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肠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其诊断依赖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和经验,临床误诊并不少见。现对本病的诊治作一综述。解剖和病理小肠和大肠的血液供应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3条血管。腹腔干供应食管远端至十二指肠降段。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十二指肠水平段和升段、空肠、回肠、脾曲近端结肠,后者血管变异较大[2]。肠系膜下动脉供应结肠脾曲远端至直肠血液。以上动脉形成四级动脉弓,末梢肠系膜血管由连续或平行的血管回路构成。3种基本平行血管通…  相似文献   

2.
提高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以IC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血性腹泻、血便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该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静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心搏量减少及血管炎等有关,患者可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老龄化疾病。DSA及CT检查对于诊断AMI及CMI价值较高,而IC则主要依赖于结肠镜的诊断。预后也各不相同,AMI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须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而IC临床症状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缺血性肠病临床误诊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肠病与心脑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在我国常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供血不足而形成的一组综合征,可表现为从轻的、可逆性的肠缺血到肠梗塞和肠坏疽,临床上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腹绞痛、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急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急性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缺血性结肠炎,其临床表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病变侵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包括缺血性结肠炎、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栓塞等。随着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缺血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也有增加,其临床表现有腹痛、便血、腹泻,严重者可以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国内外多报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检查,而未见有关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检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及其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血管病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肠系膜血管病也称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此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早期诊断是关键。现就我院消化科2001年3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22例缺血性肠病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时肠功能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肠病在我国常见,缺血性肠病(Ischemic colitis)是老年人胃肠道缺血性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缺血的60%左右,占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3%~9%,具有一系列结肠缺血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粘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当缺血性肠病发生时,由于肠壁的缺血,患者除出现腹痛、便血等典型症状外,还可有多种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肠功能紊乱,对缺血性肠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肠道缺血(intestinal ischemia)系由于多种疾病状态导致肠系膜循环(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血液供应减少而产生的肠道组织缺血性损伤。在疾病早期,损伤仅累及肠黏膜,出现缺血、水肿,最后,可发展为肠道透壁坏死,出现腹膜炎。病变可以是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也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动脉或静脉病变、小肠或结肠缺血。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结肠炎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结肠炎是特指肠系膜下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最后分支结肠中动脉的供血不足,引起所支配的肠段缺血。本病1963年首先由Boley报道。1966年Marston等又对本病的病因、概念和临床分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最后分支的结肠中动脉,供应横结肠;肠系膜下动脉供应横结肠远段,直到直肠上部。本病最易罹患处是上两动脉交界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本建议拟通过介绍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和防治依据,本建议不包括门静脉高压所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缺血.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既往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和血管造影及核素显影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本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引起缺血性肠病的主要病因是供应肠道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运障碍,导致相应肠管血供减少,从而引起肠管的急性或慢性损害。临床表现为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其发病机制分为血管阻塞性缺血和非血管阻塞性缺血两大类。本病多在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发病,但也可表现为特发性。缺血性肠病的研究成为近期的热点之一。本期特邀山西分社的几位编委,就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现状、病因、发病机制、影象学检查方法和选择以及缺血性肠病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结合自己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作一系列介绍及精辟论述。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AME)是指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造成血管阻塞。血栓的形成使肠系膜上动脉血供应减少或消失导致肠壁肌肉功能障碍从而肠导致急性缺血坏死,尤其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死率更是居高不下,对其术后护理提出了高要求。探讨合适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于本院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患者74例随机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腹部血管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或腹部血管彩超、电子结肠镜、治疗等。结果急性缺血性肠病3例,2例经手术治疗,1例发病72h内死亡。慢性缺血性肠病9例,8例经内科治疗好转,1例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诊断、早治疗较重要,出现肠坏死预后差。慢性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及灌注不足,内科治疗疗效良好。肠道排空障碍可能是IBD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是由于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亦称为缺血性结肠炎[1].本病的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关键.现总结我院43例缺血性肠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旨在探讨其在缺血性肠病上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突然停止对某一肠段的血液供应,可能导致梗死或相对的缺血伴有粘膜损害和细菌侵入而形成持续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的概念是晚近才有的。这种结肠炎必须与其它结肠炎,特别是传染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局限性结肠炎相鉴别。肠的缺血性损害可能由于肠系膜动脉的主干或分支阻塞,或由于非堵塞性肠系膜动脉疾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可由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等引起.比较合理的分类如下:1.动脉闭塞与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2.慢性动脉阻塞3.小肠或结肠的灶性缺血急性肠缺血急性肠缺血是指血供不足造成小肠可能坏死或完全坏死的状况.临床症状:突然发生严重绞痛,随之排粘液血便,数小时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迅速转为满腹钝痛,出现梗阻与腹膜炎,如不处理则1至2天内死亡.早期症状可不典型,梗塞严重而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肠缺血坏死的特征性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3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肠缺血坏死的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出现肠壁强化减弱或肠壁不强化征;28例(93%,28/30)患者出现肠壁内或肠壁下小气泡征;13例(43%,13/30)患者出现高密度肠液征或高密度腹腔积液征;8例(27%,8/30)患者出现肠系膜血管栓塞征,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3例;8例(27%,8/30)患者出现门静脉积气征或气腹征。结论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肠壁强化减弱或肠壁不强化征是肠缺血坏死的直接CT征象。肠壁内或肠壁下小气泡征、高密度肠液征或高密度腹腔积液征和门静脉积气征或气腹征是肠缺血坏死的间接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结肠血流减少导致肠壁缺血及继发炎症,是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中最常见的类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诊断有其相对特征性,也有非特异性。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将有助于该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缺血发病急,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64层以上多层CT由于快速、亚毫米薄层扫描和精细的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评估肠壁及肠系膜形态和血流灌注异常,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肠梗死及其病因,而成为临床怀疑肠缺血最有价值的一线检查方法.急性肠缺血病因病理、缺血程度和发病部位不同,以及有无肠壁出血或感染,其CT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就各种原因的急性肠缺血不同阶段的多层CT表现和诊断价值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肠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指部分或整个胃肠进出现急性或慢性供血不足所致的肠损伤,其中2/3为肠系膜动脉闭塞所致,1/3为肠系膜静脉闭塞所致。可表现为可复性的功能变化到完全出血性肠坏死。消化道出血是本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本病的病因:(1)肠系膜动脉硬化,因肠系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血管病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血管病发生率较低,早期诊断困难,现将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消化科2002-01~2004-03收治的15例肠系膜血管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5~77岁,平均57.6岁。病程10h至16个月。其中既往患高血压14例(93.3%),冠心病10例(66.7%),房颤1例(7.7%),糖尿病4例(26.7%),脑血栓2例(13.3%),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例(7.7%)。其中急性肠缺血(病程小于2周)13例(86.7%),慢性肠缺血(病程大于2个月)2例(13.3%)。急性肠缺血中急性小肠缺血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缺血性结肠炎10例。急性小肠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