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缺失(LOH)情况,并探索新的抑癌基因位点。方法: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基因组DNA用14个不同荧光标记的高度多态性微卫生引物,扩增相应的微卫星位点,平均距离为10厘摩(centi-morgan,cM)。用ABI PRISM377测序仪进行基因扫描,统计各位点杂合缺失率。结果:在12个获得有效数据的微卫星位点中,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6.78%,18p中最高为D18S53(38.09%),18q中最高为D18S474(55.74%)。4位患者的18号染色体所有杂合位点都存在缺失,30位患者的杂合缺失位点不少于50%(平均6个/人);缺失位点少于50%的有53人(平均1个/人)。结论:结直肠癌患者18号染色体存在高频的LOH,并以整体缺失为特点。存在高频LOH的区域定位有转化生长因子(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Rb结合蛋白8(RbBP8),特别是TGF信号传导相关基因MADH2、4、转化生长因子-β1反应元件(TGF-β1)等的缺失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影响。18p也有存在未知抑癌基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多种肿瘤基因密切相关。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ankyrinrepeats,Ganky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癌基因,目前研究表明它在肝细胞癌及很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近年研究表明Gankyrin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对Gankyrin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中是否表达尚未见报道。本文就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情况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的染色体末端包含短的DNA重复序列叫做端粒,它可在染色体末端提供可消耗的非编码顺序。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维持端粒长度。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是端粒酶的主要逆转录酶部分,hTERT表达也是重获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步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hTERT,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hTERT在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5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石蜡标本均来自上海长海医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住院患者的手术标本。其中男3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的方法对7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进行P14^ARF、hMLH1、P16^INK4a、MGMT和MINT1共5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确定CpG岛甲基子表型;选择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倍体类型;分析散发性结直肠癌中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微卫星不稳定、染色体不稳定的关系。结果全组结直肠癌组织中CpG岛甲基子表型的阳性率为21.1%(15/71);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为9.9%(7/71);异倍体的阳性率为73.5%(50/68)。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高于阴性者(20.0%vs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者微卫星不稳定的比例为57.1%,高于阴性者的4.7%(P=0.001)。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二倍体的比例高于阴性者(61.5%vs.18.2%,P=0.003)。结论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结直肠癌具有显著的二倍体倾向,多基因同时甲基化和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基础性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粪便中T淋巴细胞成熟相关蛋白(MAL)、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DKN2A)和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69例结直肠癌、24例腺瘤、19例增生性息肉患者及26名健康人群的清晨粪便标本,提取其DNA并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处理,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MAL、CDKN2A及MGMT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与粪隐血试验(FOBT)的诊断敏感性.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粪便DNA中MAL、CDKN2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78.3%、52.5%、55.1%,腺瘤患者分别为58.3%、41.7%、37.5%,增生性息肉患者分别为26.3%、15.8%、10.5%,正常对照人群分别为3.8%、0、3.8% 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3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增生性息肉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均P<0.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敏感度分别为92.8%和70.8%,明显高于FOBT的29.0%和25.0%(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 粪便中MAL、CDKN2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中明显升高,其联合检测可望成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Feng B  Zheng MH  Ma JJ  Cai Q  Zhang Y  Ji J  Qu Y  Li JW  Lu AG  Wang ML  Liu BY  Zhu ZG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9):623-627
目的 探讨激肽释放酶10(KLK 10)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KLK 10 mRNA在63例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相应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定位及检测其蛋白表达。对16例结直肠癌及相应正常结直肠组织基因组DNA KLK 10基因的6个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 97%(61/63)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可检测到KLK 10mRNA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KLK 1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结直肠组织。KLK 10基因于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79%(50/63)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的蛋白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KLK 10基因外显子3第50密码子有丙胺酸(GCC)-丝氨酸(TCC)改变,其中25%(4/16)为野生型GCC,56%(9/16)为杂合型GCC/TCC,19%(3/16)为纯合型TCC。结直肠癌及相应正常结直肠组织中,KLK 10基因外显子4有4个密码子,即106[甘氨酸(GGC)-甘氨酸(GGA)]、112[苏氨酸(ACG)-苏氨酸(ACC)]、141[亮氨酸(CTA)-亮氨酸(CTG)]及149[脯氨酸(CCG)-亮氨酸(CTG)]为SNP;相应正常结直肠组织中未发现有体突变。结论 KLK 10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为异常高表达,且与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是结直肠癌潜在的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最新研究进展揭示,抑癌基因功能的抑制或失活,除了与基因片段的丢失,DNA序列的错位、缺失、重组、变换、点突变等机制相关外,还与DNA序列中CpG岛(CpG island)中胞嘧啶(C)碱基环上发生的甲基化(^mCpG)有极其重要的相关性。RASSF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 Agene)这一由Dammann等发现并命名的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则未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直肠癌转移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表明,转移过程涉及多个相关基因的变化。文中就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癌基因C—myc、Ras、Her一2,抑癌基因p53、结肠癌中缺失基因(deletedincolorectalcarcinoma,DDC)、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以及其他编码基因,如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feinases,MMPs)、黏蛋白(mucins,MU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对提高结直肠癌甲基化阳性率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和60例腺瘤性息肉(腺瘤组)患者及2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正常对照组)标本,提取组织标本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及甲基化阳性率。结果结直肠癌组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6.7%(60/90)、68.9%(62/90)和72.2%(65/90);腺瘤组则分别为53.3%(32/60)、55.0%(33/60)和50.0%(30/6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和5.0%(1/20)。结直肠癌组3个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均高于腺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O.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93.3%(84/90)和76.7%(46/60),高于单个基因检测的甲基化阳性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本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Vimentin、sFRP1和HP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升高.其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结直肠癌甲基化检测阳性率.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甲基化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因位于结直肠癌高频杂合缺失区域18q21而被认为是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携带DCC基因转染多种癌细胞株均发现其能诱发凋亡。研究表明,DCC能与netrin-1结合共同介导轴突细胞间的黏附和分化,并在结直肠癌中发现netrin-1的异常表达。鉴于DCC基因序列中168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氨基酸替换与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对结直肠癌的分子学基因变化的了解比其它常见的成人肿瘤更为清楚,已知在染色体5q、17p和18q抑癌基因处有Ki-ras点突变和等位基因缺失.或杂合性的丢失(LOH),也见结直肠癌染色体17P的P~(53)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虽然原发性结直癌的基因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肝转移时的基因变化知之甚少。作者应用24种探针以检测限制片段长度多形性,从中观察19例结直肠肝转移病人的等位基因缺失的范围及其与临床现象的联系。19例病人中,12例已行治愈性切除,余7例行姑息性手术。自血和组织标本制备DN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RBA 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对286例结直肠癌标本分别进行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均有明显相关,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DNA二倍体、p53基因检测和ER、PR的表达水平越强其患者预后越好.结论 结直肠癌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遗传不稳定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方法 用9个随机引物对胃癌DNA做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结果 5号和3号胃癌样本显示出最高的遗传变异,每个随机引物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从21%到85%不等。结论 遗传不稳定性往往集中发生在胃癌细胞染色体上的一些特定位点如微卫星DNA的重复序列上,由于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大量位点的遗传物质损伤、变异,提示针对单个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基因疗法是不易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患者的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特征和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方法对前瞻性收集的34例MSI结直肠癌患者检测其hMLH1、hMSH2和hMSH6种系突变,并研究其肿瘤的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34例MSI结直肠癌中。共检测到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19例(55.9%)。19例MSI—H结直肠癌中检测到MLH1基因的甲基化14例(73.7%);15例MSI—L结直肠癌检测到MLH1基因的甲基化5例(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共发现8个hMSH2和hMSH6基因的突变,其中hMSH6基因突变3个,hMSH2基因突变5个。结论中国人MSI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未测到MLH1基因突变)和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检出率可能有别于国外MSI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hMLH1A65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提取135名健康人和11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技术及DNA序列分析检测hMLH1A655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统计分析hMLH1A655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结果hMLH1A655G检出率在正常人群和结直肠癌患者中分别为3.0%和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状或乳头状腺癌中A655G检出率为8.2%.黏液腺癌中检出率为2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MLH1A655G/A多态性与年龄、性别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hMLH1A655A—G突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并且hMLH1A655多态性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对18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实体瘤短期体外悬浮细胞培养法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染色体结构重排涉及17q、5q、6q(78%、61%、50%),染色体增加频率最高的是7号、3号(72%、66%),丢失则最常见于17号、5号、18号(50%、44%、33%)。大量标记染色体、双微体及超倍体核型预示肿瘤易早期复发和转移。此结果提示:17号、5号及18号染色体畸变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表明大肠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血RASSF2和sFRP1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清RASSF2和sFRP1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从而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59例散发性直结肠癌患者和59例健康对照血清sFRP1和RASSF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RASSF2和sFRP1甲基化者分别为16例(27.1%)和18例(30.5%);而59例健康对照无一例发现RASSF2或sFRP1基因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9例(49.2%)结直肠癌患者有至少1个基因甲基化,其甲基化率明显高于RASSF2和sFRP1单-基因甲基化率(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RASSF2和sFRP1基因甲基化率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血清RASSF2和sF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异常升高,联合两基因的血清甲基化检测可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染色体高频杂合缺失区22q13精细定位,以筛查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8个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为35.6%。发现两个高频缺失区域:一个在D22S1171和D22S274之间,约2.7厘摩(cM);另一个在D22S1160和D22S1149位点之间,约1.8cM。D22S1171位点与肿瘤发生部位显著相关(P=0.020);D22S114位点与肝转移显著相关(P=0.008);D22S1160位点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6);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筛选发现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肿瘤抑制基因。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22q13区域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分别约2.7cM及1.8cM。ARHGAP8基因和PPARA基因可能是22q13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在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为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内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之间的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2cM(centi—Morgon,里摩)。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染色体4p15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34%,最高的是D4S3103位点(35.62%);最低的是D4S2933位点(12.50%)。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的范围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遗传距离内,该区域内有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D4S1546位点杂合缺失与肿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索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后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限定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APC、K-ras、p53、MMR基因突变模式。方法应用酚/氯仿法提取4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APC基因第l5外显子突变密集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MCR)区段、K-ras、p53和MMR基因的突变。结果hMLH1未发生突变,APC、K-ras、p53基因和hMSH2的突变率分别为37.5%(18/48)、43.8%(21/48)、35.4%(17/48)和4.2%(2/48)。APC、K-ras、p53或hMSH2基因突变率高达91.7%(44/48)。APC、K-ras,p53基因均发生突变的发生率为4.2%(2/48)。结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不完全遵循由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向腺瘤和侵袭性癌转化的过程,可能存在其他结直肠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