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影响.方法:首次STEMI行P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应用抽吸导管后再行PCI),对照组(39例,直接行PCI).比较2组术后即刻计算校正TIMI计帧数和心肌Blush分级、术中慢复流现象、心电图90 min ST段下降率.在术后24 h、1周时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计算灌注对比积分指数(CSI)、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结果:PCI后试验组的校正TIMI计帧数明显低于对照组,Blush分级≥2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慢复流现象减少;再通后90 min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率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研究的每一个时点,试验组CSI、WM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STEMI急诊行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联合血栓抽吸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大面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发病12 h内的急性大面积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并急诊冠脉造影,试验组应用IABP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对照组单纯血栓抽吸后行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IABP并发症及术后4 w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TMP明显高于对照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 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均<0.05)。结论急性大面积STEMI患者急诊PCI前应用IABP联合血栓抽吸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201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88例,依据血栓抽吸适应证及禁忌证分为试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68例。试验组患者给予血栓抽吸联合PCI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ST段下降情况、血管再通及慢血流/无复流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3级者所占比例、ST段下降率、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灌注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术后NT-pro BNP水平、LVE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水平、LVEF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再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方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较直接PCI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血流再灌注及心功能,降低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术后使用黄蛭口服液治疗对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在急诊PCI术前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术前30 min以及术后加用黄蛭口服液,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术前与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占比,术后ST段回落率(STR)≥50%占比,术前与术后1周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无复流现象(NRP)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TIMI血流分级、TMPG 3级占比、WMSI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 3级占比及STR≥50%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WMSI、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PCI术后30 d MACE发生率分别为24.0%、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NRP发生率分别为10.0%、16.0%,治疗组术中NR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术后使用黄蛭口服液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TIMI血流分级及心功能,降低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栓抽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罪犯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行PCI术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对照组(单纯PCI术,40例)与研究组(血栓抽吸联合PCI术,50例),比较2组临床治疗结果、罪犯血管血流变化及术后1周与术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2组罪犯血管血流0~2级所占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ST段回落良好所占比例为60.0%,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1周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随访远期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罪犯血管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280例,根据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IMI)血流分级分为慢血流/无复流组(TIMI≤Ⅱ级)54例和正常血流组(TIMI>Ⅱ级)226例。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入院时基线资料、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前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 慢血流/无复流组吸烟史、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心率、再灌注时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及HDAC3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NLR、HDAC3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P<0.05,P<0.01)。再灌注时间+NLR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MI患者340例,均行急诊PCI,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直接行PCI的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灌注水平(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水平、心肌灌注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则明显减少;观察组在住院期间再梗死、目标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发生率、30 d内的死亡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近期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的ACS病人38例,分为对照组(19例)与研究组(19例),分别给予维拉帕米、参附注射液冠状动脉内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给药后首次、PCI结束前末次时TIMI3级所占比例均显著增高,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降低(P0.05);术后7 d、14 d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高,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降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参附注射液用于ACS术中慢血流-无复流治疗,可有效促进微血管灌注,改善病人慢血流-无复流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老年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同时开展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照组在PCI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研究组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研究组、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后研究组、对照组LVEF明显增加,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PCI术中同时开展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能够促进血管再通,改善心肌灌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疗效的不同,探讨减少冠状动脉血栓负荷和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因STEMI就诊,接受直接PCI的206例患者。根据直接PCI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直接PCI组、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比较各组在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ST段50%回落率、TIMI帧数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大出血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单纯直接PCI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术后TIMI血流帧数和最高导联ST段50%回落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TIMI血流0~1级患者比例更高(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单纯直接PCI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TIMI血流帧数,最高导联ST段50%回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心脏超声示LVEF,LVDd以及住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6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直接PCI,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术后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 d内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0 d脑钠肽(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 LVESD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和T波峰末与QT间期比值(Tp-e/QTc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研究组患者Tp-e间期短于对照组,Tp-e/QTc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灌注和心脏收缩功能,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且未增加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及硝普钠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MI急诊PCI病人,PCI术前给予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术后TIMI血流仍≤2级的9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硝普钠组(45例)和硝酸甘油组(45例),经抽吸导管向冠状动脉病变远端分别注入硝普钠或硝酸甘油,6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TMPG血流情况;比较术后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术后60 d的LVEF及LVEDD。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两组病人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PCI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血管TIMI血流及TMPG血流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0 d LVEF、LVED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6月MACE发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吸导管向冠状动脉病变远端注入硝普钠可改善AMI病人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TIMI及TMPG血流,改善病人近期及远期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TEMI行急诊PCI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指引导管到位,指引导丝通过病变确定在真腔后,观察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照组依据血压情况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注射液,比较两组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以及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及心功能变化,统计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随访1年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5);观察组90 min的ST段回落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急诊PCI急性STEMI病人的血流灌注,从而降低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出现无复流时,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STEMI患者6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硝普钠组,每组各34例。针对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两组经微导管向冠状动脉分别迅速注入替罗非班或硝普钠,10 min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24 h监测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BNP)、术后30 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硝普钠组[76.5%(26/34)比52.9%(18/34),P=0.03]。术前两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术后24 h替罗非班组BNP明显低于硝普钠组[(439.00±4.90)μmol/L比(632.00±3.63)μmol/L,P=0.02],术后30 d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优于硝普钠组(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诊PCI术中发生的无复流现象,替罗非班疗效优于硝普钠,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8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PCI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279例,其中80例经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血栓抽吸组),62例通过指引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脉溶栓组),65例行血栓抽吸后通过血栓抽吸导管靶血管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治疗组),72例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观察4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与慢血流或无复流相关的临床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低于另外3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OR=2.986,95%CI:2.160~4.129,P0.001)、BMI(OR=1.698,95%CI:1.416~2.036,P0.001)及直接PCI(OR=7.255,95%CI:2.492~21.123,P0.001)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OR=0.224,95%CI:0.061~0.829,P=0.025)是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可降低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腺苷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腺苷组PCI术前静点腺苷3 h,对照组PCI术前静点生理盐水3 h。PCI术均成功进行。观察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帧数计数冠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灌注、术后CK-MB变化。结果罪犯血管开通即刻,腺苷组较对照组冠脉血流帧数减少,P〈0.05。腺苷组2例发生无复流、2例发生慢血流,对照组4例发生无复流、6例发生慢血流,P〈0.05。对照组TMPG低于腺苷组,P〈0.01。PCI术后12、24、48 h腺苷组CK-MB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前静点腺苷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支架植入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的STEMI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PCI治疗,观察组在支架置入后将微导管置入靶血管远端,注入硝普钠;对照组在支架置入后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入硝酸甘油。采用TIMI评价治疗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PCI术后7 d、30 d、60 d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功能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无复流现象恢复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IMI 3级病人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 d,观察组LVESD、LVEDD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LVEF则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CI术前两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PCI术后NT-proBNP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PCI后无复流现象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个月随访,均未发生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室壁瘤等。结论 STEMI病人PCI术中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入硝普钠,可促进冠状动脉复流恢复及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PCI,试验组患者于PCI中予以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 h 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PCI前及PCI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PCI后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后1 h试验组患者TMPG优于对照组,c TFC少于对照组(P0.05)。PCI前两组患者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LVEDD短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PCI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血栓抽吸可有效改善老年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应激性高血糖(SHG)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微灌注及复流现象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进行SHG强化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对AMI伴SHG患者PCI后心肌微灌注及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AMI伴SHG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两组患者均采用PCI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6(IL-16)水平,术后1周心肌微灌注指标(包括心肌显像峰值强度、曲线上升至平台期斜率、峰浓度、达峰时间及心肌微灌注血流量),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指数(LV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年无复流现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IL-18、IL-1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血清IL-18、IL-1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心肌显像峰值强度、曲线上升至平台期斜率、峰浓度及心肌灌注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心肌显像达峰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LVEDVI、LVSVI、LVEF及术后1周、1个月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LVEDVI、LVSV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无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可有效减轻AMI伴SHG患者PCI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心肌微灌注及心功能,减少无复流现象发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