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I增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NR表现,评价MRI增强扫描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所有病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颈段6例,胸段5例,胸腰交界处3例,腰段2例,MRI平扫T1WI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等、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增强后肿瘤与邻近脊髓及硬膜囊的关系更加清楚。结论:N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对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重点分析其MRI特点及发病部位。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均为单发,T1WI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12例肿瘤病理均无钙化。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符合率83.3%。结论:低场MRI可作为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敏感检查方法,正确认识其MRI征象能帮助术前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神经源肿瘤的低场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低场MRI对椎管内神经源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肿瘤 (神经鞘瘤 16例 ,神经纤维瘤 10例 )的低场MRI表现。结果 :2 6例中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 17例、长条形 1例、哑铃状 8例。神经鞘瘤 16例中T1WI呈等信号 4例 ,略低信号 4例 ,等、略低信号 8例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均匀增强 2例 ,不均匀增强 14例 ,其中多灶样不增强 6例。神经纤维瘤 10例中T1WI呈等信号 6例 ,略低信号 4例 ,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均呈均匀增强。结论 :低场MRI检查能诊断椎管内神经源肿瘤 ,并能鉴别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少见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学误诊的29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结果髓外硬膜下25例,硬膜内外者3例,硬膜外者1例;C1~S4水平均可见肿瘤发生,多发者5例,肿瘤形态多样。MR T1WI上呈等、低或高信号,T2WI上信号多样,以等或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以不均匀、明显强化为主。CT像上6例可见骨质破坏。位于胸髓平面以下者主要误诊为室管膜瘤(9例),伴骨质破坏者与骨肿瘤混淆(5例)、多发者主要误诊为神经纤维瘤(3例)和转移瘤(1例),MRI为等信号且增强明显强化的肿瘤主要误诊为血管源性肿瘤(4例)和脊膜瘤(2例),2例误诊为非肿瘤性病变即血肿及游离髓核(各1例)。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像表现多样,单发或多发均可,部分可伴骨质破坏,确诊需综合肿瘤部位、信号及强化等特点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髓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髓内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肿瘤位于颈髓,1例位于胸髓.MRI 表现为类圆形或梭形的实性肿块,T1 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或稍低信号,肿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且强化较均匀.结论 髓内神经鞘瘤常发生于颈髓,当颈髓内发生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较均匀强化的肿瘤时,应考虑到神经鞘瘤的可能,若同时可见明显的髓外部分或与肿瘤相连的神经根增厚,则应高度怀疑髓内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6.
髓外硬膜下肿瘤磁共振定性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9例、83个瘤灶(其中1例转移癌为随访证实),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1)神经源性肿瘤多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T1/T2得分比值为0.31±0.2,信号不均匀,可见肿瘤血管,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不均匀;(2)脊膜瘤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等或稍高信号,T1/T2得分比值为0.85±0.19,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增强效果不如神经源性肿瘤高,可见脊膜尾征;上述肿瘤的T1、T2、T1/T2得分比值及强化效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3)其它脂肪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转移癌MRI表现可类似脊膜瘤.结论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极高,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8.80%,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5.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l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8.
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MR定位正确率为100%,5例血管脂肪瘤中4例以脂肪信号为主,瘤体内血管成分表现为条带状T2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海绵状血管瘤呈椭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明显均匀强化,1例血管瘤MR表现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4例恶性淋巴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可中度或显著强化,有2例通过椎间孔向椎旁生长,1例破坏邻近椎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3例脊膜瘤呈宽基底附着于硬膜,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瘤体明显的均匀强化,邻近硬膜增厚,结论:根据椎管硬膜外原发肿瘤的MR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椎管内脊膜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MRI影像表现。方法:搜集2001年7月-2003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髓外硬膜下占位以及跨跨硬膜内外占位病变3例,共28例。其中26例行平扫加增强,2例仅做平扫。结果:MRI定位准确率为10%。脊膜瘤17例,信号均匀,无明显囊变坏死者16例,具有典型“脊膜尾征”者5例;神经源性肿瘤11例,其影像复杂,强化形式亦多变,依据肿瘤是实体型或完全囊变型或混合型而出现不同的强化形式。结论:根据椎管内原发肿瘤的MRI表现可准确定位并推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进行MR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神经类肿瘤多呈长T1、T2信号,易出现坏死、囊变,可跨越椎间孔,多呈不均匀强化。其中神经鞘瘤更易囊变,仅跨越单个椎间孔,神经纤维瘤常多发和跨越多个椎问孔。脊膜瘤呈稍长T1、等长T2信号,一般均匀强化、不跨越椎间孔,部分可见脊膜尾征。脂肪瘤呈短L、T2信号,加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多呈混杂信号。有时难以鉴别。结论:MRI是发现髓外硬膜下肿瘤的首选方法,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 MRI表现。常规行SE T1WI、TSE T2WI和STIR扫描,1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6例中12例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4例位于脊髓内,合并其它先天畸形6例。MR表现为T1WI上呈低信号8例,等、低混杂信号6例,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T2WI上呈高信号10例,等、高混杂信号5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3例肿瘤内有脂肪信号。11例患者行增强扫描,肿瘤内部均无强化,肿瘤边缘轻度强化2例。结论: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除与皮样囊肿鉴别困难外,与其它椎管内肿瘤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 :分析21例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肿瘤性病变13例,其中淋巴瘤6例,脂肪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椎间盘髓核游离6例,自发性血肿2例。结果:8例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呈包鞘状包绕硬膜囊。6例淋巴瘤T2WI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2例合并邻近骨质破坏。3例脂肪血管瘤与3例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背侧硬膜外。4例脂肪血管瘤T2WI呈高信号,T1WI病灶内可见高信号脂肪组织;3例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脂肪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6例椎间盘髓核游离均位于腹侧硬膜外,呈结节状,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环形强化。2例自发性血肿信号复杂,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结论: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MRI特点,MRI能进行有效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3.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59例,其中男24例,女3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MR SE序列扫描,8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4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42例,神经鞘膜囊肿10例,椎管内硬膜下蛛网膜囊肿3例。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59例定位、定性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1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5.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共24例,包括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5例。MRI检查采用普通SE序列(不使用流动补偿技术),所有病例均作Gd-DTPA增强检查。结果:1,普通SE序列为椎管病变检查的首选序列。2,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形态呈哑铃状;信号不均匀;邻近卫星结节。脊膜瘤的特征:硬膜尾征;信号均匀。结论:MRI可清楚显示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全貌及周围情况,从而帮助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MRI特征及其对病变定性、定位诊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24例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患者(男12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29.1岁)均经PHILIPS 1.0NT型MR仪行常规T_1WI、T_2WI磁共振成像,其中6例又经Gd-DTPA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的椎管内占位病变均经病理证实,并对其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的病变经病理证实,18例为胚胎源性肿瘤(10例表皮样囊肿,4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4例为神经源性肿瘤(3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以及脊膜瘤与脂肪瘤各1例。各种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随其不同的组织学来源而有很大差别。表皮样囊肿多为均质长T_1长T_2信号。皮样囊肿以短T_1,长T_2信号为主。畸胎瘤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为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囊壁均匀强化,偶见强化附壁结节。神经纤维瘤呈均质长T_1、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增强。脊膜瘤呈长T_1、稍长T_2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异常对比强化,并见局部硬脊膜增厚强化而形成的硬膜尾征。结论:各种病变的MRI表现随其组织学来源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它们在椎管内微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椎管造影与CT。  相似文献   

17.
椎管内肿瘤MRI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根据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基础,对肿瘤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选择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观察肿瘤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程度及与周围脊髓、硬膜囊、椎体附件的关系。结果:髓内肿瘤脊髓径线增大为主,其中室管膜瘤以瘤体内空洞和周边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低信号线为其特征,髓外硬膜下肿瘤有硬膜下征改变,神经鞘瘤较易形成囊变和椎管外侵犯。硬膜外肿瘤多有硬膜外征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中脊膜囊肿15例,肠源性囊肿8例,胚胎性囊肿5例,囊性神经鞘瘤2例。脊膜囊肿中硬膜外囊肿(Ⅰa)3例,骶管脊膜囊肿(Ⅰb)10例,神经根鞘囊肿2例(Ⅱ);均表现为有薄壁包裹长T1长T2信号,1例神经根鞘囊肿中可见神经纤维走行。肠源性囊肿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5例,颈胸段1例,胸段2例,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3例见"脊髓嵌入征"。胚胎性囊肿表现为不同程度T1WI高信号,腰骶段常见。囊性神经鞘瘤强化边缘不规则。结论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在发病部位、形态、MRI信号特点及强化等方面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患均经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MR成像。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45例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中,18例表皮样囊肿中15例T1WI呈低信号,另3例为高倍号,所有18例T2WI呈不均质高信号;7例皮样囊肿T1WI呈混杂信号;9例畸胎瘤T1WI呈高、低或混染信号;11例脂肪瘤T1WI呈高信号。MRI对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5/45)和80%(36/45)。结论 椎管内胚胎源性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可反映瘤内组织成分,MR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其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38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年余入院。MRI检查:颈7~胸1椎体水平椎管内脊髓背侧见梭形肿块。T1WI病灶呈等信号(图1);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在病灶上下缘及内部见"蚯蚓"状低信号,邻近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图2);增强扫描示病灶显著强化,"蚯蚓"状低信号明显强化、病灶内部短线状低信号无强化,并见脊膜尾征(图3)。MRI诊断:颈7~胸1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膜瘤可能性大,神经源性肿瘤不除外。手术及病理:术中所见颈7~胸1椎体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