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记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确定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回声,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前循环脑梗死病例和对照病例比较,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斑块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是脑梗引起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且易出现于双侧颈动脉及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至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CT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病变组,3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CT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了解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脑血管病是一组症候群,是脑与血管2个不同组织共同的疾病。任何类型的非心源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患者都存在至少1种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可以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部分,例如冠心病、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可以是局部颅内血管病变。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最佳抉择,临床上开始重视治疗动脉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斑块形成及管腔局部狭窄。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出现动脉源性脑梗死。2005年Wegener等通过MRI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约70%~80%[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性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密切关系.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90%[1-2].粥样斑块的性质、状态和动脉内膜表面的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通常认为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块内血肿时,病灶易发生碎裂,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3].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除管腔狭窄外,还应关注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影像学,尤其是近年来CT和MRI技术的进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及健康者40例(对照组)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形态、回声特征,颅内外动脉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不均质、不规则斑块的检出率及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颅外动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和脑梗死患者80例,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结果 80例患者颈动脉双源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18例(22.5%)、轻度狭窄18例(22.5%)、中度狭窄24例(30.0%)、重度狭窄20例(25.0%),总狭窄率为77.5%;四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狭窄率最高(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患侧,梗死中心区患侧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区健侧(均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可以很好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 10 5 8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 ,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结果  10 5 8例患者中 198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脑梗死 ,同时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测到同侧CAS斑块 ;36例检测到CAS斑块 ,但未发现脑梗死灶 ;70例证实为脑梗死 ,但未检测到CAS斑块 ;790例梗死灶及粥样硬化斑块均未检测到。所有CAS患者 ,只累及 1段血管者 12 9例 ,累及多段血管者 10 5例 ,其中两侧颈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并动脉狭窄 16例。 198例脑梗死患者 ,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累及多段血管。 36例无脑梗死患者 ,斑块多表现为浅小斑块 ,主要位于颈总动脉主干。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伴有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脂,病损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的差异。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颈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收集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人院后的血压、血脂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均以颈动脉分又处最多,且均以不稳定斑块为主;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发生率高(X2=7.234,P=0.007);两组患者的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06;t=6.686,P=0.000;t=~2.441,P=0.016;T=4000.00,P=0.039)。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阳性率高,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多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且多合并血压及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05例(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患者8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数目和性质;将脑梗死组患者再分为斑块组163例和无斑块组42例2个亚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m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163例(79.5%)。对照组为56例(63.6%)。差异显著(P<0.05),其中脑梗死组患者软斑数为111个(42.1%)。斑块组男性、年龄、酗酒史和高血压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06,P=0.013)、年龄(OR=0.088,P=0.025)和高血压(OR=3.605,P=0.001)3项因素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男性、年龄和高血压可能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同时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最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及最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最大剪切率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颈内动脉最大剪切率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IMT、斑块的部位和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对照组为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僵硬系数,并与对照组(n=60)进行比较.结果:腩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埘照组(90%对28%,P<0.005);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IMT和β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IMT与β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 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84例患者于入院 3周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结果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 72 .5 % (87例 )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 (32 .9% )高于非梗死侧 (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