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脑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及主要分支动脉闭锁或狭窄,对比研究手术显微镜下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术后脑血管造影(DSA),评价ICGA在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13枚动脉瘤常规手术夹闭,在手术中应用整合近红外光(NIR)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的手术显微镜新技术,将ICG染料经静脉单次注射到达NIR照射术野,观察诱发出的ICG荧光影像.将ICG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度、穿通支和动脉瘤夹闭状态与术后复查DSA对比.结果 101例患者动脉瘤夹闭前后行荧光造影219次,除3例外,ICGA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良好,可以实时显示脑循环.ICGA可以提供脑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与手术后DSA对比.3例术中ICGA提供有意义的手术信息,调整了动脉瘤夹.101例动脉瘤手术中ICGA与手术后DSA符合,无动脉瘤瘤蒂残留,载瘤动脉畅通.结论 手术显微镜结合ICGA在手术中可以提供动脉瘤夹闭和载瘤动脉情况,实时简便,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术中多普勒超声和术中DSA补充,可能成为动脉瘤术中血管造影的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2.
袁葛  赵继宗  王硕  许俊  辛宇 《北京医学》2007,29(6):321-323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手术中脑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地对预计处理难度较大的16例脑动脉瘤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脑血管造影.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到达手术涉及的颅内动脉.动脉瘤处理完毕,进行血管造影.结果 16例中5例急性颅内出血者手术前未造影,手术中经过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5例(93.8%)经造影证实动脉瘤处理满意,1例(6.2%)眼动脉瘤夹闭后有残留,重新调整动脉瘤夹.本组未见夹闭重要动脉,无手术死亡,无造影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血管造影需要时间25~115 min,平均(58±26)min.结论 术中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及时发现残余动脉瘤、载瘤动脉闭塞,便于立即修正技术缺陷,避免再次手术,降低手术后合并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手术夹闭技术.方法 分析10例经3D-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病例,术前模拟手术体位的3D-CTA确认瘤颈位置及指向,辨认瘤颈附近有无分支动脉,以便制定手术方案.术中行诱发电位和微血管多普勒监测,辅助神经内窥镜观察,如确认动脉瘤与颈内动脉的分支血管有密切关系,使用常规夹由颈内动脉两侧与颈内动脉长轴垂直方向将其夹闭,如无分支血管则使用套圈夹平行颈内动脉长轴夹闭,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多枚瘤夹,重塑血管.结果 术后1个月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者8例,4分者1例,3分者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3D-CTA和(或)DSA复查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发生永久性失明1例.结论 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术中各种辅助手段及正确的手术方法对手术夹闭颈内动脉腹侧动脉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经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造影,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16个动脉瘤;旋转DSA诊断23个动脉瘤(P<0.05).常规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4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11个;旋转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17个,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1个(P<0.05).结论旋转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体的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开颅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20例,术中行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43次,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作用.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4例,穿通支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了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三维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和术中ICG造影结果一致.认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夹闭不全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动脉瘤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行CTA检查,分析CTA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闭夹不全的临床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15d进行CTA复诊,1例发现新生动脉瘤1枚,再次手术给予夹闭;2例出现夹闭不全,再次手术调整瘤夹位置;5例发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处理;阅片结果除1例图像质量显示不佳外,其余均可清晰显示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间的关系、动脉夹数量与位置、载瘤动脉通畅与否、动脉瘤颈残留、脑血管痉挛等信息,术后3个月患者均回院复诊,均显示颅内情况良好。结论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时间短、费用低等特点,可准确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血管、脑实质等情况,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吲哚箐绿荧光血管造影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10个颅内动脉瘤。术中采用吲哚箐绿荧光血管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情况以及载瘤动脉的血供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必要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行CT血管显像(CTA)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残颈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均根据造影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术后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结论显微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是动脉瘤手术中的有用工具,为动脉瘤夹闭术中提供实时信息,及时检查手术效果,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从而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几年部分直视下,大部显微外科手术下夹闭颅内动脉21例,其中25例术中破裂。结合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分析术中动脉瘤破裂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2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5例,占23.81%,其中3例术中经积极抢救处理 将破裂动脉瘤颈分离夹闭,恢复健康。另外2例破裂动脉瘤术后死亡。结论:动脉瘤术中破裂可发生在动脉瘤手术任何阶段。只要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开放脑池,分离动脉遵 载瘤动脉近端-远端-最后分离载瘤动脉瘤颈。尽量不要分离动脉瘤顶。选择合适脉瘤夹,正确夹闭瘤颈,可避免术中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CT下脑动脉造影(CTA)指导下诊断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的经验。方法采用无创CTA简化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58例颅内动脉瘤行早期夹闭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正确处理并夹闭瘤颈,临时动脉阻断载瘤动脉和清除颅内血肿等方法。结果58例病人共夹闭动脉瘤62个。随访3个月至5年,43例恢复正常工作(74%),轻残8例,重残5例,死亡2例。结论CTA可作为动脉瘤诊断快速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即应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缪洪平  唐俊  牛胤  林江凯  陈志  冯华  朱刚 《重庆医学》2015,(27):3785-3787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室50例术中应用荧光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术中动脉瘤夹闭前后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后行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 CTA 和(或)DSA 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 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方法:35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手术。结果:本组术中破裂7例(麻醉诱导至切开硬脑膜时破裂1例,解剖粘连脑池、分离载瘤动脉时破裂2例,牵拉、剥离动脉瘤体及暴露、游离瘤颈时破裂3例,夹闭瘤颈时破裂1例)。其中5例经处理后顺利夹闭;2例术后死于脑疝。结论:术前降颅压及术中仔细操作、良好的暴露和主动截断载瘤动脉供血能减少破裂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56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13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经验和技巧进行总结.结果 56例接受开颅夹闭的动脉瘤病人中,有13例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均得以妥善处理,术后GOS 5分(恢复良好,能够恢复工作或学习)39例;GOS 4分(轻残,能够独立生活,不能恢复工作或学习)8例;GOS3分(重残,能够按吩咐动作,但不能独立生活)6例;GOS2分(植物状态,不能与外界互动,无反应)0例;GOS 1分(住院死亡)3例.结论应从麻醉、开颅到手术操作的各个环节尽量防范术中动脉瘤破裂,合理、间断和短时应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可有效处理和防范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急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操作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13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2例术中行侧脑室穿刺,4例术中行终板造瘘。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分)44例(89.8%),中度病残生活能自理(4分)2例(4.1%),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分)1例(2.0%),死亡2例(4.1%)。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野显露清晰,对脑组织骚扰小,瘤颈夹闭可靠,疗效满意;尽早手术能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几率;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对于术中动脉瘤破裂、宽颈、巨大或粘连紧密的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雪峰  赵连东  钟井松 《西部医学》2010,22(7):1304-1305,1307
目的对比分析DSA与SCTA检查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价值。方法对出血性脑血管病中DSA检查阳性的38例病人与之前所做的S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S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本组病例中有29个动脉瘤在SCTA影像清晰观察到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与DSA及介入栓塞、动脉瘤夹闭术所见完全吻合,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最长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有2例在DSA检查中未发现SCTA显示部位动脉瘤,检出率为93.55%,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1例、大脑前动脉A2段1例;6例动静脉畸形DSA显示清晰,SCTA清晰显示4例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检出率为85.71%,1例显示为阴性,此例行DSA检查动静脉畸形位于胼缘动脉末端,属微小的动静脉畸形。结论 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既安全、方便、快速且定性、定位明确,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9年至 2 0 0 3年 6月间 5 4例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患者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1例右额叶脑动静脉畸形 ,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头颅MRI检查发现 2例隐惹性血管畸形 ,均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 2例前交通动脉瘤 ,7例为脑动脉静畸形。结论 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多为动脉瘤血栓形成 ,微小动脉瘤 ,瘤颈狭窄 ,血管痉挛及病变被血肿压迫不显影等。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应重复造影检查 ,并进一步行MRI、CT检查 ,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扫描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者均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黄燕  朱也森 《上海医学》2002,25(8):493-495
目的 用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复合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两种方式,进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旨在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优缺点。及后者麻醉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病例17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8例。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颈总动脉阻断后,施行术中唤醒试验。确诊无偏瘫后将颈动脉体瘤切除。试验组9例,用颈丛阻滞复合静脉PCA,负荷给予小剂量的芬太尼和咪达唑化,保持术中病人神志清醒,及时了解颈总动脉阻断后脑缺血的状况,并将瘤体切除。结果 两组手术的麻醉方式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 应用患侧颈丛阻滞复合静脉PCA给药,有利于术中的观察,可以避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将PCA提前在手术中应用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疑为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行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VR,MIP、MPR后处理图像,部分病例同DSA、3D TOF MR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发现64例动脉瘤患者共69个颅内动脉瘤(5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8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6例:并发瘤内血栓3例:钙化2例;件脑实质血肿15例,脑室积血11例,脑血管痉挛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3D TOF MRA基本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大小、与载瘤血管及临近血管、骨结构的关系、有无瘤内血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发为眼部症状的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处理时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3--2008年我腕收治首发为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脑动脉瘤患者42例,分别行头颅CT、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给予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和DSA血管内介入微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结果26例动眼神经不全麻痹患者术后完全恢复达84.6%,14例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术后完全恢复达35.7%,部分恢复达64.3%。2例瞳孔中度散大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首发症状为动眼神经麻痹者,应考虑到脑动脉瘤的可能性。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促进动眼神经恢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Q  Chen J  Qian ZY  Zhang QB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2-876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又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人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相似文献   

20.
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附13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配合的体会。方法 大血管手术137例,升主动脉瘤62例,采用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使用高钾氧合血停搏液。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瘤共69例,采用左心转流或股动-静脉转流。主动脉弓中断2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病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其中1例胸降主动脉瘤和2例升主动脉瘤累及弓部行深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结果 125例病人痊愈出院,12例病人因各种原因死亡。结论 针对大血管手术的方式选择体外循环方法,以减少病人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