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英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39-2839
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所列蒲灰散中蒲灰究竟选用何药历代多有歧义,通过总结《金匮》注家观点并参证本草著作中相关药物的记载,得出以下结论:蒲灰即蒲黄之灰粉。蒲黄在临床上,有生用或炒用的不同。破血消肿者生用,补血止血者须炒用。从方中配伍滑石来看,应以生用为是。蒲黄凉血消淤,通利小便;滑石清利湿热。二药共奏凉血化淤、利窍泄热之功。  相似文献   

2.
对《金匮要略》中痰饮与水气病论述的梳理与总结,探究痰饮水气病的共同病因病机,阐述了"温药和之"为痰饮与水气病等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疾病的共同治则,且对其核心治疗法则进行了探析,并在经典理论指导下,从气血水同病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杨美娟 《河南中医》2012,32(10):1265-1265
《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病因有外感(风水、皮水、黄汗)和内伤(正水、石水)两类.从病机上讲,则有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和阳气不足,气不化水之别,而病变脏腑则以肺脾肾最为重要.对水气病的治疗有洁净腑以利小便,开鬼门以调营卫,祛菀陈以协津液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与皮水相关的条文为基础,结合阳气在机体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对皮水的发病机理、与风水关系、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皮水的形成及发展与机体阳气密切相关;皮水可由风水转变而来。根据皮水的临床特点,可将皮水按基本证、重证、兼证治之;发汗与利小便是皮水的基本治法,但应根据水邪的轻重及与机体阳气的关系,采取适宜的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5.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6.
7.
《金匮要略》之水气病即当今之水肿,仲景根据其病位、病情及病变脏腑的不同,从表里、脏腑、气血三个方面进行辨证,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提出了水气病身半以上发汗,身半以下利尿,通表里之阳及通经化瘀等治则,对现代临床治疗水胆病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风水病位当为"肺肾胃(脾)心"、越婢汤证"不渴"乃用方关键之所在、关于"皮水"和"裹水"等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中风水与皮水的意义,指出渴与不渴贯穿了风水和皮水的整个辨证过程,对于水肿疾病的治疗和用药具有指导意义,理清渴、风水与皮水之间的关系对于张仲景水气病篇的用药和治法规律的研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4,(12):1654-1657
水肿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与《金匮要略》之水气病有密切的联系,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语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原文云“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第二条)。对于原文中“必大汗出”一语,历代医家争执不休,众说不一。 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云:“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阳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高等中医院校教材认为,通过大汗出以衰减其偏盛之阳。本条从全文观之,乃为产后阴血不足、阳盛偏亢之证。阳之所以偏亢,是由于阴血之不足,故其阴血虚为病机的关键,治当补阴和阳,所谓“阳病治阴”  相似文献   

11.
杏子汤载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主治风水病。原文中杏子汤仅存方名,张仲景未明确方药组成。历代医家对杏子汤方药组成的观点不一,争议稍多,大致有5种观点,分别为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甘草之组成、辨证的看法、麻杏薏甘汤、大青龙汤。通过分析古今医家对杏子汤组方的观点、杏子汤证原文涵义及张仲景用药规律,认为杏子汤组方以麻黄杏仁甘草三药组成之说更为允当。  相似文献   

12.
<正>《金匮要略》的风邪致病就其数量而论虽不是最多的,但其"风"却渗透到方方面面,《金匮要略》的风病是广义的,其继承了《素问·风论篇》等的相关理论。《金匮要略》的风病包括风水、中风、产后中风、五脏中风、首风、头风、脑风、目风、泄风、漏风、内风、寒中、热中、肠风、疠风及寒热等。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汗”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李文君 《河南中医》2009,29(5):422-423
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的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仲景根据水气病的病位、病势,提出发汗、利尿及攻下逐水的治则,即"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结合临床,本文提出仲景论治水气病的特色有:因势利导、不伤正气、养护脾胃、顾护阴液、重视温阳、兼顾脏腑特点、畅通气机、不忘理血。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首次提到百合病,原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根据其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衰弱非常相似.笔者仔细研读原文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对百合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09-1112
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内容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中皮水原文的解读分析、简要联系现代医学以及对部分问题的个人体会,对皮水病的脉象、症状、病因病机、治疗及治则、治禁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皮水病由脾失健运、肺失通调而致水湿内停所成,责之脾肺二脏,与肾和三焦有关;分为皮水挟热、皮水表实、皮水阳郁、皮水湿热内壅四证型,以发汗、利小便为治则进行治疗。通过八纲辨证得出皮水其性质为阴、在表、属寒、邪实。  相似文献   

19.
"肝着"、"肾着"二病均出《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仲师对其证治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根据家父王箴三主任中医师多年的临床与教学,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本方试就仲景组方的辨证思想略述管见,以益于经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其曰:"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湿邪腻浊濡滞,既可阻滞阳气,又易损伤阳气。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