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 方法: 通过研究新穿心莲内酯在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50,75,100 μmol·L-1)、温度(4,25,37℃)和抑制剂(碘乙酰胺、维拉帕米和MK-571)对新穿心莲内酯吸收的影响。用LC-MS-MS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 结果: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线性增加。PBA/PAB≈1.0;温度37℃时,Papp为(2.02±0.31)×10-6 cm·s-1,与4℃[(5.97±0.11)×10-7 cm·s-1],25℃[(9.17±0.50)×10-7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受抑制剂碘乙酰胺影响,Papp =(4.79±0.42)×10-6 cm·s-1与对照组新穿心莲内酯Papp [(1.28±0.69)×10-6 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方式主要是被动转运和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小檗碱和黄连总生物碱中小檗碱的油水分配系数,并研究小檗碱、黄连总生物碱和清热通腑片中小檗碱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特性,同时比较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摇瓶法测定小檗碱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的吸收特性,UPLC测定小檗碱质量浓度,计算小檗碱的油水分配系数、肠吸收速度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 结果: 小檗碱和黄连总生物碱在肠液/正辛醇中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213 5,0.175 7。小檗碱在空肠中Ka=0.046 6,Papp=4.88×10-6cm·s-1,回肠中Ka=0.034 9,Papp=4.13×10-6cm·s-1;黄连总生物碱在空肠中Ka=0.035 1,Papp=3.92×10-6cm·s-1,回肠中Ka=0.026 6,Papp=3.21×10-6cm·s-1;清热通腑片在空肠中Ka=0.028 3,Papp=3.11×10-6cm·s-1,回肠中Ka=0.018 1,Papp=2.23×10-6cm·s-1结论: 小檗碱在空肠和回肠中均有吸收,且吸收速率较慢,但空肠吸收速率大于回肠,具有显著性差异;小檗碱的吸收快慢为小檗碱对照品>黄连生物碱物>清热通腑片,小檗碱油水分配系数的预测结果与肠吸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白薇煎对糖尿病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和脊神经致痛通道蛋白的影响。 方法: 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为模型组,采用链尿佐菌素(STZ)造模,按45 mg·kg-1的剂量一次性给大鼠左下腹腔内注射。72 h后测尾尖血血糖,血糖水平≥16.7 mmol·L-1以上且稳定3 d者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甲钴胺组(1.97 mg·kg-1·d-1)、白薇煎低、高剂量组(5.3,21.2 g·kg-1·d-1)ig给药,共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观察白薇煎对糖尿病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和脊神经致痛通道蛋白的影响。 结果: 治疗4周后,糖尿病大鼠体质量、尾尖热敏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脊神经致痛通道蛋白表达亦明显改变;与正常组(21.12±1.07)m·s-1比较,模型组在4周时的神经传导速度(14.23±1.13)m·s-1均有明显减慢(P<0.05),致痛通道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甲钴胺组在4周可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17.55±1.43)m·s-1P<0.05),致痛通道蛋白表达弱于模型组,白薇煎低、高剂量组均能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15.49±1.36),(18.9±1.25) m·s-1P<0.05),低剂量组的致痛通道蛋白表达略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的致痛通道蛋白表达弱于模型组。 结论: 白薇煎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脊神经致痛通道蛋白的表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这可能是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松杉灵芝29种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松杉灵芝微量元素含量,为松杉灵芝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松杉灵芝中2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松杉灵芝菌盖中重金属元素Pb含量为(4.21±0.29)μg·g-1,Cu含量为(12.55±1.12)μg·g-1,As含量为(1.26±0.08)μg·g-1,Cd未检出。松杉灵芝菌柄中重金属元素Pb含量为(3.63±0.04)μg·g-1,Cu含量为(16.59±1.24)μg·g-1,As含量为(1.58±0.05)μg·g-1,Cd未检出。松杉灵芝菌盖中Al,Fe,Zn,Mn含量比赤芝菌盖高。结论:松杉灵芝中重金属元素Pb<5 μg·g-1,Cd<0.3 μg·g-1,Cu<20 μg·g-1,As<2.0 μg·g-1,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药制剂原料吸湿动力学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数学模拟研究中药制剂原料吸湿动力学模型,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中药制剂原料吸湿特性。方法:测定中药制剂原料的吸湿性,分别采用Fick第一扩散定律、一级渐进模型、Peleg模型、Fick第二扩散定律进行拟合。结果:中药制剂原料吸湿过程符合Fick扩散定律,可采用Peleg模型拟合中药制剂原料的吸湿动力学,模型与平衡吸湿量和初始吸湿量呈负相关。蓝芩方提取物、双黄连方提取物、山菊降压方提取物、乐脉方提取物、玄麦甘桔方提取物、野菊花提取物、川参方提取物、康心宁方提取物、安神养心方提取物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相似度分别为0.999 6,0.995 9,0.999 2,0.927 1,0.995 7,0.998 8,0.999 1,0.919 8,0.979 6,扩散系数依次为1.16×10-7,1.74×10-3,3.06×10-3,2.62×10-3,2.16×10-3,2.48×10-3,2.23×10-3,2.85×10-3,2.64×10-3结论:通过数学模拟探析吸湿动力学过程可较好地解释中药制剂原料的吸湿机制。  相似文献   

6.
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渗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选取胆固醇、大豆卵磷脂和山梨醇脂肪酸酯-60(span-60)的质量为自变量,平均粒径和包封率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二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采用Franz扩散池试验,以离体裸鼠皮肤为透过膜,生理盐水为接收液,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含量,比较丹皮酚前非离子体、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及丹皮酚普通软膏单位面积累积经皮渗透量(Q)及稳态渗透速率(Js)。结果:最佳处方为胆固醇7.53 mg,大豆卵磷脂107.86 mg,Span-60 74.49 mg,丹皮酚5 mg;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包封率64.16%,平均粒径11.15 μm,二项式模型拟合良好。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普通软膏、前非离子体的Q12 h分别为(96.20±5.87),(75.83±18.42),(125.54±8.87)μg·cm-2,Js分别为7.826,5.967,10.327 μg·cm-2·h-1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准确反映多因素多水平交互影响,适用于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及其软膏的经皮渗透能力高于丹皮酚普通软膏。  相似文献   

7.
丁桂儿脐贴体外透皮特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丁桂儿脐贴的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试验。利用HPLC同时测定丁香酚、桂皮醛、胡椒碱的经皮累积透过量,流动相甲醇(A)-水(B)梯度洗脱(0~25 min,50%~90%A),检测波长分别为 290,280,343 nm。结果:丁香酚、桂皮醛及胡椒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44 6~2.892 5,0.001 1~0.226 2,0.002 0~0.403 2 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98.6%,99.1%,透皮时滞分别为0.07,0.41,2.36 h,透皮速率依次为49.91,2.65,0.40 μg·cm-2·h-1,24 h累积透皮量(x±s)分别为(1204.28±103.74),(63.01±10.95),(8.82±1.19)μg·cm-2结论:丁桂儿脐贴的体外经皮渗透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核桃叶总黄酮及其4种单体化合物球松素查尔酮、松属素、白杨素、汉黄芩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调细胞密度2.0×104/mL,血清饥饿处理后用100 nmol·L-1 AngⅡ诱导增殖12 h。调细胞密度6.0×104/mL,用100 nmol·L-1 AngⅡ诱导迁移12 h。均给予12.5~62.5 mg·L-1总黄酮,10~50 mg·L-1球松素查尔酮、松属素、白杨素、汉黄芩素作用12 h。用细胞计数法检测VSMC增殖,伤口愈合实验检测VSMC迁移。结果:12.5 mg·L-1总黄酮可剂量依赖性地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50 mg·L-1球松素查尔酮、白杨素和汉黄芩素对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有微弱抑制。12.5 mg·L-1总黄酮,10 mg·L-1球松素查尔酮、松属素、白杨素、汉黄芩素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迁移。其中总黄酮、白杨素、汉黄芩素的效果优于松属素和球松素查尔酮。结论:山核桃叶总黄酮能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白杨素、汉黄芩素、松属素和球松素查尔酮对AngⅡ诱导的VSMC迁移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诱导的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并评价辣椒碱亚微乳注射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HPLC测定家兔血浆中辣椒碱血药浓度,流动相甲醇-水-磷酸(68:32:0.1),检测波长281 nm。通过DASTM ver1.0药动学智能软件分析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辣椒碱亚微乳及其水溶液的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辣椒碱血药浓度在0.500~100 mg·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萃取回收率96.10%~105.48%。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辣椒碱亚微乳及其水溶液的药动学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8.501 3±4.011 9),(15.262 5±1.888 2)min,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4.09±149.80),(555.36±57.46)mg·min·L-1结论:建立的HPLC准确、灵敏,适用于辣椒碱血药浓度的测定。与辣椒碱水溶液相比,辣椒碱亚微乳能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微毛诃子对家兔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微毛诃子甲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累积加药法,观察0.01~0.08 g·mL-1微毛诃子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影响;观察乙酰胆碱、酚妥拉明预处理对0.01 g·mL-1微毛诃子缩血管作用的影响;采用Ca2+剥夺和复加法,观察0.01 g·mL-1微毛诃子对细胞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动脉收缩作用的影响。 结果: 微毛诃子甲醇提取物浓度依赖性对内皮完整的家兔胸主动脉环收缩幅度低于内皮不完整的收缩幅度(P<0.05),乙醇提取物对内皮完整的家兔胸主动脉环收缩幅度高于内皮不完整的收缩幅度(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0.01 g·mL-1的微毛诃子的甲醇提取物或乙醇提取物均可使乙酰胆碱(Ach,1×10-5mol·L-1)、酚妥拉明(10 mg·L-1)预舒张的血管条收缩;维拉帕米(1×10-7 mol·L-1)预处理可消除0.01 g·mL-1微毛诃子甲醇提取物的缩血管作用;在无Ca2+液中,0.01 g·mL-1的微毛诃子甲醇提取物对去内皮主动脉环的收缩幅度显著低于有Ca2+液中的收缩幅度(P<0.05)。 结论: 微毛诃子甲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家兔离体胸主动脉均有收缩作用;其缩血管作用可能与M受体及α受体有关;微毛诃子甲醇提取物的收缩作用具有内皮依赖性,可能与其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外Ca2+内流进入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1.
荷叶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BCS)研究中,多成分同时测定时需要考虑成分间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以荷叶为研究载体,采用离体翻转肠囊实验方法,对荷叶中的多成分在肠道的吸收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已知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表明荷叶提取物中有19个成分可透过肠壁吸收,各成分吸收强弱差异比较大,3个浓度下已知成分荷叶碱的表观渗透系数在1×10-5~1×10-6cm·s-1数量级,其他已知成分的表观渗透系数数量级分别为芦丁1×10-6~1×10-7cm·s-1,金丝桃苷1×10-6cm·s-1,异槲皮苷1×10-6~1×10-7cm·s-1,紫云英苷1×10-6~1×10-7cm·s-1,在多成分吸收影响下,几个成分均属于肠渗透性差的成分。这为下一步对不同类别成分分别进行相关靶点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板蓝根中有效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特征。方法:建立Caco-2细胞摄取、转运模型,考察受试化合物对该细胞的安全性,以跨膜电阻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荧光素钠通透性3个指标检验细胞模型,考察浓度、时间、温度、抑制剂及p H对受试化合物吸收的影响。采用HPLC检测受试化合物,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与外排率。结果:板蓝根样品中精氨酸、腺苷能被小肠吸收细胞较好吸收,精氨酸Papp在1.01×10-6~1.35×10~(-6)cm·s~(-1),腺苷Papp在0.40×10~(-6)~0.71×10~(-6)cm·s~(-1)。2种成分在Caco-2细胞中膜通透性良好;精氨酸被吸收程度优于腺苷,精氨酸吸收率50%。板蓝根提取液中精氨酸、腺苷成分外排率(ER)均在1.0~2.0,存在P-糖蛋白(P-gp)外排转运蛋白介导两者的吸收转运,板蓝根样品中存在其他成分促进精氨酸、腺苷的P-gp外排作用。结论:板蓝根药材中精氨酸和腺苷能够被小肠细胞较好地吸收,存在吸收转运方向差异性,且都受到P-gp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盐酸倍他洛尔为模型药物,制备新型镶嵌蒙脱石载体的离子交换给药系统载药蒙脱石壳聚糖纳米粒(Mt-BH/CS NPs),为新型的眼部混悬剂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Mt-BH/CS NPs,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选取壳聚糖质量浓度,多聚磷酸钠(TPP)浓度、壳聚糖与TPP质量比及盐酸倍他洛尔质量浓度为考察因素,考察Mt-BH/CS 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通过黏附性试验和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考察Mt-BH/CS NPs的生物学性质。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壳聚糖质量浓度1.5 g·L~(-1),TPP质量浓度1.2 g·L~(-1),壳聚糖-TPP(10∶1),盐酸倍他洛尔质量浓度2.0 g·L~(-1);Mt-BH/CS NPs平均包封率36.13%,平均载药量14.50%,10 h累积释放率达82.23%。Mt-BH/CS NPs相对于盐酸倍他洛尔水溶液的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毒性较小;Mt-BH/CS NPs与黏膜混合后Zeta电位下降,表明其对黏膜有一定的黏附性。结论:Mt-BH/CS NPs载药量较高、体外释放缓慢、细胞毒性小、生物黏附性大,可望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以期改善新型给药系统的释放性能并增强与眼部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眼部生物利用度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P-糖蛋白(P-gp)肠吸收单灌流模型进行验证。首先,通过酚红灌流,采用质量法进行水分校正,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灌流前后酚红水平进行检测,以验证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正常,且肠上皮的完整性保持良好;其次,采用FDA指定阳性药地高辛对模型进行验证,给予大鼠不同质量浓度维拉帕米后,对大鼠回肠段地高辛吸收参数进行观察对比。酚红在大鼠体内回肠段存在吸收,吸收参数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1.09±0.62)×10~(-6)cm·s~(-1),结果表明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正常,且肠上皮的完整性保持良好,地高辛灌流不给予维拉帕米时,地高辛在回肠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吸收,吸收参数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1.07±0.59)×10~(-5)cm·s~(-1),给予大鼠0.01,0.1 mmol·L~(-1)浓度的维拉帕米后,地高辛在大鼠回肠的吸收呈上升趋势,吸收参数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1.58±0.69)×10~(-5),(3.28±0.95)×10-5cm·s~(-1),高浓度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高辛灌流实验验证了小肠上皮P-gp表达完整,可以用于P-gp外排转运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诺马苷在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吸收转运特性。方法: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黄诺马苷对MDCK细胞的毒性,使用Millicell-ERS-2型细胞电阻仪检测MDCK单层细胞模型的电阻值,考察黄诺马苷的质量浓度、给药时间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s)抑制剂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抑制剂对其跨膜转运的影响,采用UPLC-MS/MS测定黄诺马苷的含量,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_(app))及外排比(ER)。结果:黄诺马苷质量浓度为5. 625~120 mg·L~(-1)时对MDCK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且P_(app)基本处于1×10-6~10×10~(-6)cm·s~(-1)。在60 min和90 min时,与空白组相比,根皮苷组中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量显著减少。结论:黄诺马苷在肠道中属于中等吸收的药物,其跨膜转运机制以被动转运为主,兼有主动转运存在,且SGLTs转运体可能参与介导了黄诺马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  相似文献   

16.
研究荷叶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明确荷叶成分间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结果表明,荷叶中荷叶碱、去甲基荷叶碱、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7种单体成分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于0.5×10~(-4)cm·s~(-1),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肠渗透属性中,属高渗透性成分,而儿茶素、金丝桃苷为低渗透性成分。然而,在荷叶总提取物多成分环境下,成分的渗透行为发生了变化,对荷叶中不明确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在多成分环境下,可标识的9个成分中有3个成分Peff小于0.5×10~(-4)cm·s~(-1)。在多成分环境下,7个未知成分中,3个成分属于高渗透性成分,4个成分属于低渗透性成分。该研究初步明确了荷叶中多成分整体的肠渗透性,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环境下的吸收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山豆根水提物中主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特性,为山豆根的体内吸收特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Caco-2细胞模型研究山豆根中主要成分从给药端向吸收端的转运透过情况,采用UPLC-MS考察主要药效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吸收透过情况,流动相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质谱条件采用正离子选择性离子进行检测,扫描测定氧化苦参碱(m/z±H)265.1,苦参碱(m/z±H)249.1,计算二者的表观渗透系数。结果:在给药120 min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11.43±0.41)×10-6,(3.91±0.70)×10-6cm·s-1。山豆根水提物中可检测到20种成分,包括苦参碱在内的5个主要组分(P2,P4,P6,P7,P25)有较高的透过率,6种组分(P3,P5,P9,P11,P14,P27)具有中等透过率,包括氧化苦参碱在内的其他组分透过率较低或不能透过细胞模型。结论:山豆根的主要成分中约55%易透过细胞模型,其中苦参碱在体外模型中极易被吸收,而氧化苦参碱在体外模型中具有低透过率,提示苦参碱是山豆根吸收进入体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莱菔子提取液中萝卜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2,0.05,0.1 g·mL-1)对萝卜苷肠吸收特性的影响,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采用HPLC测定萝卜苷含量,流动相0.1%磷酸溶液-乙腈(87∶13),检测波长225 nm。结果:萝卜苷在pH 5.12的K-R试液中稳定性最好。不同质量浓度的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Ka分别为(7.750±1.744)×10-3,(7.204±1.045)×10-3,(7.148±0.837)×10-3min-1,Papp分别为(1.519±0.507)×10-3,(1.504±0.617)×10-3,(1.592±0.345)×10-3cm·min-1,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萝卜苷为易吸收成分,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灯盏乙素乙酯(scutellarin ethyl ester,DZY-02)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DZY-02含量,考察3个剂量组DZY-02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分析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抑制剂对DZY-02吸收的影响。结果:DZY-02在低、中、高质量浓度下,各小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无显著性差异,Peff均0.2×10-4cm·s-1。在相同质量浓度下,DZY-02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gp和BCRP抑制剂均对DZY-02吸收无影响。结论:DZY-02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在小肠内均有吸收,且无特定的吸收窗。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DZY-02在大鼠肠道内吸收无高浓度饱和抑制现象,推断DZY-02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DZY-02不是P-gp和BCRP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