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元素“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思想影响深远,此处“古方”有二义:一古方即经方;二是泥古之意.张氏所处的时代《局方》盛行,医者不谙运气,妄用温燥,流弊丛生,所以张氏方有此纠偏之语.学者们今天或避前言而不提,或根本不知尚有前言,单以“古方新病不相能”一句立论,未免有失元素本意.要深入阐释先人观点必须尊重原文,尊重其时代特点,避免望文生义与断章取义,这样才能尽量还原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则发热误治医案,讨论中医临证当注重古今疾病谱变化对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而正确处理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古方与今病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当归四逆汤药物组成: 当归三钱,生芍三钱,桂枝三钱,细辛一钱,通草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十二枚。煎服法:水煎适量,一日二次服。本方为血虚寒凝,经脉受阻,血行不畅,不能温养四肢,证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而设。本方以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之法,以治手足厥寒,不用姜、附,名为四逆。四逆散不用姜、附,用疏肝解郁之法,以治四逆。虽均以四逆名方、但其致逆之因不同,而用药各异。少阴四逆,以阳虚为主,故用大辛大热之品,回阳当急;而足厥阴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故重在养血滋肝,切忌辛燥之品,以耗其阴。二、病案举例 1.房事精不泄邵勤,25岁,城北邵红土崖子。因岳父病故,男女双方同  相似文献   

4.
一、小青龙汤药物组成: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一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三钱,桂枝三钱,五味子一钱,半夏三钱。煎服法:水煎适量,一日二次服。本方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水寒合邪,表里同病而设。因为水性变动不居,随着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水液运行之道路受阻,可使水气泛滥,或积于上,或滞于中,或停于下,或留于内,或滥于外,由于水邪浸及上下内外,脏腑部位不同,所以常有或然兼见之症,当依据病情,按原方酌情加减,随证治之。兹将病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7.虚寒乳肿尤姓妇,37岁,城东大石门岭。病一年之久,两乳虚肿,忽肿忽消,时软时硬,消时乳核发软,肿时乳核发硬,局部本皮本色,扪之不凉不热,午后恶寒,胸闷发紧,两乳必肿,乳核必硬,两乳沉坠,短气乏力,晨起必消,消则证减,食少,胁下胀满,二使正常。舌质淡,无苔,脉弦紧。【按】脉见弦紧,弦主肝郁,紧則主寒,此乃伤气受寒之故。虽然病程较长,但病情较轻,尚能坚持家务劳动。《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  相似文献   

6.
一、小柴胡汤药物组成: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十二枚。煎服法:水煎适量,一日二次服。余业医四十多年来,临床诊治病家,惟小柴胡汤证,颇为多见。当患者如见弦脉,审其病证,若见有少阳一证者便是,不必悉具,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即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常常取得较好疗效。倘病情有所变化,出现兼变之证,可观其脉证,详加明辨,随证治之。兹将以小柴胡汤加  相似文献   

7.
五脏六腑皆令人痒,非独心也——皮肤瘙痒症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四十年前,即1966年2月在上海中医学院外科学教研组及附属龙华医院外科所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外科临床手册》中,第七章专论皮肤病,共计57种。其中第34为“皮肤瘙痒病”。现在的相关论著一般都未设此病,连皮肤瘙痒“症”也没有。那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中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辨证论治也趋于多元化及多维化,在临证处方时,经方与时方产生碰撞与融合。传统中医辨证思维提倡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而审证求因,对症用药,对病用药,提高治病的靶向性。结合临床实践,笔者提出“以脉诊为中心,经方为龙头、时方为龙尾,专病专药靶向治疗”的辨治方略,即以脉诊为参,以经方为主,时方为辅,在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靶方与靶药治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处方时全方位的关照疾病的用药方略,为提高中医治疗的疗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时期之前的中医学成就,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从《伤寒杂病论》开始,证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不同的证入手,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疾病,方证相应,故疗效确切。但临床中在使用同一个方剂时,药物的不同剂量可能改变方子的功效。而中药用量作为方剂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方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息息相关。中药用量一直是传统中医代代传承的临床经验之一,也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中药的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但不能忽视历代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家应用小剂量中药的经验。方在于精,量在于少,效在于奇。文章旨在通过探讨临床用药“轻、灵”的安全、有效性,引起临床中医师对小剂量中药处方的重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虽然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现代临床中已司空见惯,但我们不能忽视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故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中药对于减轻对患者肝肾的损伤、减少不必要的中药材浪费、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方、时方入手,浅析医学史上代表性医家用药剂量的规律,以期给现代中药用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7.嗜睡王姓男,30岁,伙夫,美纶祥丝房。患体素健,工作劳累,事不遂心,善忧多虑,经常站立而睡,坐着亦睡,做饭洗碗也睡,走路似睡不睡,睡则微汗出,约一年之久。饮食尚佳,二便正常,舌红无苔,  相似文献   

11.
历代许多《金匮》名家,对条文中“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之“下利”一证,都大惑不解,或日痢疾、或日经水,只得以所谓正误的手法,改“下利”为“下血”。程云来《金匮要略直释》和吴谦《医宗金鉴》皆当“下血”字解。从第二至第七版《金匮》教材也从此说,似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2.
从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食管裂孔疝、胃黏膜脱垂症、肠鸣、反胃、帕金森病流涎案等脾胃病的临床验案出发,探讨基于现代医学疾病发病机制、基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辨病论治思维模式和方法的临床可行性。指出辨病论治是对辨证论治的补充;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一、五苓散药物组成:茯苓五钱,猪苓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煎服法:水煎适量,日服二次。本方为健脾渗湿、温化膀胱,化气行水、通利水道、透解表邪、除烦消渴而设。由于水蓄下焦,既不能上输津液,又不能从下排出,故饮水多而仍口渴、小便不利,是本方证的特征。本方对吐泻、浮肿、水逆、饮证和目疾等,可根据病情或作散剂或作汤服,随证加减,运用得当,应手取效。本方偏于渗利,对脾气虚弱、肾气不足者,不宜多服;肾虚脾弱、小便自利者、勿用;高热伤津致小便不利者,禁用。  相似文献   

14.
孔圣枕中丹,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历代医家大为推崇的益智效方。全方由龟板、龙骨、远志、菖蒲4味药物组成,用量比例为2:2:1:1。古人认为,龟为阴物之至灵者,龙为阳物之至灵者。  相似文献   

15.
“血者,神气也”是《黄帝内经》对血神关系的精辟概述。通过认知血、解义神,提出血来自于神,血中有神,以及神是阴阳的变化,具有通用之性。进而探析血神关系,即血涵神,神是血的核心功能;血育神,血是神的物质基础,最后解析血神与五脏,即运用血神关系,剖析心主血脉藏神、脾藏营营舍意、肝体阴而用阳,并凝练血神关系的临床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从目前的报道来看,辨证方面多为脏腑病机病症,中医药治疗该病所用方剂多为时方以及自制验方,经方使用相对较少。近年来通过对仲景之书的理、法、方、药深入学习和体会,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仲景经方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可认为结合方证辨证在消化病诊治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间质性肺疾病(ILD)又称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临床表现以活动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限制性通气障碍为主[1],该病预后较差,致死率高[2]。林咸明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运用络病理论和经方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具有深入的研究。他主张紧扣本病的病机——“络息成积”,  相似文献   

18.
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水饮病有较为完备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条文,探讨其所用药物的特点,对仲景以下法辨治水饮病内容进行初步总结。1水饮病内涵本文探讨的水饮病,在《金匮要略》中称为痰饮病及水气病,此两者均由水饮所致,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痰饮病与水气病的差异在于,痰饮病是局部  相似文献   

19.
"大则病进"首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后世医家多随文进行解释,但无深入论述。为进一步挖掘其深意,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大则病进"包括"大脉"与"病进"两方面,"大脉"指代实脉,关键在于脉力;"病进"代表疾病进展,包括加重甚至恶化与好转甚至痊愈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张聿青医案》是清代名医张聿青毕生临床经验的总结。张聿青治疗痰饮病深谙仲景经方之道,随证灵活使用仲景法,变通应用仲景方。在病因病机方面,张聿青认为痰饮病责之于脾胃运化失司,肺气宣发受制,肾阳蒸化无权及肝气疏泄异常。在治疗上,张聿青谨守仲景“温药和之”法则,辨证立法重视肺脾肾,运用发汗、攻逐、分利之法,随其虚实分而治之。此外,张聿青独辟蹊径注重调肝,运用养肝、平肝、疏肝之法调理气机,助化痰饮。张聿青虽恒守经方配伍之要旨,又在具体治疗过程中,随机变法,法变则方变,通过改变配伍、剂型、服法等方剂要素拓展经方治疗范围,丰富了痰饮病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