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附子为附于乌头(母根)而生的子根,故名附子。因此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天雄为乌头无附子的独根。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编者按:仅在上海及个别地区如此。),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相似文献   

2.
附子的安全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为临床回阳救逆之要药 ,其主要成份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其中 ,以乌头碱 (口服 0 2mg可中毒 ,3~4mg致死 )毒性最大 ,但经炮制和合理配伍后 ,毒性减弱。附子传统的炮制品有白附片、熟附片、黑顺片、黄附片、盐附子和胆附子等。各类炮制方法是用较长的时间浸泡或煮制 ,使乌头碱结构中的两个酯键水解 ,首先失去乙酰基 ,生成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 ,再继续水解 ,失去苯甲酰基 ,生成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几乎丧失了麻辣的味感 ,而带有苦味。苯甲酰乌头原碱的毒性约为乌头碱的 1/2 0 0 ,而乌头原碱的毒性仅为乌头碱的 1/…  相似文献   

3.
<正>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主根为乌头,乌头之独生者(乌头不生出附子的块根)称为天雄。附子、乌头和天雄同出一本。但因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亦有差异,天雄性味功用与乌、附基本相同,但比附子作用和毒性都大。此类植物多有支根,故天雄稀少。乌头镇痛首屈一指,而强心和驱寒作用不及附子,且乌头碱含量高、毒性大,临床投用需慎重。附子虽镇痛效力不及乌头,但回阳、驱寒作用显著,且其毒性低于乌头,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4.
附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味辛,大热、有毒。其主要成份含毒性很强的乌头碱。常用量3~15克。据药理研究、乌头碱具有强心作用,故临床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由于本品辛热,入心肾经,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而益火。附子有生附子和熟附子之分,生附子毒性大,生用或过量时容易中毒。中毒时出现心律不齐,最后可  相似文献   

5.
白芨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反的内容之一,许多医药书籍都有记载,如《蜀本草》及《本草纲目》均有白芨反乌头的记载。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及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芨同用”。而《中药学》则言相反是“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付作用”。为探讨其实质,我们做了白芨与黑附片,炙川乌、炙草乌配伍后的急性毒性实验,镇痛实验,离体蛙心实验,心  相似文献   

6.
治疗小儿肺痨常常只看到肺之一脏,然而肺仅为标,追其根则在脾。由于小儿自身的特殊体质,加之正气不足,肺脏虚损,病邪易于传变,治疗应从脾入手,益气补脾,用甘温性味之药来缓和组方当中的寒性以及苦味药,也解决了口感之难题。从脾论治小儿肺痨,体现辨人论治、证症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对小儿肺痨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鸟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善通十二经。《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功效众多,《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20方,涉及条文37条,其中8个方是四逆汤类皆为生用,剩下12方皆为炮制用。本文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8.
附子应用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en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附子传统的炮制品主要有白附片、熟附片、黑顺片、黄附片、盐附子和胆附子。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要药,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但附子又是大辛、大热、大毒之品,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故此,它也被人视为毒蝎而畏用。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附子、附姜、四逆汤水提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研究配伍前后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以验证中药配伍理论。[方法]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60∶40);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结果]附子配伍后次乌头碱增加显著,推测可能为水解产物的X峰明显增大。其中附姜配伍3种生物碱均增加;而四逆汤中新乌头碱略有增加,乌头碱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说明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 乌头属毛莨科植物,主根称乌头,旁根称附子,附子变形而为稚根者称为天雄,附子加工成片为附片。乌头为治疗风寒湿痹的要药,用之不当常致中毒。乌头中毒古今中外均有文献报导。古人取其汁以煎箭镞,用以猎射或战斗射人,中者即死,故乌头汁又称射罔。左传有“骊姬置毒董事”,李时珍谓“吾蕲郝知府自负知医,因病风癣服草乌木鳖子药过多,甫  相似文献   

11.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水浴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水解规律,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别以水煎煮和微波加热的方法提取附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其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减少程度的差异。结果:附子水煎煮30 min后,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分别变为峰值的10.5%和41.9%,乌头碱完全检测不到;附子微波加热150 s后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峰值的59.2%、41.4%和86.6%。与生附子单煎煮比较,生附子与大黄、干姜或甘草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总含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至附子单煎煮时的52.8%、66.2%和53.4%;与人参或白芍共煎煮后略有下降,分别为附子单煎煮时的79.5%和83.7%。结论: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水煎煮和微波加热过程中有不同的水解规律;生附子与大黄、干姜、甘草、人参或白芍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中毒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附子为子根,乌头为母根,皆为草本植物乌头的根。本草纲目载有附子主治:“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为百药长。”“乌头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附子性热质燥有毒,走而不守,功能回阳温里,逐寒止痛。外能达皮毛而散表寒,内则温中暖下元,彻内达外,为回阳止痛之要药。附子与乌头基源相同,性效相似,但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两种均为常用药,因含多种  相似文献   

13.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性热,味辛,有毒.具有回阳救逆,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证明生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附子经过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草乌炮制后即为附子、附片,主要成分为乌头硷,乌头硷中毒主要危险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报道47例乌头硷中毒患者QTd、校正QTd(QTcd)改变,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乌头及附子为常用中药,有止痛、强心、利尿、促进代谢等作用。药用乌头有草乌和川乌两种,草乌为毛莫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川乌为植物乌头的干燥块根。附子为植物乌头的干燥侧根。乌头及附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其中的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马头碱为剧毒性双酯类生物碱。故临床上一般不用生乌头及附子,而是经过加工炮制使生药减毒后提供药用,但不同的植物品种,不同产地或是不同方法加工的炮制品中乌头生物碱的含量及组成变化很大,故药材炮制后,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定量测定其中的总生物碱和双酯型毒性生物碱,以便控制药物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金匮要略》全书共20首含乌头与附子的有关方剂组成的分析,探讨了仲景应用药物配伍监制乌、附毒性的规律。认为:根据不同病情在含乌、附方中,配以一定比例的较大剂量的生姜、干姜、甘草、白蜜或乌梅等药,其立意主要不在于用其治疗主症或兼症,而在于监制乌、附之毒。这就是仲景应用乌、附的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刘完素应用附子、乌头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方法] 通过外用和内服两个角度对刘完素的著作进行分析,梳理其应用附子、乌头的特点。 [结果] 刘完素用药善寒凉,但不废温补,在附子、乌头等温热药的使用上有独到之处,在外治法中使用深敷法治疔疮,擦牙法治牙痛,塞耳法治耳鸣,装袜法治小儿脚冻疮,油膏法治丹毒,作粉扑治湿癣;内服法中配伍补肾药以引火归元治疗喑痱,配伍麻桂以温通玄府治疗中风,配伍半夏相反相激治疗暴泻。 [结论] 刘完素突破了附子、乌头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传统用法,丰富了其在外治法中的应用,为现代临床附子、乌头的制剂与用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以黑顺片为优。  相似文献   

20.
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附子(Radix Aconiti Carmichaeli praeparata),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主产于我国四川、陕西,云南等地。乌头的品种很多,各地所产亦有不同,据文献所载,目前世界上发现大约250种,我国约70余种,云南约有40余种。中药所用附子主要采用四川乌头(Aconitnm Carmichaeli Debeaux),取其肥大侧根,经加工炮制切片入药,通称为附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