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74例行双侧PVP的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新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分为相邻椎体骨折者与未骨折者。采用LASSO回归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R Studio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47例,未骨折127例。LASSO回归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椎体压缩比、术后椎体恢复比、伤椎Cobb角矫正度、腰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是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上述6个影响因素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OVCF患者双侧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679~0.875)。Boostrap法对模型内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C-index为0.838)。结论 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椎基静脉孔形态对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V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对照组(未渗漏)和观察组(渗漏)。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总结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共38例(21.11%)发生椎内裂隙征,其中15例(39.47%)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术后发生65例(36.11%)骨水泥渗漏,其中B型骨水泥渗漏34例(52.31%)最为多见;两组注射时期、骨水泥注入量、脊柱后突Cobb角、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相通、穿刺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粥状期注射、脊柱后突Cobb角大、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单侧穿刺及骨水泥注入量大是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存在通道可能是增加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增加对存在椎内裂隙征患者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通过椎基静脉孔发生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OVCFs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腰椎骨密度、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骨代谢指标、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入路、麻醉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情况。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7例老年OVCFs患者中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4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吸烟史、术中骨水泥使用剂量、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入路、麻醉方式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F)病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骨折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并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2018年我院收治的193例行PVP的OTF病人作为建模组,2019年1~12月收治的63例行PVP的OTF病人作为验证组。以术后2年或诊断为术后新发骨折为随访终点,统计建模组术后骨折发生率。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术后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新发骨折风险,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 建模组PVP术后新发骨折发生率为21.76%(42/19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腰椎T值、椎体内裂隙样变、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是OTF病人PVP术后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术后新发骨折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模型中建模组的C-index为0.796(95%CI:0.724~0.836),验证组的C-index为0.730(95%CI:0.706~0.784);建模组预测术后1年及2年新发骨折发生率ROC的AUC分别为0....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及其优劣势。方法选择绝经后女性OVCF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KP组与PVP组,每组21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 w、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脊柱后突Cobb角度、骨密度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PKP组的骨水泥量、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PVP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VP组,抗骨质疏松治疗时间显著短于PVP组(均P<0.05),而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椎体前后缘高度、椎体后突Cobb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以上椎体参数均显著改善(P<0.05),且PKP组在术后2 w、术后6个月以上椎体参数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PKP组股骨颈与下腰椎骨密度均明显大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PKP组的以上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4.76%),明显低于PVP组4例(19.05%,P<0.05)。结论PKP术治疗绝经后妇女OVCF的临床效果优于PVP术,有助于椎体骨密度增加,快速恢复脊椎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1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邻近椎体有无继发骨折进行分组,分为继发骨折组20例与未继发骨折组106例,记录一般资料,分析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继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继发骨折组矢状位垂直轴(SVA),-32.83~43.44 mm、43.45~48.79 mm占比、骨盆投射角(PI),50.09~55.40°占比均明显低于未继发骨折组,SVA 48.80~55.86 mm、55.87~57.82 mm占比、PI 55.41~61.56°、61.57~88.45°占比均明显高于未继发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年龄、原发节段、骨水泥弥散方式、椎体裂隙征、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组体重指数(BMI,≥28.0 kg/m 2)、骨水泥渗漏占比均明显高于未继发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VA 48.80~57.82 mm、PI 55.41~88.45°、BMI≥28.0 kg/m^2、骨水泥渗漏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帮助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控制体重等方式降低PVP术后继发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骨水泥倒U型注射分布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因住院并行PVP治疗的7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0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02±7.74)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15.35±5.45)d.根据CT检查明确骨水泥的分布情况,依次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呈"倒U型"弥散分布组和骨水泥不规则弥散组.记录术前、术后3 d,3、6个月及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高度(body height,BH)及局部后凸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倒U型分布组由术前的(7.4±0.8)分降低至术后第3天的(2.5±0.6)分,不规则分布组由(7.5±0.9)分降低至(2.7±0.6)分,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后凸角度(kyphosis angle,KA)、椎体缘高度(anterior body heights,ABH)和椎体中间高度(middle body heights,M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倒U型分布组均优于不规则分布组(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倒U型分布组出现8例骨水泥渗漏,不规则分布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28.9%,所有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倒U型分布组4例,不规则分布组6例;非相邻节段骨折倒U型分布组2例,不规则分布组3例.两组间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倒U型分布组1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3.1%;不规则分布组5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14.3%.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OVCF患者的疼痛,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对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能是PVP术后患椎再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患者200例分析再发骨折发生情况。汇总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主要有体重、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骨水泥渗漏、骨密度、抗骨质疏松治疗、激素使用历史、骨折病史。选择单因素法研究制约再发骨折的一应因素,选取多因素回归研究限制再发骨折的危险条件。结果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手术之后的再发骨折36例(18.00%)。再发骨折组和无再发骨折组合并高血压、性别、合并糖尿病、体重的信息差异不产生影响;再发骨折组骨水泥渗漏、使用激素、无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折病史、骨密度1.0~2.5 SD明显多于无再发骨折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知,无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水泥渗漏、骨密度、使用激素是引起再发骨折的风险因子。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手术治疗后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大,同时,再发骨折是多种成因的结果,以免再发骨折必须选择针对性的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单纯行PVP或PKP的OVCF患者92例(共128个椎体),根据手术方式分成PVP组和PKP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的有效率、后凸矫正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PVP组有效率为90.00%,PKP组有效率为92.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其中PKP组VAS评分显著低于PVP组(P0.05);两组患者间后凸矫正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发生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明显低于PVP组的36.00%(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明显高于手术前,其中PVP组伤椎高度显著高于PKP组(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PKP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的VAS评分,且骨水泥渗漏率更低,而PVP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伤椎的高度。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骨水泥倒U型注射分布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因住院并行PVP治疗的7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0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 02±7. 74)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15. 35±5. 45) d。根据CT检查明确骨水泥的分布情况,依次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呈"倒U型"弥散分布组和骨水泥不规则弥散组。记录术前、术后3 d,3、6个月及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高度(body height,BH)及局部后凸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VA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 05),倒U型分布组由术前的(7. 4±0. 8)分降低至术后第3天的(2. 5±0. 6)分,不规则分布组由(7. 5±0. 9)分降低至(2. 7±0. 6)分,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后凸角度(kyphosis angle,KA)、椎体缘高度(anterior body heights,ABH)和椎体中间高度(middle body heights,M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倒U型分布组均优于不规则分布组(P<0. 05)。术后并发症方面,倒U型分布组出现8例骨水泥渗漏,不规则分布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28. 9%,所有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倒U型分布组4例,不规则分布组6例;非相邻节段骨折倒U型分布组2例,不规则分布组3例。两组间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年随访倒U型分布组1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3. 1%;不规则分布组5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14. 3%。结论 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OVCF患者的疼痛,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对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能是PVP术后患椎再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VP和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2例,其中PVP组40例,PKP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恢复高度、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椎体恢复高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手术前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的作用。PVP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但渗漏率高,无法恢复椎体高度。PKP有利于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渗漏,但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过度恢复椎体高度可增加椎体再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102例183个椎体,根据术后椎体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将压缩椎体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进而分析影响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Cobb角及椎体平均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183个椎体中共有2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术前椎体高度、有无椎体周壁破坏及骨水泥注射剂量差异显著(P0.05);椎体后凸角度、骨折新鲜度、手术入路途径及骨折椎体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无椎体周壁破坏及骨水泥注射剂量是与骨水泥渗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无椎体周壁破坏及骨水泥注射剂量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发生骨水泥渗漏密切相关,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2月~2010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及病房共收治OVCFs患者76例,男11例,女65例,年龄56~87岁,平均(66.7±7-3)岁,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6个月。44例患者行PVP手术,32例患者行PKP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水泥注入量、水泥渗漏率、平均后凸角矫形,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PVP组患者水泥注入量及平均后凸角矫形均低于PKP组患者,经两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泥渗漏率和新发椎体骨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2.5SD是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后凸角矫形≥5.0。组患者新发骨折与首次手术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密度T值≤-2.5SD是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在骨密度T值严重降低的骨质疏松患者中,过多的矫正后凸畸形可能缩短了再发骨折的发病周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择期PVP患者180例,按照有无出现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分为骨折组(48例)和对照组(132例)。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史、骨密度(BMD)的T值、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手术部位、骨折椎体严重程度、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例数、新发骨折的部位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24 kg/m2或<18.5 kg/m2、有过骨折病史、BMD>2.5 SD、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2、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2的患者医院发生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比率较高。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值、骨折病史、BMD值、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是与PVP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PVP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实验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较高,骨水泥渗漏率较低;椎体高度较高,Cobb角较低,Oswestry伤残指数(ODI)较低,简明健康状态调查评分(SF-36)较高(P0.05)。结论 PKP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年龄65岁、因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分别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统计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平均每节椎体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住院总花费等指标。结果 48例患者的82节椎体均经双侧入路成功完成手术,PVP组为24例37节椎体,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2.82±0.41)mL;PKP组为24例45节椎体,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2.94±0.32)mL,2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2组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PVP组术中透视累计时间为(13.58±3.79)s,PKP组为(21.38±4.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结论 PVP与PKP均为微创手术,均可缩短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卧床时间,在缓解疼痛和增加椎体稳定性方面疗效较好,疼痛缓解可维持至术后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的1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22例)和非再骨折组(119例)。记录一般资料,分析可能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骨折病史占比及骨水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年龄(≥75岁)、骨水泥渗漏、椎体侧凸畸形、骨密度(-2.5 S)、Cobb角恢复至正常(85%)占比均明显高于非再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5岁)、骨水泥渗漏、椎体侧凸畸形、骨密度(-2.5 S)、Cobb角恢复至正常(85%)均是导致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指导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并积极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方式降低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UI-PKP)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UI-PKP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187例,男63例,女124例;年龄60~89岁,平均73.5岁。骨折椎体分布,胸椎(T)10 27例,T11 40例,T12 49例,腰椎(L)1 43例,L2 28例;PKP术后再骨折18例。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全脊柱MRI及压缩椎体三维重建,针对不同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穿刺钉道设计,指导术中穿刺。观察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在骨折椎体的填充情况、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1年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压缩椎体前缘、中线高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骨水泥注入量(4.3±1.7)ml。术后3 d、3个月、1年,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骨折椎体前缘、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充分填充166例(88.8%),不充分填充21例(11.2%)。23例(12.3%)发生骨水泥渗漏(硬膜外渗漏3例,椎间隙渗漏12例,椎旁软组织渗漏8例);2例椎旁渗漏致肋间神经压迫,术后出现放射性疼痛和麻木,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封闭等治疗好转;其余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未行翻修手术。未出现气胸、血管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UI-PKP治疗胸腰段椎体OVCF,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弥散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血清Ⅰ型胶原C端异物肽(CTX)-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睾丸(T)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28例和PKP组32例,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 w、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疼痛程度和功能状况,并测量两组伤椎Cobb角,观察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检测两组血清CTX-Ⅰ、IGF和T水平,并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价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后1 w、3个月VAS评分和OD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手术后1 w、3个月伤椎Cobb角均小于PVP组(P<0.05);PKP组手术后12个月血清CTX-Ⅰ水平低于PVP组血清IGF和T水平均高于PVP组(均P<0.05);PKP组手术后12个月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结论 PVP和PKP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PKP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改善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脊柱外科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12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质疏松程度(骨密度)、手术入路途径、骨水泥剂量及有无侧凸畸形和伤椎上下终板有无损伤及椎间盘损伤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压缩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研究各种因素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的影响。结果 126例患者术后出现椎体高度丢失18例,其中4例为经双侧椎弓根注射病例,14例为经单侧椎弓根注射病例。聚甲基丙烯酸骨水泥留置体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为14%。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手术入路途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质疏松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的剂量和分布情况、伤椎上下终板损伤及椎间盘损伤是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而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有无侧凸畸形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通过研究影响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可以将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