螺钉植入时间平均 27.2 min,术后骨盆 X 线片或三维 CT 显示所有骨盆骨折复位良好,螺钉钢板植入无误;术中失血量平均 96.5 mL;手术时间平均 2.1 h;住院时间平均 18.7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53 个月,平均 16.7 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获优 39 例,良 13 例,可 3 例,优良率 94.55%。结论基于骨盆三轴立体坐标轴的骨盆骨折三轴移位方式分类,能简便、精确表示患者骨折的移位方式,并可为患者术中复位进行精确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切口球头改锥撬压复位法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对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7 月—2018 年 2 月收治的 8 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3 例,女 5 例;年龄 66~89 岁,平均 76.3 岁。骨折按 Evans 分型:Ⅲ 型 3 例,Ⅳ 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8 d,平均 3.9 d。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头改锥通过 PFNA 近端切口进行撬压复位。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末次随访时行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52.5~83.7 min,平均 68.1 min;术中出血量 49.8~96.4 mL,平均 73.1 mL;骨折复位时间 3.7~9.1 min,平均 6.4 min;术中透视次数 18.4~27.4 次,平均 22.9 次。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9.6 个月。术后 X 线片检查均可见骨折复位良好,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物切割和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4.6 个月。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为 85~96 分,平均 91.6 分;获优 6 例,良 2 例。结论应用 PFNA 球头改锥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固定效果。该方法具有不增加新切口、术中出血量及新的软组织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一种新的肱骨近端骨折类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并探讨其受伤机制、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9 月—2016 年 9 月收治的 23 例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4 例,女 9 例;年龄 21~66 岁,平均 39.7 岁。致伤原因:扭伤 2 例,高处跌落伤 8 例,交通事故伤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16 d,平均 17.1 d。肱骨头后脱位 2 例、前脱位 3 例,其他部位骨折 3 例,臂丛损伤 2 例;均伴肩袖不同程度挫伤。根据自定骨折分型标准:内旋型 6 例,外旋型 14 例,外展型 3 例。23 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5 个月,平均 3.6 个月。术后 6 个月采用 Neer 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优 16 例、良 5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84.6%。术后 1 例发生肩袖再次撕裂,行二次手术修补。结论肱骨近端脱套样骨折可能为肩关节受到暴力后极度内旋、外旋和外展所致,经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确切疗效。治疗时注意除骨折复位固定外,肩袖修复及功能重建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软骨损伤评估、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 17 例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患者。男 2 例,女 15 例;年龄 15~33 岁,平均 19.3 岁。致伤原因:扭伤 14 例,膝关节过伸、内翻暴力致伤 3 例。骨软骨骨折部位:髌骨 8 例,股骨外髁 4 例,股骨内髁 1 例,胫骨平台 4 例。新鲜骨折 15 例,陈旧性骨折 2 例。术前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31.6±2.3)分。14 例骨软骨骨折切开复位后,根据骨质情况分别选择可吸收棒(9 例)、可吸收软骨钉(3 例)或可吸收缝线(2 例)固定;3 例骨块位于胫骨内侧平台边缘非负重区直接取出。结果术后 1 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再次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2 年,平均 13 个月。14 例行内固定患者中,13 例骨折愈合良好,1 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未愈合;3 例非负重区骨软骨取出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变窄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 1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91.3±1.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7.136,P=0.001)。 结论对于膝关节骨软骨损伤,骨软骨骨块带有全层松质骨时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点状松质骨时可直接取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逆行足背动脉岛状皮瓣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植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14 年 3 月—2016 年 4 月采用一期彻底清创,足背动脉岛状皮瓣结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植骨治疗胫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 11 例。男 10 例,女 1 例;年龄 43~72 岁,平均 51.6 岁。均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所致慢性骨髓炎,病程 4 周~5 个月。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机械绞伤 2 例,扭伤 1 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 3 cm×3 cm~13 cm×9 cm;创面细菌培养均为阳性。结果术后 2~3 周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1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2.5 年,平均 15.5 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9 个月,平均 4.6 个月。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 9 例,良 2 例;皮瓣感觉 S4 8 例,S3 2 例,S2 1 例。所有患者骨髓炎均治愈;1 例胫腓骨中下段骨髓炎术后出现骨缺损,大小约 4 cm×3 cm,再次手术植入自体髂骨后骨愈合。 结论足背动脉岛状皮瓣移植联合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胫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手术简便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腓骨颈截骨入路采用新型胫骨平台外侧环状接骨板(以下简称新型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2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25~56岁,平均39.0岁。致伤原因:摔伤7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12 d,平均7.0 d。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Schatzker 分型:Ⅱ型8例,Ⅲ型9例,Ⅴ型1例,Ⅵ型4例。术中经腓骨颈截骨入路,骨折复位后采用新型接骨板内固定。术后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愈合情况,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5 min,平均77.6 min;术中出血量100~520 mL,平均214.5 mL。术中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2例。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19.4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复位质量达优17例、良5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0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达屈曲100°~145°,平均125.5°;伸直0°~4°,平均1.2°。改良HSS评分82~95分,平均86.3分。随访期间无钢板变形、螺钉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经腓骨颈截骨入路新型接骨板内固定具有术中视野显露清楚、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Neer Ⅱ型或Ⅴ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6 年 6 月使用锁骨钩钢板联合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16 例 Neer Ⅱ型或Ⅴ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 12 例,女 4 例;年龄 14~81 岁,平均 45.6 岁。致伤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2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重物砸伤 2 例。锁骨骨折 Neer 分型:Ⅱa 型 2 例,Ⅱb 型 13 例,Ⅴ型 1 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为 6~29 分,平均 11.2 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1~18 d,平均 6.4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肩关节 Constant 评分和牛津肩关节评分(OSS)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 50~100 min,平均 75.6 min;术中出血量 30~100 mL,平均 52.8 mL;住院时间 4~47 d,平均 13.7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7.5 年,平均 3.5 年。锁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9.4~13.6 周,平均 11.9 周。无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5 例患者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后取出锁骨钩钢板,1 例因无明显不适拒绝二次手术取出锁骨钩钢板。末次随访时,DASH 评分为 0~13 分,平均 2.2 分;肩关节 Constant 评分为 90~100 分,平均 96.8 分;OSS 评分为 12~14 分,平均 12.3 分。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 Neer Ⅱ型或Ⅴ型锁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估三角稳定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21 例,女 9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40.7 岁。受伤时 Pauwels 角为 51°~79°,平均 63.6°;按 Pauwels 分型均为Ⅲ型。初次术后至此次骨不连翻修手术时间为 5~24 个月,平均 9.7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1.3)分,Harris 评分为(31.2±5.3)分,颈干角为(116.3±7.9)°,下肢短缩(1.73±0.53)cm。采用三角稳定固定系统,即动力髁螺钉+股骨颈内侧解剖支撑钢板组成类三角形结构,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行骨不连翻修手术。记录患者术后下肢短缩长度、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 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0 个月,平均 27.7 个月。术后未见明确股骨头坏死塌陷迹象;1 例患者术后 4 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8~6.0 个月,平均 3.9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短缩(0.30±0.53)cm,短缩得到不同程度纠正,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21,P=0.000);颈干角为(133.9±5.7)°,较术前显著恢复(t=−11.239,P=0.000)。患者 VAS 评分为(0.7±0.9)分,Harris 评分为(88.3±5.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6.705,P=0.000;t=−40.138,P=0.000)。 结论三角稳定固定系统联合骨折部位开窗植骨技术可提供稳定、平衡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牵引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影响。方法以 2013 年 2 月—2016 年 5 月行空心螺钉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120 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60 例 Garden Ⅰ、Ⅱ型患者为骨折无移位组,60 例 Garden Ⅲ、Ⅳ型为骨折移位组;两组患者均随机分为牵引、非牵引亚组,各亚组 30 例。骨折移位及无移位组中,两亚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骨折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记录患髋关节囊内压;术中复位固定后,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及螺钉植入满意率;术后 6 个月、1 年、2 年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 ONFH 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 2 年。骨折无移位及移位组中,牵引亚组囊内压均高于非牵引亚组(P<0.05);骨折复位质量及螺钉植入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 个月、1 年及 2 年,牵引亚组患髋 VAS 评分高于非牵引亚组,关节活动度、Harris 评分低于非牵引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除骨折无移位组术后 6 个月无 ONFH 发生外,其余时间点两组中牵引亚组 ONFH 发生率均高于非牵引亚组(P<0.05)。 结论术前牵引可能增加 ONFH 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牵引增加髋关节囊内压,影响股骨头血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脱位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及此类骨折命名。方法2013 年 8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16 例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正中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37.8 岁。交通事故伤 9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5~11 d。9 例前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 Ⅰ型 2 例、Ⅱ型 3 例、Ⅲ型 4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4 例、Ⅲ型 5 例;7 例后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Ⅰ型 1 例、Ⅱ型 3 例、Ⅲ型 3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3 例、Ⅲ型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 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1.9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2~18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对合关系正常,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及桡骨头假体无松动。术后发生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 2 例,轻度创伤后关节炎 2 例,克氏针退出 2 例。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活动度恢复较好。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为 70~100 分,平均 86.5 分。VAS 评分 0~3 分,平均 0.5 分。结论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可以“经尺骨鹰嘴肘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命名,采用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单纯载抗生素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比较,探讨载重组人 BMP-2(recombinant human BMP-2,rhBMP-2)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 一期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 2018 年 4 月—2019 年 4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0 例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用载 rhBMP-2 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与对照组(采用载抗生素 CPC),每组 4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以及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病灶清除后,两组植入对应 CPC 修复骨缺损并外固定。比较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患者住院时间、取出外固定架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髓炎治愈率、修复骨容积。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8.4 个月。两组术后 4 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 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 1 周与术后 4 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 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 1 例胫骨骨髓炎切口出现无菌性渗液,经口服氯雷他定后愈合;两组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各 1 例胫骨远端骨髓炎复发,对照组 1 例肱骨骨髓炎复发;试验组骨髓炎治愈率为 97.5%(39/40)、对照组为 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修复骨容积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及 CT 复查示两组患者骨缺损均修复。试验组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载 rhBMP-2 CPC 联合载抗生素 CPC 一期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有效,能加速诱导骨原位再生修复骨缺损,减少创伤,缩短疗程,恢复良好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治疗方式。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多发生在术后 2 年内,发生率较低。目前认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可能影响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血供的暴力操作,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 ONFH 的高危因素。坏死后治疗以髋关节置换为主,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针对以上风险,伤后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进针点精确,避免反复钻孔,导致热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5 年 3 月,采用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患者 19 例(19 膝)。其中,男 8 例,女 11 例;年龄 60~85 岁,平均 69.6 岁。体质量指数 22.0~27.5 kg/m2,平均 22.6 kg/m2。左膝 13 例,右膝 6 例。股骨髁上骨折原因:摔伤 10 例,交通事故伤 8 例,其他伤 1 例;骨折按 AO/ASIF 分型均为 A 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3 d,平均 8.6 d。骨关节炎病程 30~90 个月,平均 52.6 个月。术后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膝关节功能;摄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了解假体在位情况。 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压疮及泌尿系统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 年,平均 2.6 年。术后 15 d 及 2 年时患膝关节 ROM 及 KSS 功能评分、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 X 线片复查示,下肢力线良好,2 年时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假体对位良好,无松动现象。 结论一期 TKA 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骨关节炎,在重建关节功能同时治疗骨关节炎及骨折,缩短了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