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264例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国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1997年的264例住院患,对各年龄段患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进行统计,采用不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1)我国膜性肾病好发于21-40岁,61-70岁的患肾功能不全的比较较其他组高,而-60岁的患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2)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镜下血尿分别为29.9%、13.3%、7.7%及40.2%,28.0%的患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平均随访49个月,16.2%的患发生肾功能恶化,(4)Ⅰ、Ⅱ、Ⅲ、Ⅳ期各占42.3%、48.7%、6.0%和3.0%,肾组织中IgG,C3及C1q的沉积分别为93.2%、98.8%和58.3%。结论:我国膜性肾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缃例相对较少,而高血压、镜下血尿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国外相近。  相似文献   

2.
例1,女性,17岁.入院前40 d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尿量较前减少(1 000 mL/d),尿易起泡沫.无肉眼血尿、皮肤出血点、光过敏、发热、关节肿痛及脱发.尿蛋白 ,服强的松60 mg,1次/d,10 d无好转.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在成人膜性肾病中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国柱  章友康 《中华医学杂志》1995,75(9):540-542,I051,T001
为了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成人膜性肾病(MN)发病中的作用。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7例MN,患者肾组织中的HBV抗原进行了检测。年龄小于30岁者26例,30~50岁者32例,大于50岁者9例。肾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分别是73.1%(19/26),75%(24/32)和33.3%(3/9)。50岁以上MN患者肾组织中HBV抗原检出率显著低于50岁以下年龄组(P<0.05)。MN患者肾组织中以HBsAg检出串最高,67.2%(45/67),HBcAg检出率22.4%(15/67),HBeAg仅1例阳性;HBV抗原总阳性率68.7%(46/67)。以30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为对照,HBsAg检出率10%(3/30),HBcAg、HBeAg均为阴性。HBV抗原总阳性率10%(3/30)。MN组肾组织内HBV抗原检出率显著高于MsPGN组(P<0.01)。本研究结果显示,HBV抗原及其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膜性肾病,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HBsAg可能是最主要的致病抗原。  相似文献   

4.
孙治华  邵宁 《河北医学》2015,(3):440-443
目的:总结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IMN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以e GFR<30m L/min为随访终点,将患者分为肾功能进展组及肾功能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2例患者中有肾病综合征者56例(68.29%),合并高血压31例(37.8%),病理分期I期25例(30.48%),Ⅱ期50例(60.98%),随访过程中有12例患者e GFR<30m L/min,两组患者比较在平均动脉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例、e GFR、胆固醇、24h尿蛋白定量、合并肾小管间质损害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以肾病综合征多见,病理分期以Ⅰ期、Ⅱ期为主,高血压、临床出现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损伤、高胆固醇血症及合并肾小管间质损害与IMN患者肾功能恶化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膜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MN)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HBV-MN(70例)与IMV(13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HBV-MN发病年龄小于IMN[(31.7±14.0)岁vs(47.1±13.0)岁;t=3.533,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内科2012年1月—2018年2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7例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8~63岁,平均44.1岁;5例为双下肢浮肿,1例为尿中泡沫增多,1例以尿蛋白增多为主要表现;其中4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3例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仅1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伴有镜下血尿,7例均有蛋白尿,肾功能均正常。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相关检查均为阴性。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均弥漫增厚,6例伴有较明显的钉突形成,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轻度增生,肾小管及肾间质未见明显病变。电子显微镜下7例毛细血管襻上皮下均见大小不等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6例可见节段钉突形成,系膜区及系膜旁区均可见少量中度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见IgG均沿毛细血管襻颗粒状沉积,IgA系膜区团块状及分支状沉积。免疫组织化学见C4d均沿毛细血管襻颗粒状沉积。结论 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以蛋白尿及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发病时肌酐大部分正常。光学显微镜下以膜性肾病特点为主,肾小管及肾间质病变轻微,免疫荧光IgA是诊断该病的必要条件,C4d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标志物;治疗尚无统一标准,需要更多病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7岁,发热、咳嗽、咯痰10 d,血尿7 d,于2009年2月23日入院.入院前10 d发热,体温最高达39℃,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及速效感冒胶囊,2 d后,体温降至37.5℃,咳嗽较前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患者伴或不伴肾小球补体(complement,C3)沉积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行肾穿刺确诊的PMN患者280例,根据C3沉积强度将患者分为不伴沉积组(n=129)及伴C3沉积组(n=151),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结果 伴C3沉积组的24h尿蛋白量、肾病综合征比例、抗PLA2R抗体阳性比例、节段性硬化比例、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IgM、IgA、C1q及纤维蛋白原沉积比例均高于不伴C3沉积组(P<0.05),而血白蛋白和临床缓解率低于不伴C3沉积组(P<0.05)。C3沉积对PMN患者肾脏复合终点事件无明显影响(P=0.806),但C3沉积是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P=0.030)。Kaplan-Meier法显示两组累积肾脏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但伴C3沉积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低于不伴C3沉积组(P=0.009)。结论 伴C3沉积的PMN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更加严重,不伴C3沉积的PMN患者临床缓解率更高,但伴C3沉积的PMN患者与不伴C3沉积的PMN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曹颖莉  王天真  孙亚萌  金晓明 《医学综述》2012,18(15):2487-2490
目的对大样本的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MN)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医师提高诊治水平,判断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MN和MPGN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就诊症状、多种实验室检测指标和组织的免疫荧光沉积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寻找具有显著差异的各项指标。结果①MN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MPGN的发生率是女性多于男性(P<0.01),MPGN的发病年龄比膜性肾病年轻(P<0.01)。②MN就诊前症状以水肿为主(86.67%),而MPGN就诊前症状除有水肿外,还常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血压、腰痛、感冒等一些症状和体征,同时,还有明显的血尿、尿素氮和肌酐增高以及血清HBV阳性等实验室检测的指标(P<0.01)。③MN肾活检组织的免疫荧光检测以IgG和C3沉积为主(P<0.01),MPGN肾活检组织的免疫荧光检测以IgA和C3沉积为主(P<0.05)。结论 MN发病缓慢,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良好。MPGN进展快,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这些并发症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判定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2例肾炎性肾病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血尿最为多见。发病年龄7岁内儿童占34·4%,最小者17/12岁。12例肾活检中,6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膜性肾病,1例IgM 肾病。29例用激素治疗,初治敏感者占20.7%,且均有复发。22例加用免疫抑制剂,有14例获近期缓解。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性 ,16岁。主因皮肤出血点、蛋白尿 7年入院。患者 7年前感冒发热 3天后 ,四肢皮肤对称性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出血点 ,以双下肢为主 ,高出皮肤 ,无瘙痒 ,渐延至躯干皮肤 ;同时伴有阵发性腹痛 ,无黑便。血压 110 / 70mmHg ,无水肿。尿常规 :蛋白 ( )~ ( ) ,红细胞 5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膜性肾病十分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3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女性,40岁,因水肿、蛋白尿、高血压5个月,于2002年6月8日入院.血压20.7/12.0kPa,双下肢轻度水肿,头、颈、心、肺、腹部均未查见异常.血红蛋白144g/L,WBC 7.8×109/L,血小板235×109/L.尿RBC 142个/μL,70%变形,尿蛋白定量3.12g/d,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72.3μmol/L,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5.8mmol/L.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膜性肾病十分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3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女性,40岁,因水肿、蛋白尿、高血压5个月,于2002年6月8日入院.血压20.7/12.0kPa,双下肢轻度水肿,头、颈、心、肺、腹部均未查见异常.血红蛋白144g/L,WBC 7.8×109/L,血小板235×109/L.尿RBC 142个/μL,70%变形,尿蛋白定量3.12g/d,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72.3μmol/L,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5.8mmo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肾脏病理变化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08例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肾活检资料分别按Haas分型标准和Katafuehi半定量积分法判定肾脏病理学变化,并依系膜增生程度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关系分级,研究临床各指标与不同分型、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108例患者临床分型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42例,血清肌酐值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Haas分型Ⅳ(30例)、Ⅴ型(8例)与Ⅰ(27例)、Ⅱ(17例)、Ⅲ(26例)型肾脏各项病理积分之间差别显著(P〈0、05),而Ⅳ、Ⅴ型之间无显著差别。系膜增生程度与Haas分型之间呈正相关(r=0.662)。结论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病变均是影响MsPGN进展的重要因素。Haas分型和Katafuehi半定量积分法可以更加细致地判定系膜增生性肾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组织学改变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复杂 ,预后相差甚远。我院1996年7月~2000年3月对181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进行肾活检 ,其中根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最后诊断为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2例 ,现将其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与病理特点。1.1一般资料42例中男性25例 ,女性17例 ,起病年龄2~15岁 ,其中<3岁3例 ,~7岁9例 ,>7岁30例。肾活检前病程15d~6年。发病前有明显呼吸道感染诱因17例 (40.5 %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C3沉积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576例IM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根据肾脏病理免疫荧光C3染色是否阳性分为C3沉积组和非C3沉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共纳入576例IMN患者, 男性364例(63.20%), C3沉积组400例(69.44%), 非C3沉积组176例(30.56%)。与非C3沉积组相比, C3沉积组患者的血总胆固醇水平(t=0.94, P=0.002)及肾组织磷脂酶A2受体(χ2=9.99, P=0.002)、IgG(χ2=10.67, P=0.001)、IgM(χ2=7.00, P=0.008)、IgA(χ2=7.87, P=0.005)、C1q(χ2=8.28, P=0.004)沉积比例较高, 血清C3(t=2.87, P=0.004)、血白蛋白(t=3.57, P<0.001)、血IgG(Z=3.55, P<0.001)水平较低, 两组其他临床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分属于Ⅱ、Ⅲ、Ⅳ期的21例膜性肾小球肾炎电镜标本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本病在膜形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和中细胞的变化是主导性变化,中细胞在膜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病理上沉积的免疫球蛋白(Ig)G亚型以IgG4为主,亦可见IgG1、IgG2、IgG3的沉积,目前对于IMN中不同IgG亚型对肾脏病理损害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IgG4合并其他不同IgG亚型沉积的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短期预后。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IMN的6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同时收集患者肾组织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案。根据患者肾脏病理IgG亚型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IgG4沉积组(n=259)、IgG4合并IgG1沉积组(n=259)、IgG4合并IgG2沉积组(n=29)、IgG4合并IgG3沉积组(n=57)。以患者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日期为起点,随访截至2018-11-06。绘制不同IgG亚型沉积患者预后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IgG4合并IgG1沉积组患者24 h尿蛋白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3沉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  相似文献   

19.
杜罕  陈洁  张贺  胡峰 《当代医学》2014,(19):119-120
目的探讨少见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收治的1例MN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有MN病史,经治疗部分缓解,后出现肉眼血尿、高血压、急性肾损伤,伴高滴度的抗GBM抗体,肾脏病理为膜性病变合并新月体肾炎,尽管经甲强龙、环磷酰胺冲击及血浆置换治疗,患者肾功能仍进行性恶化,进入终末期肾病。结论临床上MN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罕见,其进展迅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5,(6):754-75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激素治疗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口服,连续12个月。治疗组25例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口服,连续12月)治疗7d后加醋酸泼尼松正规治疗[1mg/(kg·d)],8周后规律减量。结果:治疗12月后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1.28±1.06g/d较对照组的1.91±1.13g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为39.64±5.12g/L较对照组的34.2±4.81g/L明显升(P<0.05);HBV-DNA水平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激素对治疗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