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溶栓再灌注的关系。方法68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以免疫抑制酶动力法测定肌酸激酶MB(CKMB)。其中42例溶栓后再通,26例溶栓后未通,观察二组cTnI的释放动力学,并对溶栓再通组的cTnI的升高时间和峰值时间与CKMB的变化相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组患者cTnI出现的峰值较溶栓未通组早,溶栓再通组患者cTnI出现的峰值和峰值时间与CKMB相当。结论血清cTnI是诊断AMI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其峰值时间的改变可作为AMI溶栓再灌注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178例AMI患者分为未溶栓组、溶栓未通组、溶栓再通组及成功急诊PTCA(大部分同时置入冠脉内支架)组,分别测量入院时及溶栓或PTCA后2小时、24小时、1周的QTd,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再通或成功PTCA后QTd明显缩小,未溶栓和溶栓未通组QTd缩小不明显;且成功的FFCA后QTd的缩小比静脉溶栓更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90例AMI患者的cTnI含量,AMI患者中有32例行溶栓治疗。结果:cTnI上升时间在溶栓组与CK-MB平行,在未溶栓组则迟于CK-MB出现(P<0.01);溶栓再通组(22例)的cTnI与CK-MB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溶栓未通组(10例)和未溶栓组(58例)(P<0.01);cTnI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MB(P<0.01);AMI发生12 h内cTnI敏感性低于CK-MB,12~24 h内两者相当,24 h后cTnI敏感性明显高于CK-MB。结论:血清cTnI对诊断AMI、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267例,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同时测定梗死相关血管(IRA)、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狭窄程度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按溶栓结局分为溶栓再通组(180例)及未通组(87例),前者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未通组,而TIMI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后者(P均〈O.05)。结论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常常存在较严重的冠脉病变,溶栓未通患者病变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再通患者与未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5例,溶栓治疗再通组65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组30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及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d、第28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溶栓再通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后24h、48h、7d溶栓再通组cTnI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第3~4d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d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溶栓治疗再通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血浆BNP、cTnI浓度可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体会。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较之非溶栓组,行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明显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溶栓治疗后,再通组(52例)和未通组(28例)的溶栓开始时间分别为(4.2±0.9)h和(7.5±0.6)h,随着溶栓开始时间延长,再通率逐渐下降,病死率逐渐上升;较之未通组。溶栓再通组心率失常发生率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应早期开展(溶栓开始时间〈6h),可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 3h 2h的浓度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了 5 7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和 31例正常健康对照血清cTnT ,CK MB及CK水平 ,并计算溶栓后 3h与 2h血清cTnT浓度比值。结果 ①cTnT释放呈现两种特征 ,再通组呈双峰型 ,未通组呈单峰型 ,且再通组后期峰值较未通组峰值低 (P <0 .0 1)。②cTnT浓度 3h 2h比值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 (P <0 .0 1) ,以该比值 >1.4 8作为判定再通的标准 ,其对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分别为 83.3% ,90 .5 % ,93.8%。与峰值时间判定冠脉再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TnT的动态检测可有效地判定对AMI溶栓后再通与否 ,特别是溶栓后 3h 2h浓度比值 >1.4 8可作为早期判定冠脉再通的标准 ,且具有迅速、省时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蓝璧高  林宇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71-17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前后P波终末电势(Ptfv1)的变化。方法:选择86例静脉溶栓的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分为:再通组62例,未通组24例。测量所有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天和1周的体表12导心电图的Ptfv1。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的Pffv1分别为-0.034±0.015mmos和-0.033±0.016mino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溶栓后1日和1周Ptfv1为-0.029±O.014minos和-0.028±0.014mmos,与溶栓前的Ptfv1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01)。未通组的Ptfv1在溶栓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AMI溶栓后冠脉动再通能减少Ptfv1负值。  相似文献   

9.
闫忠政  吴天兵  全劲松  苑丽丽  吴波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775-2776,282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冠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病例182例,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前测定IRA、non—IRA病变程度及TIMI血流分级,术后及随访期间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随访期LVEF和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溶栓结局分为溶栓再通组(123例,A组)及未通组(59例,B组)。A组的IRA残留严重病变例数和残留严重病变平均狭窄程度均明显少于B组,而TIMI3级血流例数均明显多于B组(P均〈0.05~0.01)。随访期间A组的MACE发生率少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后者(P均〈0.05~0.01)。结论:AMI静脉溶栓后再发心肌缺血患者常常伴有较严重的冠脉病变,特别是溶栓未通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尿激酶溶栓后对临床预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溶栓后观察冠脉再通组与冠脉未通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冠脉再通组(4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15.5%(7例),冠脉未通组(31例),心律失常发生率51.6%(16例),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尿激酶(UK)冠脉溶诠再通后,可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28例接受激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再通组29例,未通组9例)和26例未溶栓的AMI患者(未溶栓组),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期测量并计算左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EF)、室壁瘤的出现率。结果:以上各项指标在急性期时比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在随访期再通组EF值明显高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再通组与未通组、未溶栓组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室壁瘤的出现也明显减少。结论:尿激酶溶栓能明显减轻AMI患者的左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杜刚 《中国医疗前沿》2013,(15):81-81,83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近期的左心室功能变化。方法60例AMI患者均于静脉溶栓治疗前、治疗后10d及30d三个时点采用3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峰值应变(LVEDV)、左心室整体径向峰值应变(LVEDV)等数据;于治疗后30d在资料分析时再将60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n=32)和冠脉未通组(n=28),分析其近期左心室功能变化,并作组间比较。结果冠脉再通组在溶栓治疗后10d及30d两个时点的平均LVEDV、LVESV、LVEF、LVGLS、LVEDV、LVEDV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脉未通组各项指标于治疗后均无改善甚至呈恶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同一时点冠脉再通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冠脉未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与否可决定其近期的左心室功能变化趋势,3D-STI技术能够敏感并及时、准确地评估AMI溶栓治疗后近期的左心室功能变化、溶栓效果,为其疗效观察、预后估计等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QTc间期的变化与溶栓效果的关系。方法 56例AMI患者溶栓后分再通组33例,无再通组23例。测量2组溶栓前及溶栓后第1,2,4,6,8天QTc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前2组的QTc间期均延长,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2组间第1,2,4天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而第6.8天2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再通组QTc间期的最大峰值较无再通组提前2天出现。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无再通组要快。结论 溶栓再通可使AMI患者QTc间期的最大峰值提前出现且迅速缩短,而这些变化对判断溶栓疗效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检测生化标志物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冠脉再通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MYO、cTnI、CK-MB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CRP使用激光散射比浊法测定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MYO、cTnI、CK-MB和CRP浓度和时间的变化,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组(83例)和溶栓未通组(44例)上述指标的连续、动态演变。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MYO、cTnI、CK-MB和CRP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较未通组明显提前(P<0.01),其中MYO较cTnI、CK-MB和CRP峰值时间出现更早,分别为(6.1±2.4)h、(13.8±3.5)h、(14.4±3.8)h和(25.2±5.7)h(P<0.01);再通组MYO和CRP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MYO、cTnI、CK-MB和CRP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YO、cTnI、CK-MB和CRP可以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其中MYO较cTnI、CK-MB和CRP能更早期判断冠状动脉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首发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情况。方法:对40例首发AMI给予尿激酶溶更梗塞上关血管(IRA)再通过组与未通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未通组病死率显著高于再通组(P<0.05)。未通组各种并发症显著高于再通组,再通组左室射血分数(LVE)显著高于未通组。结论:静脉溶栓梗塞相关冠脉再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降低死亡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高新春  周长高  吴开霞  周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2-132,15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人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O.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心肌肌钙蛋白T动态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和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了57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血清cTnT水平,并计算溶栓后3h与2h血清cTnT浓度比值。结果 ①cTnT释放呈现两种特征,再通组呈双峰型,未通组呈单峰型,且再通组后期峰值较未通组峰值低(P<0.01)。②cTnT的检测对发病<3h的AMI患者敏感性为43.4%,明显高于CK,CK-MB。③cTnT浓度3h/2h比值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以该比值>1.48作为判定再通的标准,其对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0.5%,93.8%,与峰值时间判定冠脉再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TnT的检测对AMI诊断具有早期和灵敏的特点,3h/2h浓度比值>1.48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的标准且具有迅速、省时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对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按临床再通标准判定,其中再通37例(再通组),未通19例(未通组)。分别于4-6周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左室内径及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结果: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性。结论:静脉溶栓开放梗死相关血管,可抑制AMI后的左室重构,并能改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不同时间溶栓冠脉再通率、4周病死率、再通与未通组心功能情况。方法:36例溶栓时间分为AMI后≤2h,-4h,-6h组,均于30min内静滴UK150u。结果:①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68%和22%;②4周病死率:再通组为0,未通组为21%;③心功能Ⅲ级以上,再通组为5%,未通组为36%。结论:①UK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②AMI后4h内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③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T(TnT)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性及其对心肌再灌注的判断价值。方法:对87例发病6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的心肌酶CK,CK-MB及心肌TnT进行监测,其中TnT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结果:1.CK,CK-MB及TnT开始升高的时间无显差异(P>0.05),2.初始升高的相对浓度TnT明显高于CK(P<0.01)及CK-MB(P<0.001);、3.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再通组明显大于未通组(前P<0.001,后P<0.01),且TnT与CK-MB上升速度有显差异(再通组P<0.001,未通组P<0.05),结论:TnT为反映心肌损伤的高敏感血清标志物,溶栓4h内TnT及CK-MB上升速度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参考指标,且TnT优于CK-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