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2年 8月~ 2 0 0 2年 10月 ,笔者利用足背游离皮瓣、腹壁下动脉轴型皮瓣、髂腹部带蒂皮瓣、尺侧腕上支皮瓣Ⅱ期修复严重手外伤 16例 ,取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2 3~ 4 2岁。受伤原因 :机器绞伤 8例 ,重物压伤 3例 ,电锯伤 2例 ,车祸伤 3例。 12例为外院转入 ,4例Ⅰ期在本院处理。右手 10例 ,左手 6例。病程 :18~ 6 6d。伤情 :手掌、背皮肤软组织缺损达 1/3合并 4个指缺损、近节指骨外露 1例 ;手掌、背缺损面积达2 / 3,并示、中、环三指近节指背皮肤软组织肌腱缺损、骨外露、关节腔…  相似文献   

2.
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报道应用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共治疗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64例,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情况,分别采用了腹部带蒂皮瓣(18例)、锁骨下带蒂皮瓣(12例)、中指尺侧及环指桡侧岛状皮瓣(8例)、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6例)、手指掌侧推进皮瓣(6例)、V-Y皮瓣(5例)、双三角皮瓣(3例)、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4例)、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Ⅰ例)和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例)进行修复治疗。结果64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最少2个月,最长1年以上,其中46例外形和功能恢复较满意,16例皮瓣轻度臃肿。结论根据软组织的不同缺损情况选用恰当的皮瓣修复手部外伤后软组织缺损,具有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和手部外形恢复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淮南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骨科共收治58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均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结果 1皮瓣组织来源:腹部带蒂皮瓣16例,占27.6%、中指尺侧及环指桡侧岛状皮瓣12例,占20.7%、锁骨下带蒂皮瓣9例,占15.5%、V-Y皮瓣7例,占12.1%、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6例,占10.3%、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5例,占8.6%、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3例,占5.2%;2修复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58例手外伤组织缺损患者中57例皮瓣全部成活,均属于创面Ⅰ期愈合,1例出现皮瓣小面积坏死,行换药处理后愈合;3术后随访(7.45±1.13)个月,行手部皮瓣后期功能评估,优49例(84.5%),良7例(12.1%),差2例(3.4%)。结论皮瓣移植修复治疗手外伤组织缺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掌部毁损伤急诊手再造方法的选择与临床效果.方法 46例手掌部毁损患者按手掌和手指的毁损程度分组后选择以下两种方法修复:对手掌部毁损的病例用异位再植法急诊手再造:将2~5个离断手指连同部分手掌异位再植于腕部或前臂前端,结合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重建部分手功能;对手掌、手指全部或部分毁损的病例用组织移植重建法急诊手再造:根据手功能恢复的要求,从足部切取相应的组织如足趾、第一趾蹼、趾骨、足背皮瓣等移植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4~12个月,除3例手指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手的功能和外形均得到较好改善与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手手指功能优良率为84.7%.结论 异位再植和组织移植重建,能够使手的功能和外形得到较好改善与恢复,是手掌部毁损急诊手再造的两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毁损性手外伤急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修复与重建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对15例手指和(或)手掌毁损伤分别采用手指移位再植、游离皮瓣移植桥接再植以及组合组织瓣移植、足趾移植的方法,急诊行手再造. 结果 本组15例,移位再植手指及游离足趾移植共21指,17指成活,4指坏死,成活率为81%,术后随访6个月至2.5年,再造手外形尚可,感觉部分恢复,再造手恢复一定的抓、捏、握的功能,虎口对掌分离角20°~55°,闭合角16°~ 45°,指端对合最小距离0~19 mm.根据国际手外科联合会Nakomura Tamal手功能评价方案,优5例,良6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73.3%. 结论 利用毁损手残余手指结合组织瓣移植和足趾移植急诊手再造,可获得患手功能的部分恢复和重建,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5例手部皮肤缺损面积大小约2.5 cm×3.2 cm~3.8 cm×5.0 cm的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穿支动脉与手部动脉、伴行静脉或皮下静脉与手背静脉吻合,小腿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15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行手术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存活,4例皮瓣术后3个月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2年,平均11个月,手部皮瓣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小腿供区隐蔽,创面仅留线状瘢痕.结论 小腿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足部一蒂多瓣同时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19处手部创面采用一蒂多瓣的方法进行修复,其中以第一跖底动脉为蒂的第一、二趾侧方皮瓣修复5例12处;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皮瓣及第一、二趾侧方皮瓣修复1例3处;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及(足母)趾趾腹皮瓣修复2例4处.结果 术后8例19块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3~ 36个月,皮瓣外形逼真,两点分辨觉为5~11 mm,有排汗功能,术后供区植皮创面Ⅰ期愈合.结论 足部一蒂多瓣是同时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的理想方法,它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但应根据损伤类型、面积选择最合适的皮瓣.  相似文献   

8.
显微外科修复手及前臂软组织损伤25例陶占怀,张功林,高建军,伍红桦自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及前臂皮肤损伤2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22.5岁。损伤原因:机器绞扎伤...  相似文献   

9.
足背复合串联皮瓣修复手掌贯通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介绍应用足背复合串联皮瓣修复合并组织缺损手掌贯通伤的方法。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9月 ,对 7例严重手掌贯通伤 ,应用足背串联双叶皮瓣携带趾伸肌腱、跖背皮神经和自体髂骨植骨进行移植修复。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经 6个月~ 3年随访 ,手部外形满意 ,皮瓣质地柔软 ,两点分辨觉达 6~ 8mm ,植骨完全愈合 ,手指运动TAM达健侧 75 %。结论 应用足背复合串联皮瓣加植骨 ,可同时修复手掌、背侧皮肤软组织、骨、肌腱和神经的缺损 ,为治疗严重手外伤提供了一种有效 ,简单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血管蒂,通过游离穿支血管链串联皮瓣修复手腕部两处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以游离腓动脉穿支串联皮瓣修复手腕掌背部两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单纯皮肤缺损4例,合并骨关节、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3例;腕掌侧皮肤缺损面积5.8 cm×4.5 cm~8.2 cm×7.0 cm,腕背皮肤缺损面积4.6 cm× 3.2 cm~ 7.5 cm×6.8 cm;均为亚急诊修复.两皮瓣由腓动脉皮支血管链相连,小腿供区创面宽度小于4.0 cm直接拉拢缝合,较大创面取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术后7例14块皮瓣全部存活,2例远端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减张后结痂愈合.术后7例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皮瓣供区植皮区愈合良好,无水泡及破溃.结论 应用腓动脉穿支为血管蒂,通过游离腓动脉穿支皮动脉血管链串联皮瓣移植修复腕、掌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可行、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游离肩胛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游离肩胛皮瓣在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7年1月至2002年6月,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25例,其中单纯手背侧缺损14例,手背、腕背均缺损9例,手掌侧缺损2例。按常规切取游离肩胛皮瓣,面积最大23cm×12cm,最小8cm×6cm;以旋肩胛动脉为血管蒂,蒂长4~6cm,平均5.1cm。结果 25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手术探查证实为吻合口栓塞,取桂后重新吻合血管,皮瓣存活。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厚度适宜。结论 肩胛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是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可作为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的首选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严重前臂及手部外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 对26例严重前臂及手部外伤,采用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与功能重建.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5 cm~ 20 cm×8 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肌腱、血管及神经的外露或缺损,其中患肢血液循环完全丧失15例,伴有大段血管缺损8例,伴有神经缺损5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平均20个月,26例肢体全部存活.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3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 严重前臂及手部外伤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损伤,正确评估损伤肢体的血液循环及软组织损伤程度和缺损的范围,确定缺损且要重建的结构,合理设计手术方案,采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先恢复患肢血液循环,同期或分期进行功能重建,以挽救一些符合截肢指征的肢体.  相似文献   

13.
手部套脱伤的分型与程序化治疗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手部皮肤套脱伤的分型与治疗方式.方法 依据不同的伤情与手术治疗方法,将手部套脱伤分为六种类型.针对不同分型,提出程序化治疗的概念,采取点对点的应对措施,并使用了阶梯式修复血管、交替式切口清创、局限性缝合固定、区域性加压包扎及散在性切口引流等技术.结果 本组共144例,获得10年以上随访49例,5年42例,3年24例,1年20例,5个月9例.15例全手套脱伤中仅1例手背部分皮肤作了游离植皮治疗,小指部分坏死作了截指;其他类型的皮肤撕脱和手指套脱伤经治疗全部存活.皮肤外形美观,耐磨擦能力强,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手功能.结论 手部套脱伤六型分类法切合临床实际,程序化治疗采用点对点的应对措施,便于临床迅速展开救治.其中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手部套脱伤手术中的技术难题,术中、术后相关辅助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手部皮肤套脱伤治疗的成活率.程序化治疗为临床手部套脱伤的救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的皮瓣选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应用骨间背侧动脉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23例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分析DASH(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分数、损伤的部位、触觉压觉(Senunes-Weinstein单丝法)、两点分辨觉(动、静态,m2PD、s2PD)、温度觉、臃肿程度和供区瘢痕挛缩程度.结果 三种皮瓣的DASH评分、瘢痕挛缩程度、皮瓣的臃肿程度、触觉压觉、两点分辨觉和温度觉的结果 ,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股前外侧皮瓣的臃肿程度高于其他两种皮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种皮瓣各有特点,临床选择应该根据各种客观要求,不要主观臆测.  相似文献   

15.
手部皮肤套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手部皮肤套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4月-2004年11月,治疗22例手部皮肤套脱伤患者,其中19例分别通过吻合血管、套脱皮肤修薄回植及多切口引流等方法进行修复。另有3例,因无法行套脱皮肤回植而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19例套脱皮肤原位回植患者中,13例皮肤完全成活,4例有部分皮缘坏死,经中药换药后愈合,2例行切痂植皮术后治愈。手功能按ATN功能评分评定:优9例,良7例,中3例,优良率为84%,患者对手外形及功能满意。3例腹部皮瓣修复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个月-1年,手外形及功能明显差于皮肤原位回植者。结论尽可能地回植手部套脱皮肤,对手功能及外形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颞浅筋膜瓣在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介绍应用颞浅筋膜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 12例 ,其中手背或手指软组织缺损 9例 ,手背或手指瘢痕挛缩形成爪形手畸形 3例 ,采用游离颞浅筋膜瓣加全厚层植皮进行移植修复。结果  12例筋膜瓣及皮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 6个月。手背及手指外形无臃肿 ,移植组织柔软具有滑动性。手功能评定 :良 11例 ,中 5例 ,差 3例。两点分辨觉达 5mm~ 7mm。颞部供区愈合好 ,无明显的秃发。结论 游离颞浅筋膜瓣加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手外伤或手部瘢痕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是一种供区隐蔽 ,简单有效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游离上臂外侧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处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15例同时患有手部2~3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的患者,择期采用游离上臂外侧分叶皮瓣同时修复.其中手掌部皮肤缺损伴手指皮肤缺损6例,手背伴手指皮肤缺损4例,手掌伴手背皮肤缺损3例,2指皮肤缺损2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15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利用桡侧副动脉皮穿支设计的上臂外侧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是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应用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示、中指近侧指间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以第一掌背动脉为皮瓣血管轴,部分桡动脉、腕背动脉弓及第二掌背动脉为血管蒂,第二掌背动脉远端为旋转点的手背U-Ⅰ型血管蒂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示、中指软组织缺损11例。结果 1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因伤口感染导致皮瓣坏死。结论 该皮瓣血管蒂长,转移范围大,是治疗示、中指近侧指间关节以远掌、背侧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