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理渝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得,法耳!医理  相似文献   

2.
中医外治法在外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除具备丰富的内治经验外,古今医家还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外治疗法."治虽在外,无殊治内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中医的外治与内治法一样,均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于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药物外治法是将中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用于体表的某一部位,使药物通过肌肤、经络的传导,达到病所,起到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药物外治法非常重视,不仅为后世创立了外治的理论依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说:“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达脏腑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说明外治与内治机理一致,殊途同归。在对患儿的治疗中,因服药困难,采用外治方法,更为便当。笔者近年来,对小儿几种常见病,采用吸、吹、敷、洗等法,疗效较为满意,现录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熏蒸疗法是中医治疗眼病的外治特色之一,其原理在于眼部黏膜中具有丰富的血管,能够充分吸收中药煎剂在雾化状态下转化的药气离子,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追溯至《黄帝内经》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有研究表明治疗眼部疾病运用熏蒸疗法,局部组织内所吸收的药物浓度要高于内服吸收的药物浓度,药物直达病所,效专力宏,效如桴鼓。用中药熏蒸眼部可以疏通经络,退红消肿,收泪止  相似文献   

5.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  荣辉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20-1322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疗痛性疼痛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理论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尤二,而法则神奇变化."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皮炎、湿疹类疾病病因多以湿、热、风、虫为主。如《理瀹骈文》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外用药亦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杀虫之品。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大黄加减药物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依此理,对一些疾病,使用外治法,均获良效。如用苍术、麻黄煎蛋以治小儿喘咳数百例,屡见奇功。现将药物配制及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药物配制:苍术、麻黄各50克(一帖量),鸡蛋一个,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约30分钟(务  相似文献   

8.
下肢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因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郁阻肌肤而成,大多兼挟湿热,常伴有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原则,中医外治法在丹毒的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归纳近几年的外治疗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中医药外治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下称膝痹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以痛为腧"进行痛点外敷,并未建立系统的膝骨关节炎外治辨证体系。这不利于提高中医药外治的疗效。膝痹病内治法的辨证(即内治之理)是以气血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整体辨证为主。然而膝痹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或仅表现为局部病变。故我们认为在指导外治上,应正确理解"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重视发挥局部辨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脐疗是中医外治法的一大分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选取适合的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于脐上,以药物的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脐疗历史悠久,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指导,通过药物的刺激达到温经止痛、和胃健脾、平衡阴阳、防病保健的目的。《医学源流论》曰:"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到了近现代,脐疗因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等特点,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牛淑平  朱长刚 《中医杂志》1998,39(12):759-759
1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吴师机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又说“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强调辨证也是外治疗法的前提和依据,只有明确病变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属性,抓住疾病的本质,把握病证的标本、轻重、缓急,才能正确施治,达到预期效果。如桂枝汤用于治疗伤寒中风;柴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很早就有中药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礼记》中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头和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沐浴即外治法来治疗,外治法和内治法治疗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所发现的92枚武威汉代医简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健康新概念的传播,中药熏蒸以其特有的方式确有的保健与治疗效果及无损伤的特点正日益成为自然疗法的宠儿。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14.
"穴位贴敷"一词,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属中医外治之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正如清代集外治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外治之宗"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遵此提出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为"内外同治之理"。该理论指出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并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重要原则,根据脏腑-经络系统,选取一定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贴敷治疗,是针灸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本研究基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内外同治之理"依次从穴位贴敷疗法的古文献记载、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同治之理"的具体内容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力证据,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膏药外贴内病外治探讨李煜中邯郸市丛台区刘二庄光华堂膏药门诊(056004)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的。正如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尚无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相似文献   

16.
齐潇丽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17,36(1):69-70,73
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被尊为"外治之宗",重视外治之法,开后人无限法门,主张"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认为外治法和内治法均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不同的仅是治疗手段。外治法亦需重视辨证论治,即辨明病性的阴阳,病位的表里,病势的虚实,病情的寒热及何脏何腑受病。提出"三焦分治"思想,但临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变通,上焦之证可以下治,下焦之证亦可以上治,中焦之证可以上下分治,或者治中焦而上下相应,更可以上中下三焦并治。推崇针药结合,擅用膏贴与针灸理论相结合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并独创了许多膏方。  相似文献   

17.
脐疗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冰  陈以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766-768
脐疗是指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剂型填敷脐部 ,利用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特点和经穴刺激作用 ,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法。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 ,利用药物对脐的刺激 ,达到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功能 ,治疗疾病的目的。脐疗以其简便易操作和疗效显著的特点近些年来在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广泛应用。1 儿 科脐疗法在儿科中因能最好地发挥其特色得到广泛的应用。程玉芳[1] 根据“外治之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这一理论 ,应用中药敷贴脐部治疗儿科部分疾病 ,每获良效。药用 :公丁香、桃…  相似文献   

18.
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对一些小儿常见病,采用外治法获效。一、中寒腹泻:张×,女,6个月。1984年7月就诊。腹痛腹泻三日,服用婴儿素、小儿胺、痢特灵等无效。改用白胡椒7粒,  相似文献   

19.
前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也就是说中医药之外治疗法是有特殊价值的一种独特疗法,且有治法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倘适时用之,则疗效立竿见影。现介绍敷脐与敷涌泉穴疗法。  相似文献   

20.
肛肠病术后切口换药对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遵循祖国医学理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结合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现将肛肠病术后的辨证换药体会介绍如下。1突出中医辨证,强调中西结合1.1创面辨证根据创面判断其阴阳虚实等情况,对明确预后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