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非缺失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综合征(non-deletional hereditary persistence of fetal hemoglo-bin,nd-HPFH)的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Hb分析;应用DNA测序方法分析g珠蛋白基因突变;用反向斑点杂交和Gap-PCR方法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结果:在胎儿血红蛋白(Hb F)增高的病例中检测出6例Ag-158C→T突变杂合子,其中有5例合并Gg-158C→T突变,1例同时伴有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CD 41/42突变,1例伴有-α3.7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血常规检测显示6例病例的Hb为108~129g/L,MCV 66.4~85.4fL,MCH为23.4~30.7pg。血红蛋白分析结果显示Hb F均升高,为4%~18%。5例Hb A2正常,1例复合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的Hb A2为5.7%。结论: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检出Ag-158C→T突变导致nd-HPFH,其杂合子无临床症状,Hb F升高,血常规正常或MCV、MCH降低。当合并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或α地中海贫血时,MCV,MCH降低。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弄清过去所发现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增多症(HPFH)的类型和分子机制.方法:用血红蛋白淀粉-琼脂混合凝胶电泳检出胎儿血红蛋白(HbF)增多、醋酸纤维膜电泳洗脱定量、酸洗脱法观察HbF在红细胞中分布、β珠蛋白基因族中基因缺失情况的分析、Southern Blot、Gγ启动子-158附近情况的分析(酶切,测序)、单体型分析、α珠蛋白基因数目的研究等.结果:与一般HPFH不同,此例是β珠蛋白基因缺失、δ珠蛋白基因存在.缺失的全长约为27kb,包括整个β珠蛋白基因和它的3'HS1区.先证者的α珠蛋白基因型为:ααα/αα、其父亲为αα/αα.结论:此例HPFH为东南亚型,属于β.地中海贫血范畴.特殊之处是多出一个α珠蛋白基因,患者HbF显著增高的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红蛋白Constant Spring复合血红蛋白H病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曼仪  李菊香 《广东医学》1996,17(4):229-231
报告6例血红蛋白ConstantSpring(HbCS)复合血红蛋白H病(HbH病)患儿,研究其血液学,血红蛋白电泳及珠蛋白肽链生物合成速率的改变。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为:(1)中至重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呈溶血性贫血的血液学改变,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包涵易见;(3)红细胞渗脆性减低;(4)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H及HbBart’s,同时有HbCS(含量为0.84%-2.1%),(5)珠蛋白肽  相似文献   

6.
用α珠蛋白基因探针和DNA印迹杂交法对17例有血红蛋白H病高风险胎儿进行了产前基因诊断,诊断结果有5例为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1杂合子或正常,5例为α地贫2杂合子,3例为血红蛋白H病,1例为血红蛋白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其余3例由于双亲一方为非缺失型α地贫,故对其胎儿的基因型不能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在1120例贫血原因待查者中,采用血红蛋白理化性质检查,诊断HbH病20例。遗传性HbH病16例中,Hb H3例,Hb H-Barts 8例、Hb H-G6PD缺陷症3例、HbH-Barts-G6PD缺陷症及HbH-MDS(RAEB)各1例;疑诊获得性HbH病4例中,Gaucher病-Hb H-Barts、AI-HA-Hb H-Barts,MDs(RAEB)-Hb H及MDS(RAEB-T)-Hb H各1例。湖北籍患者17例分布于本省11个市县。  相似文献   

8.
来院诊治的2位女青年系姐妹,自幼患中度贫血症。血红蛋白定量表明:抗碱血红蛋白及HbA_2明显升高,HbA显著降低,诊断为胎儿血红蛋白的持续存在兼β地中海贫血。该症在我国尚未见报道,特提出报告,引起讨论。为了确证患者的抗碱Hb系胎儿Hb(HbF),作了Hb杂交及解链电泳。对照结果,患者抗碱Hb电泳区带与脐带血HbF迁移位置相同;解链电泳比较:脐带血HbF解链后的α、γ链的迁移位置与抗碱Hb两条肽链的位置相同。杂交实验也显示同样的结果。从而进一步证明患者的抗碱血红蛋白与脐带血HbF的一致性。本文对Clegg等人所报道的HPFH兼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作了初步的比较讨论,也对HPFH的研究概况,如结构分析、遗传学研究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血红蛋白病是溶血性贫血中的一种疾病,血红蛋白H病是血红蛋白病的一种。Hb—H是一种不稳定血红蛋白,是由于血红蛋白α链合成障碍引起。本病的红细胞寿命显著缩短、发生溶血症状。此病属遗传所致,尚无根治办法。本省尚未见正式文献报告。我院于1984年6月首证一例,并对病人部份家庭成员做了检查。有助于对遗传关系分析,及人口迁徙等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b Westmead(HbWS)复合东南亚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地贫)1的临床和血液学特点,以更好指导临床遗传咨询。方法临床检查、血液学分析、血红蛋白分析和基因检测确诊的HbWS复合东南亚缺失型α地贫1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2~34岁。以Cell Dyn1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以电泳法和高效液相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和血红蛋白F和血红蛋白A2定量检测,以Gap-PCR技术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分别检测缺失型和突变型α地贫基因。结果15例患者中只有6例有贫血,且均较轻,血红蛋白最低93g/L,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含量均低于正常,血红蛋白分析均无HbH区带,但均有较少量的HbBart's,基因型为αα^WS/--SEA。结论Hb WS复合东南亚缺失型α地贫1的临床特点有别于其它组合的HbH病,贫血较轻或不贫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泰国缺失型)导致的血红蛋白H病(Hb H病)产前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12月间在广西妇幼保健院优生遗传门诊就诊的3对可能生育泰国缺失型Hb H病胎儿夫妇,采用先后检测常规6种常见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基因型和检测泰国缺失型的方法,对这3对高风险夫妇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3对夫妇产前诊断胎儿均为Hb H病,1例是泰国缺失型复合右侧缺失型双重杂合子,基因型是(--THAI/-α3.7);1例是泰国缺失型复合左侧缺失型双重杂合子,基因型是(--THAI/-α4.2);1例是泰国缺失型复合HbWestmead双重杂合子,基因型是(--THAI/αWSα)。结论综合分析常规检测和泰国缺失型检测结果 ,能有效的产前诊断泰国缺失型导致的Hb H病。  相似文献   

12.
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β-地贫)和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SCA)均属于β-珠蛋白异常导致的血红蛋白病,不同程度地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北非及地中海区域.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水平升高可明显改善两者的临床症状.B细胞淋巴瘤因子11A(B ...  相似文献   

13.
刘春明 《广西医学》2013,(9):1179-1180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病(HbH病)患儿的基因类型及其血液学特点。方法 HbH病患儿298例,采用单管多重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反向斑点杂交确定基因型。结果298例HbH病患儿中检出5种基因型,-SEA/-α3.7123例占41.28%,-SEA/-α4.250例占16.78%,-SEA/αCSα101例占33.89%,-SEA/αQSα11例占3.69%,-SEA/αWSα13例占4.36%。以-SEA/αCSα贫血最严重,-SEA/αWSα最轻;-SEA/αCSα型患者的MCV水平高于其他类型,MCH水平仅低于-SEA/αWSα。结论 HbH病患儿基因型谱丰富,-SEA/αCSα患儿贫血严重,-SEA/αCSα贫血最轻微。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分析罕见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H(Hb H)病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经Hb分析确诊为Hb H病的88例病例,应用跨越断裂点PCR(Gap-PCR)、荧光PCR熔解曲线法(FCMA)检测常见的缺失型和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应用二代测序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 GJB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域,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 DNA 测序和 BLAST 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为迟发性、渐进性、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GJB2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6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 c .79G > A (p .Val27Ile)和 c .341G > A (p . Glu114Gly)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而位于3′‐UTR 的 g .4159T > C 、g .5142G/T 、g .5227G/A 、g .5352T /C 突变为本研究新发现。结论该家系未发现 GJB2外显子致病性突变,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血红蛋白H(hemoglobin H,HbH)病患者常见基因型之间肝脾肿大程度的差异,探讨相关风险因素,为HbH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方法 对141例经基因诊断确诊的HbH病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脾肿大程度,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同时存在肝脾肿大,缺失型HbH病6例(4.26%,6/141),非缺失型HbH病62例(43.97%,62/141)。HbH病患者年龄与肝脏超声指标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右叶斜径、右叶厚径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脾脏超声指标脾厚、脾肋下、脾长径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男性非缺失型HbH病患者肝脾肿大风险更高。结论 非缺失型HbH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缺失型HbH病患者严重,43.97%的非缺失型HbH病患者同时有肝脾肿大,面临着更高的切脾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Zeta链蛋白检测在α-地中海贫血东南亚缺失型临床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本院收集96例疑似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和PCR法同时检测α-地贫血东南亚缺失型.以基阒检测为标准,计算ELISA法筛查α-地贫东南亚缺失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预测值(PPV).结果 96例全血标本经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64例,阴性32例:64例阳性标本中经基因检测全部确诊为α-地中海贫血东南亚缺失型,32例阴性标本经基因检测无α-地贫东南亚缺失型.ELISA检测α-地贫东南亚缺失型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准确性为100%,阴性试验的预示值为100%,阳性试验的预示值为100%.结论 酶联免疫法检测Zeta链蛋白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α-地贫东南亚缺失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益髓生血颗粒治疗血红蛋白H病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益髓生血颗粒治疗血红蛋白H(hemoglobin H,HbH)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前后25例HbH病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红细胞(red bloodcell,RBC)计数、HbH含量及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计数的动态变化及疗效;同时检测患者的基因类型,比较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前后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液参数的变化及疗效。结果:25例患者自服药第1个月起至疗程(3个月)结束,血液参数Hb、RBC、Ret水平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后,12例基因缺失型患者Hb、RBC、Ret明显提高(P〈0.05,P〈0.01),13例基因非缺失型患者Hb、Ret明显提高(P〈0.05,P〈0.01)。25例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4%,中药对基因缺失型和非缺失型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益髓生血颗粒治疗HbH病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可明显提高患者Hb、RBC、Ret水平,尤其以基因缺失型患者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