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针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CS)蛋白的抗体主要与该蛋白中央区发生作用,这一区域包含约40个Asn-Ala-Asn-Pro(NANP)四肽重复序列。为了在CS蛋白非重复序列部分寻找新的B细胞抗原决定簇,采用基因重组技术,使E.coli表达出CS蛋白非重复部分与带有6个组氨酸(Hi)残基的小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中央区的一组重复四肽链可望成为抗子孢子疫苗的有效组成,但鼠实验发现对分离、重组及合成CS多肽的应答均受T-细胞应答的限制。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对CS蛋白应答亦受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制约。泰国恶性疟成人患者中17%对CS无抗体反应,30%对重组CS多肽(R32tet32)不能激发无淋巴细胞免疫反应。鉴于对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受MHCⅡ类分子控制,作者在泰国恶性疟患者中研究了HLA-DR/DQ表型与抗子孢子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受试者均为20~30岁男性确诊患者。每例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样进行抗体反应,淋  相似文献   

3.
运用C3Hf(H-2~(km2))株小鼠模型首次鉴定了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CS)蛋白上的一种T细胞决定簇。根据间日疟原虫CS蛋白Ⅱ区(含T细胞决定簇的区域)附近的序列,人工合成一系列含15~20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多肽:PV-20(aa293~312),PNAKSVKEYLDKI-  相似文献   

4.
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识别可激活T细胞免疫的抗原决定簇,对于研制有效的重组或合成的疟疾疫苗非常必要。作者用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DTH)法识别子孢子疫苗候选多肽抗原的T细胞抗原决定簇获得成功。将子孢子抗原R32tet32(含32个重复四肽NANP及四环素抗性基因的前32个氨基酸)或R32LR(将R32tet32切去tet32尾部  相似文献   

5.
6.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环子孢子蛋白基因片段,经基因序列测定后克隆于pWR450-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TG1、JM103及JM109。在不同菌体浓度及不同剂量IPTG诱导下检测CSP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仅pWR-CSP/TG1工程菌在菌体浓度OD590值达0.7~0.8时,加入终浓度1mmol/LIPTG进行诱导,可表达一88kDa的融合蛋白。dot-ELISA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CS蛋白表达产物能被抗CS蛋白重复区单克隆抗体所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在感染后第0d、3d、4d、5d和6d提取脾细胞应为,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小鼠感染不同时间脾细胞悬液中CD4+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百分含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10和TGFβ1水平。结果DBA/2小鼠的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迅速升高后缓慢下降(P<0.01),CD4+CD25+T细胞数仅在感染后第5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P<0.05),而IL10水平和CD4+T细胞数量都无明显改变。BALB/c小鼠的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后迅速下降(P<0.01),CD4+CD25+T细胞数在感染后第3d开始明显升高,于感染后第5d出现下降(P<0.05),而IL10水平自感染后第3~6d持续维持高水平(P<0.05),CD4+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第6天明显下降(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可能通过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种表达是鉴定蛋白功能、研究其结构和抗原产生的重要工具。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是子孢子表达的一个糖基磷酯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的表面蛋白,在蚊和脊椎动物宿主体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疟疾疫苗的一个重要候选分子。由于疟原虫基因组中含有极其丰富的AT含量,对有效表达是个障碍,Peterson利用基因组中同样富含AT的营自生生活四膜虫作为编码恶性疟原虫CSP的表达细胞。  相似文献   

9.
异种表达是鉴定蛋白功能、研究其结构和抗原产生的重要工具。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ircum sporozoiteprotein ,CSP)是子孢子表达的一个糖基磷酯酰肌醇 (glycosy1 phosphatidyl inositol,GPI)锚定的表面蛋白 ,在蚊和脊椎动物宿主体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是疟疾疫苗的一个重要候选分子。由于疟原虫基因组中含有极其丰富的AT含量 ,对有效表达是个障碍 ,Peterson利用基因组中同样富含AT的营自生生活四膜虫作为编码恶性疟原虫CSP的表达细胞。选用恶性疟原虫克隆 3D7株TICSP5 5′ ATG GCAAGCTTGAAATTAGCTATTTTATCT 3′和T…  相似文献   

10.
已有的研究表明,小鼠经照射灭活的疟原虫子孢子或子孢子表面抗原免疫后获得的抗子孢子感染的抵抗力,主要依赖于能识别环子孢子蛋白(CS)和子孢子表面抗原(SSP_2)的CD8~+T细胞。环子孢子蛋白的T  相似文献   

11.
唾液是疟原虫子孢子从蚊体进入宿主的载体。由唾液排出的子孢子量可能与唾液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脑型疟中对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组与NK消除组,每组14只。感染组与NK消除组小鼠经腹腔内注射伯氏疟原虫ANKA株(Pb A)感染红细胞1×106个;NK消除组小鼠在感染前1 d和感染后2 d腹腔内注射NK细胞封闭抗体anti-Asialo GM-1, 15μl/只,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感染后3 d起,采集小鼠尾静脉血,血涂片检测原虫血症,记录死亡情况。感染后3 d和5 d,各组剖杀小鼠3只,取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Th1型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体外培养脾细胞,48 h后收集上清,ELISA检测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水平。感染后6 d,各组取3只小鼠,用伊文思蓝(EB)染液处理后,取脑,体外孵育脑组织,48 h后收集上清,酶标仪检测通过小鼠血脑屏障的EB含量。结果感染组感染后6 d开始出现死亡,并伴有神经症状,8 d全部死亡;NK消除组感染后7 d开始出现死亡,12 d全部死亡。感染后7 d, NK消除组原虫血症为5.2%~10.5%,高于感染组的2.4%~5.0%(P 0.05)。感染后5 d,感染组Th1型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计数分别为(2.65±0.06)%和(2.09~2.25)×10~6,高于健康对照组[(1.37±0.02)%和(0.41~0.47)×10~6](P 0.01); NK消除组分别为(1.82±0.07)%和(1.48~1.86)×10~6,低于感染组(P 0.01或P 0.05)。感染后3 d和5 d,感染组Tregs的百分率分别为(1.21±0.06)%和(1.70±0.13)%,高于健康对照组[(0.90±0.01)%和(0.91±0.02)%](P 0.01);感染组Tregs的绝对计数分别为(0.63~0.73)×10~6和(1.39~1.62)×10~6,高于健康对照组[(0.27~0.31)×10~6和(0.47~0.56)×10~6](P 0.01); NK消除组Tregs百分率分别为(1.86±0.07)%和(2.15±0.04)%,绝对计数分别为(0.77~0.90)×106和(1.68~2.15)×106,均高于感染组(P 0.01或P 0.05)。感染后3 d和5 d,感染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分别为(790.75±84.80)和(989.58±199.59) pg/ml, TNF-α分别为(2 637.47±283.50)和(3 124.58±964.70) 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73.69±16.67)和(75.19±15.97) pg/ml、(290.01±187.46)和(290.51±186.76) pg/ml](P 0.01或P 0.05);NK消除组培养上清中的IFN-γ分别为(15.83±4.27)和(266.63±108.62) pg/ml, TNF-α分别为(165.89±71.02)和(842.77±311.94) pg/ml,均低于感染组(P 0.01或P 0.05)。感染后3 d, NK消除组IL-10为(3 588.20±1 436.38) pg/ml,高于感染组[(1 255.77±190.01) pg/ml](P 0.05)。感染后5 d,感染组IL-10为(4 991.36±1 030.89) 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48.50±501.79) pg/ml](P 0.05); NK消除组为(9 317.95±1 077.89) pg/ml,高于感染组(P 0.05)。感染后6 d,感染组脑组织EB含量为(4.02±0.10)μ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9±0.06)μg/ml](P 0.05), NK消除组为(3.14±0.02)μg/ml,低于感染组(P 0.05)。结论NK细胞消除可减弱脑型疟小鼠Th1免疫应答,增强Tregs免疫应答,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延长小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和夏氏疟原虫混合感染小鼠免疫应答中的动态变化。方法DBA/2和BALB/c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夏氏疟原虫(P.cAS)和P.y17XL+P.cAS(1∶1)混合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脾细胞中Tregs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P.y17XL+P.cAS感染的DBA/2小鼠于感染后18d自愈;而BALB/c小鼠于感染过程中虽然出现死亡(8d),但与P.y17XL感染小鼠(5d)相比,死亡时间明显延迟;P.y17XL和P.y17XL+P.cAS感染的DBA/2鼠于感染后第5d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均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相比P.cAS感染的DBA/2鼠于感染后第10d达峰值,是其它两种同天感染鼠的3倍和2倍,且小鼠全部死亡;而P.y17XL和P.y17XL+P.cAS感染的BALB/c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均迅速升高,分别于感染后第5d和第8d达30%左右,小鼠全部死亡,相比P.cAS感染的BALB/c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缓慢升高,于感染后第5d达14%,随后开始下降。结论①P.y17XL+P.cAS混合感染DBA/2鼠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与P.y17XL单独感染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BALB/c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与P.y17XL单独感染也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但变化的时间明显被滞后;②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升高与感染结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氨茶碱对分离培养的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及CD4+亚群凋亡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棉柱法分离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细胞,及CD8阴性选择磁性分离健康成年人外周血CD4+T细胞。分两部分进行:①外周血T细胞分对照组、氨茶碱组(0.14~18μg/ml),培养72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变化;②CD4+T细胞分对照组、小剂量氨茶碱组(1.13μg/ml)培养48~72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变化。结果①T细胞的分离纯度为81.3%~94.5%,CD4+T细胞的分离纯度为84%~90%;②(0.14~18μg/ml)氨茶碱共培养人外周血T细胞72h后,其中氨茶碱1.13~18μg/ml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氨茶碱0.14~0.56μg/ml组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氨茶碱1.13μg/ml组干预后,培养CD4+T细胞48~72h,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值均<0.05,48h的凋亡率与72h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茶碱(1.13μg/ml)可诱导人外周血T细胞和CD4+T细胞凋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CD154~+T细胞亚群在中老年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间福州市中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就诊并确诊为IFI的患者(IFI组)、细菌感染患者(细菌组)和健康人(健康组)各20例,分别检测并对比受试者外周血中CD4~+CD154~+T细胞、(1,3)-β-D葡聚糖、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WBC)水平,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4~+CD154~+T细胞亚群诊断IF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IFI组、细菌组和健康组三组间CD4~+CD154~+T细胞水平、(1,3)-β-D葡聚糖水平、CRP水平、PCT水平和WBC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到CD4~+CD154~+T细胞检测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在上述五项指标中排名第二,仅次于(1,3)-β-D葡聚糖。CD4~+CD154~+T细胞诊断IFI的最优Cut-off值为0.24,敏感性为81.00%,特异性为82.00%。结论 CD4~+CD154~+T细胞在中老年IFI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将来有望成为IFI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Treg细胞)是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抑制免疫反应,在机体免疫稳态维持、肿瘤免疫及移植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及治疗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现就调节性T细胞在恶性腹水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CD4~+T细胞在疟原虫红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人体对疟原虫子孢子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作者检测了冈比亚Farafenni乡村儿童在疟疾流行季节前后对P.f.环子孢子(CS)蛋白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和γ~-干扰素(IFN-γ)的产生等细胞免疫应答,同时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有控制疟疾措施的效果下降,发展安全有效的疫苗已成为控制疟疾的主要希望。业已证实,环子孢子蛋白(CSP)在疟疾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报道用包皮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和牛结核杆菌卡介菌(M.bovis-BCG)作为宿主细胞表达CSP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