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PEA)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镜下显示瘤组织大部分以梭形细胞为主,弥漫片状分布,形似纤维肉瘤,可见瘤细胞形成的空泡状单细胞性血管腔,部分呈上皮细胞巢状结构的区域见瘤组织呈条索状分布,背景广泛黏液样变,坏死及核分裂易见,并伴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和CD31(+),EMA少量灶性(+);Ki-67增殖指数不均一,梭形细胞区20%~70%。结论肺上皮样血管肉瘤罕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高度恶性,预后不良。需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纤维肉瘤、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分化腺癌、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椎体上皮样血管肉瘤的冷冻切片及石蜡切片的认识,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报告1例椎体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病理所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并做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原发于腰3椎体,以骨质吸收及硬化为主。肿瘤细胞呈血管腔隙样排列,有异型性,肿瘤间质中有大量炎性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1(+)、CD34(+)、FⅧ(+)、CD68(+)。结论该病很少见,除与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鉴别外,还需与转移癌及骨髓炎鉴别。若不认真区分,很容易引起误诊。该病若早期发现,经正规手术后辅以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和分析2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骨疼痛;X线呈溶骨性骨破坏;肿瘤多呈分叶状,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或散在分布于透明变性的黏液基质中;CD34、CD31、CK和vimentin( ),EMA部分( )。结论 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骨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 HEHE)是一种罕见的以上皮样细胞为特征的血管内皮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血管瘤与血管肉瘤之间,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作者报道1例HEHE,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骨原发性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骨原发性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好发于青少年,有分布于同侧肢体多处骨的趋势,多见于下肢,镜下包含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EA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上皮样血管肉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镜下肿瘤由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具有上皮样特征的瘤细胞构成。瘤细胞呈弥漫片状、腺管状、单排条索状排列。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和FⅧAg(+),AE1/AE3和EMA部分(+)。结论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为36岁和37岁,平均年龄36.5岁;临床以腹胀、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镜下肿瘤组织由上皮样及梭形细胞组成,轻到中度核异型性,瘤细胞呈实片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部分小腔隙中含有红细胞。免疫组化:CD31、CD34和vimentin呈广泛强(+),上皮标记物CK(AE1/AE3)为(-)。结论卵巢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预后差,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上皮样血管肉瘤(SEA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脾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正常的脾组织被增生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所代替,并且向周围脾组织浸润生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大核仁,核分裂易见(20个/50HPF)。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片状,局灶可呈乳头状或不规则裂隙状排列,裂隙内见红细胞,提示血管来源。肿瘤细胞CD31、CK、vimentin、ERG(+),CgA及Syn散在(+),Ki-67阳性指数30%;CD34、S-100、EMA、FⅧ、CK7、CK20、CD30、CD68、Lys、ALK、FIL-1、D2-40和p63均为(-)。患者于脾切除术后1个月死亡。结论原发于脾的上皮样血管肉瘤是起源于血管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腹症,预后较差;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9.
肾透明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2例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温和的卵圆形上皮样或梭形透明细胞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可见多量纤维间质分隔,并伴有特征性的"鸡爪样"小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bcl-2、EGFR、CD117、CD99和CD10(+),S-100、CK、EMA、desmin、SMA、CD34和P504S(-)。结论肾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尤其应注意与肾母细胞瘤和中胚层肾瘤鉴别。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其他肾脏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肉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以颈部包块伴声音嘶哑就诊。CT显示颈部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气管受压。组织学显示,瘤组织大部分排列成实性片状,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的核仁,部分瘤细胞胞质空泡化,内含红细胞。除实性区域外,还可见内衬不典型内皮细胞的不规则互相吻合的血管腔。周围淋巴结内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瘤细胞Ckpan(AE1/AE3)、CK19、CD31、CD34和FⅧRAg(+),TG、TTF-1、calcitonin、S-100、EMA和HMB45(-)。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临床主要应与甲状腺未分化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和2例上皮样血管肉瘤(EA)进行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4例EHE中3例行刮除术,1例行化学治疗,均存活。2例EA分别行单纯化疗和手术治疗,1例失访,1例2个月后死亡。镜检:EHE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条索状排列,间质常黏液样变性或透明变性,瘤细胞轻度异型,常见胞质内空泡。EA主要由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呈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31和vimentin(+)。结论 EHE低度恶性,EA高度恶性,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均差异较大,准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骨EHE好发于年轻男性,男女之比为2∶1。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其临床病程长短不一,可复发转移。病变以多中心性居多,X线下为无特征性的溶骨性病变。镜下上皮样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于黏液样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管,可见单细胞血管腔。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31、F8因子、vimentin和广谱CK(+)。结论骨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有困难,病理学检查是最佳诊断手段,应注意与感染、转移癌及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上皮样,瘤细胞增生呈乳头状凸向腔内,胞质嗜伊红染,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1(+),CD34和FⅧRAg(-)。结论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可出现多种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特征性,应与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原发于淋巴结的其他血管源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恶性肿瘤伴发皮肌炎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皮肌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肌炎可发生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任何时期,起病可为多种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但以中线肌肉受累明显。病理改变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结论:皮肌炎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消化道肿瘤伴发皮肌炎并非少见,皮肌炎确诊时间<1年及>50岁的中老年人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 yolipoma,EAML)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探讨其组织起源。方法对1例肝脏、2例肾脏EAM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由成熟脂肪细胞、上皮样细胞组成,并见薄壁血管及泡沫细胞;上皮样细胞呈散在或片状分布在脂肪组织间,细胞体积大,胞制质透亮,核大居中,呈圆形或卵圆形,无异型及核分裂象,间质内见少量淋巴细胞;免疫组化:上皮样细胞vimentin、S-100、HMB-45阳性,Desmin、SMA灶性阳性,EMA阴性,Ki-67阴性。结论 EAML是一种十分少见且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例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标记和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回肠末端。组织学上,病变位于黏膜下,周界不清,明显浸润性生长,见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主要呈弥漫片状、巢状排列,其间散在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分布疏密不均。肿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呈短梭形、卵圆形,胞质丰富,透亮或略嗜酸。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S-100,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i-67增殖指数约20%。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内未见典型黑色素小体和神经内分泌颗粒,破骨样巨细胞则具有组织细胞分化。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于术后21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对该肿瘤确诊依赖于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如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伴破骨样巨细胞的平滑肌肉瘤及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普查、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12蛋白芯片技术检测96例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组,87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组,120例健康查体者组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及5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2项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肿瘤标志物C-12检测结果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查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项联合检测阳性率(61.1%-82.3%)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27.72%-70.5%);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及部分患者术后C-12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12中CA199、CEA、CA242、FER、AFP、CA125、CA153等7项在恶性消化道肿瘤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几项肿瘤标志物(P〈0.05)。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用于恶性消化道肿瘤的普查、早期诊断及术后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洵  李凌  宋艳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397-399,I104
目的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乳腺血管肉瘤几乎均发生于女性,主要为绝经期前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变化大,肿瘤通常CD31、CD34、UEA-1和F8( ),B72.3对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特异性。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一般不主张腋窝清扫,术后放、化疗效果不肯定。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