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MC903)致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诱导剂量探索实验:从d 0起,于各剂量组BALB/c小鼠右耳分别涂布0.33、1、3 nmol MC903,连续诱导7 d。每天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并测量双耳耳厚,分别于d 3、7取材分析。诱导时间探索实验:从d 0起,于BALB/c小鼠右耳涂布2 nmol·ear-1MC903,连续诱导至d14。每天观察小鼠耳肿胀程度并测量双耳厚,分别于d 3、7、11、15获取小鼠右耳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制备小鼠右耳耳组织匀浆,检测匀浆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IL-33、IL-4、IFN-γ表达水平以及外淋巴结中DC细胞表面标记分子CD40+、CD86+和ILC2细胞百分含量的变化。结果 1每耳1、3 nmol MC903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度从d 3开始显著增加,TSLP、IL-4水平明显增加,每耳3 nmol MC903剂量组IL-33水平于d 7明显增加。2每耳2 nmol MC903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从d 3起,小鼠右耳耳肿胀明显,耳厚逐渐增加,并于d 14达到峰值;小鼠耳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d 7起,小鼠右耳耳组织红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耳部炎性症状维持并逐渐加重至d15;与正常小鼠相比,MC903使右耳组织匀浆中TSLP水平于d 3明显升高,随后逐渐下降,IL-4、IL-33水平于d 7明显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外淋巴结中DC的表面标记分子CD40+、CD86+和ILC2的含量在d 7和d 15均有上升。结论每耳2 nmol MC903诱导小鼠7 d可成功建立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TSLP较适检测点为d 3,IL-4、IL-33较适检测点为 d 7。  相似文献   

2.
王静  孟姝  蒋鸣 《海峡药学》2020,32(1):20-21
目的研究丹参凝胶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DNCB制备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观察丹参凝胶对皮炎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血清IgE、IgG2a及体外培养脾细胞中IL-4、IL-12、IFN-γ的含量差异。结果丹参凝胶能明显改善皮损情况,降低皮炎模型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并能降低血清IgE和脾细胞上清IL-4水平,显著升高血清IgG2a和脾细胞上清的IFN-γ水平(P<0.05)。结论丹参凝胶可以通过降低IgE、IL-4,以及提高IgG2a和IFN-γ的水平而发挥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考察共轭亚油酸改善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STITCH数据库获取共轭亚油酸的作用靶点,DisGeNET、GeneCards、TTD数据库检索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靶标,利用Venny 2.1.0工具获取共轭亚油酸与特应性皮炎的交集靶点。采用STRING 11.0数据库联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共轭亚油酸改善特应性皮炎的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将32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共轭亚油酸(100 mg/kg)组和地塞米松(0.1 mg/kg)组,每组8只。采用局部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并比较各组小鼠皮损评分、皮肤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皮损中核心靶点PPARG的表达情况。结果 网络数据库共筛选出共轭亚油酸作用靶点108个,特应性皮炎相关靶点基因1 708个,取交集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妇安消疹洗液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的疗效.方法 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对照组(C组,卤米松乳膏),妇安消疹洗液低、中、高剂量组(D1组、D2组、D3组,生药0.334,0.672,1.344 g/mL),各8只.采用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A组、B组小鼠患处涂抹生理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氯霉素泼尼松搽剂对小鼠急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只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实验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用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1%吡美莫司乳膏,实验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氯霉素泼尼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的技术考虑。方法: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情况,调研国内外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技术指南进展,基于我国研发和审评的实践经验,形成相关技术考虑。结果与结论: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应根据疾病特点、药物特性、研究目的制定整体临床研发计划。应在有前期研究证据支持并能确保受试者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开展儿童患者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设计应选择适宜的研究人群,合理设置对照药、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研究周期等一系列关键要素,以助力此类药物科学研发。研究人群定位应基于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作用强度选择对应严重程度的患者,疗效考察应全面评估患者皮损、症状、生活质量等改善情况,并关注用于儿童患者以及长期治疗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 Toll样受体 4(TLR4)/核因子 -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敷和汤对特应性皮炎( AD)小鼠模型的作用及辅助性 T细胞 1(Th1)/辅助性 T细胞 2(Th2)免疫平衡的机制。方法将 40只 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模型组、地氯雷他定组、敷和汤组,每组 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用 2,4-二硝基氟苯( DNFB)刺激。在 DNFB刺激后的第 14天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14 d。治疗后观察各组小鼠皮损变化;记录 10 min内小鼠搔抓次数;测量胸腺、脾脏指数;苏木精 -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 TLR4阳性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 E(IgE)、白细胞介素 4(IL-4)、白细胞介素 6(IL-6)和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核因子 -κB P65(NF-κB P65)、 TLR4、白细胞介素 2(IL-2)、白细胞介素 10(IL-10)、白细胞介素 1β(IL-1β)、干扰素 -γ(IFN-γ)的 mRNA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严重、表皮明显增生、角化过度、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鼠搔抓次数( 12.80±1.32)次 /10分钟和皮损评分( 4.00±0.67)分、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别为 42.53±2.04和 35.76±2.01,免疫组化检测 TLR4阳性蛋白为 97.20±12.19;血清 IgE、IL-4、IL-6和 TNF-α水平分别为( 302.39±46.60)μg/L、(239.54±29.23)ng/L、(249.94±33.62)ng/L、(310.01±50.09)ng/L,皮损 NF-κB P65、TLR4、IL-2、IL-10、IFN-γ、IL-1β的 mRNA表达分别为( 6.70±0.38、7.45±0.30、4.03±0.57、3.35±0.35、5.31±0.12、41.21±1.17)显著升高(均 P<0.05);敷和汤组给药 14 d后小鼠搔抓次数( 4.30±0.67)次 /10分钟和皮损评分( 1.40±0.52)分、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别为 29.11±1.61和 22.02±1.15,免疫组化检测 TLR4阳性蛋白为 70.85±7.76;血清 IgE、IL-4、IL-6和 TNF-α水平分别含量为( 183.89±11.74)μg/L、(112.67±9.233)ng/L、(121.88±10.84)ng/L、(153.24±12.78)ng/L,皮损 NF-κB P65、TLR4、IL-2、IL-10、IFN-γ、IL-1β的 mRNA表达分别为(2.87±0.15、2.23±0.31、2.57±0.46、2.39±0.19、2.35±0.21、23.27±2.44)低于模型组(均 P<0.05);地氯雷他定组给药 14 d后小鼠搔抓次数( 5.30±0.67)次 /10分钟和皮损评分( 1.80±0.63)分、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别为 27.23±1.19和 20.10±1.20,免疫组化检测 TLR4阳性蛋白为 77.28±5.77;血清IgE、IL-4、IL-6和 TNF-α水平含量分别为( 175.97±13.12)μg/L、(116.07±9.48)ng/L、(112.11±8.89)ng/L、(143.90±10.83) ng/L,皮损 NF-κB P65、TLR4、IL-2、IL-10、IFN-γ、IL-1β的 mRNA表达分别为( 2.53±0.08、3.46±0.28、2.03±0.11、1.52±0.22、2.15±0.19、23.52±1.24)低于敷和汤组(均 P<0.05)。结论敷和汤通过 NF-κB通路的激活抑制相关炎症因子反应以及调节 Th1/Th2发挥免疫稳定的作用,促进皮损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彭琛  丁杨峰 《世界临床药物》2021,42(11):962-969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为基础,阐明二妙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 二妙丸的主要化学成分和靶标来源于TCMSP数据库.选择二妙丸靶点与多个数据库中特应性皮炎相关靶点的重叠靶点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构建PPI网络,阐明和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将主要药物作用靶点导入Metasscape平台,进行生物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的5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DNCB)进行建模,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建模后分别每天背部均匀涂抹5、10μg·kg-1的1,25(OH)2D3,对照组每天均匀涂抹氢化可的松溶液(1 mg·cm-2),每天2次,连续给药10 d,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涂抹等量的0.9%NaCl。给药结束后对皮肤病变状况进行评估,眼眶采血并收集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备用。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表皮厚度,以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13、IL-4、IL-17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h1、Th2细胞比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背部皮肤组织组胺1型受体(HIR)、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TRPV1)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低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蒿甲醚乳膏外用对特应性皮炎样(AD)小鼠模型皮损中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研究对象为AD小鼠模型12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只。对照组小鼠使用青蒿素,观察组小鼠使用蒿甲醚乳膏,观察两组小鼠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及诊治效果。结果 诊治后,观察组小鼠IL-2、IL-4、IL-6、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gG、IgA、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鼠诊治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AD诊治应当采取蒿甲醚乳膏进行诊治,有利于减低机体炎性因子,增强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诊治整体效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提倡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近5年来特应性皮炎代表性新药的国内外批准情况进行介绍,总结了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乌帕替尼缓释片、迪高替尼乳膏、克立硼罗软膏等4种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给药途径的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申报资料中临床药理学研究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监管机构对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审评考量,旨在为特应性皮炎新药的早期临床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采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间采用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治疗的65例中重度A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规范治疗4个月,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8周后、12周后以及16周后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Skin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index, DLQI)、瘙痒数值评价标准(Numerical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pruritus, NRS)和研究者整体评估(Overall investigator assessment, IGA)四项评分,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度普利尤单抗对中重度AD对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5例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ASI、DLQI、NRS和IGA四项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F=1301.528、400.521、516.176、1106.919,P<0...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调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SDF-1/CXCR-4)轴治疗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20只Nc/Nga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低(10 mg·kg-1)、中(20 mg·kg-1)、高(40 mg·kg-1)剂量组、地塞米松组(30 mg·kg-1),每组20只。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复方甘草酸苷各剂量组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造模成功24 h后地塞米松组、复方甘草酸苷各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次/d,连续给药14 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结束后,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右耳厚度,实时荧光逆转录法(RT-PCR)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测定右耳组织SDF-1、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右耳厚度、耳部皮炎组织SDF-1、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地塞米松组、复方甘草酸苷各剂量组右耳厚度、耳部皮炎组织SDF-1、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随着复方甘草酸苷给药剂量的增加,各指标呈下降趋势(P<0.05);复方甘草酸苷低、中剂量组各指标与地塞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耳部皮肤结构缺失,细胞水肿明显,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地塞米松组及复方甘草酸苷高剂量组皮肤结构较为完整,细胞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复方甘草酸苷低、中剂量组皮肤结构仍有缺失,细胞水肿、淋巴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轻。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明显抑制小鼠耳部特应皮炎反应、抑制小鼠耳部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与复方甘草酸苷能抑制SDF-1、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全球已获批上市与正在研发中的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小分子JAK抑制剂药物品种情况,对5个重点药物磷酸芦可替尼、巴瑞替尼、乌帕替尼、迪高替尼、阿布昔替尼的研发进展以及其涉及在多个不同技术主题如化合物、新用途等方面已公开的专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生物医药企业在进行立项与开发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小分子JAK抑制剂以及进行新的专利挖掘、专利保护与专利布局时,提供有效的产品信息和专利信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建立小鼠特应性皮炎急性瘙痒模型,研究消风止痒颗粒的止痒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方法 采用诱导法制备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小鼠每天先后用卡泊三醇和卵清蛋白(OVA)涂抹右耳致敏10 d,然后在小鼠右颊皮内注射OVA进行激发,致使小鼠出现急性瘙痒,记录小鼠激发后30~60 min的抓挠次数。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消风止痒颗粒低剂量组(7.2 g/kg)和高剂量组(14.4 g/kg)、阳性对照组(孟鲁司特5 mg/kg)。各组于激发前12 h及30 min各灌胃给药一次。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白三烯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激活状态。结果 小鼠经致敏和激发后出现明显的抓挠行为,模型组小鼠激发后30~60 min内抓挠次数均值为56次,消风止痒颗粒低和高剂量组小鼠抓挠次数均值分别为42次和23次,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消风止痒颗粒低、高剂量组血清中白三烯水平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消风止痒颗粒对小鼠特应性皮炎急性瘙痒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其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血清中白三烯水平和降低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沙棘果油对超抗原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激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地塞米松干预组(阳性对照,C组)、沙棘果油干预组(D组)、地塞米松+沙棘果油干预组(E组),每组10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葡萄球菌肠毒素B法制备AD小鼠模型。自实验第7天起,分别使用地塞米松(1.5 mg/kg)和/或沙棘果油(10 mL/kg)对C、D、E组小鼠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单标法检测小鼠耳部皮肤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GRβ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耳部皮肤组织中GRα、GRβ蛋白及蛋白激酶B(AKT)/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C、D、E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表现明显减轻;D、E组小鼠血清中IgE、IL-4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载入普朗尼克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后对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并对其粒径、包封率、形态等进行表征.用2...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9,(12):1603-1607
目的:考察七参连湿疹膏对特应性皮炎(AD)模型豚鼠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基质对照组(七参连湿疹膏基质,1 g/kg),七参连湿疹膏低、中、高剂量组(0.5、1、2 g/kg)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组(0.5 g/kg),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为抗原,激发豚鼠皮肤变态反应以复制AD模型。末次激发48 h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豚鼠涂以生理盐水,基质对照组豚鼠涂以七参连湿疹膏基质,各给药组豚鼠涂以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14 d。记录各组豚鼠给药前后的红斑、水肿、抓痕等症状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豚鼠皮肤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TUNEL法检测豚鼠皮肤组织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豚鼠皮肤组织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豚鼠皮肤组织中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等症状,其红斑、水肿、抓痕评分及总评分和皮肤组织中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豚鼠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各给药组豚鼠给药后的红斑、水肿、抓痕评分及总评分以及七参连湿疹膏中、高剂量组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给药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给药前(P<0.05或P<0.01);各给药组豚鼠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七参连湿疹膏对AD模型豚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降低皮肤组织INF-γ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