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危重症病人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之一,由于肠外营养往往输液量大、液体渗透压高、对外周静脉刺激大,所以需要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输注。常规的中心静脉导管一般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但在穿刺置管和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我科白2003年10月以来,开展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进行肠外营养,经过临床应用和观察,发现PICC适应乘广、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在肠外营养的应用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路”。该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针对新生儿、人住ICU及进行化疗的患儿。我科2001年7月-2005年6月共对83例新生儿进行PICC穿刺术,选择的置管部位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腋静脉,发现不同部位行PICC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及意外拔管情况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上臂中下部位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经上臂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患者9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A组489例和B组483例。A组经上臂中段区域置管,B组经上臂下段区域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结果A组皮下淤斑、渗液、渗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低于B组,带管舒适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感染和意外拔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上臂中段区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也有学者译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PICC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01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均取平卧位,肩背部垫高300,头向左侧,取胸锁关节至胸肩关节连线的1/3处,锁骨下缘1.5cm为穿刺进针点,右手持注射器于穿刺点朝喉结方向平行缓慢进针,置管深度为15cm。结果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99例,2例穿刺失败,导管放置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60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易固定,不影响患者的颈部及四肢活动,本方法相对安全,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8.
对于需长期连续、间断静脉内营养支持、接受大量静脉输液或长时间大剂量化疗药的患者来说,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是很必要的。传统的中心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必须由医师操作,不便于推广,有血气胸或误入动脉的可能,导管堵塞后也很难原地置换。  相似文献   

9.
外周静脉中心导管置管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外周静脉中心导管置管术简称PICC置管术 ,操作较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方便安全、简单。适用于长期输液和需肠外高营养支持以及输入高渗透压及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我院于 1998年 10月至1999年 12月行PICC置管术 6 0例 ,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 ,发现PICC在置管中的一些并发症 ,现对其原因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6 0例均为需长期静脉输液和营养的住院患者 ,男 49例 ,女 11例 ,2 1~ 90岁 ,平均 5 8岁。置管时间 3~ 2 41d ,平均 71d。发生并发症 13例 ,其中导管堵塞 5例 ,占8% ;静脉炎 3…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定位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和置管后感染率。方法对360例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定位引导术和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两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对比其效果。结果超声组与对照组对比,穿刺成功率、长期留置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三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安全性好,对于静脉穿刺困难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5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患者的护理。对拔管困难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拔管时取正确体位,配合物理疗法,在X线显影引导下拔管,拔管后注意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IC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封管液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患,长期间歇使用化疗药物或静脉高营养,给患带来了便利。但护理不恰当会引起并发症的出现,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破裂或脱出、管腔阻塞、误刺锁骨下动脉,此外气胸及感染威胁着患的生命,并发症的出现给护理也带来了障碍。做好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能安全保证患长期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有助提高患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护理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赵锐祎 《护理与康复》2006,5(6):420-42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1],也可用于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为了提高PICC置管操作技能,笔者收集国内外同行已经取得的宝贵经验,结合本科室近3年98例血液病患者置管的操作体会进行研究、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7.
郑付荣  任忠华 《临床医学》2003,23(11):66-66
中心静脉输液法常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或需长期输液及静脉高营养治疗的病人 ,也可用于肿瘤化疗给药。临床上常见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 ,以上均为深静脉 ,需进行盲穿 ,因此并发症较多。我科自 2 0 0 2年 3月以来对 2 3例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法 (英文简称PICC)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2 3例 ,男 15例 ,女 8例 ,年龄 17~ 74岁 ,胃肠道大手术后 12例 ,肿瘤化疗给药 7例 ,严重挤压伤患者 13例。留置时间 7d~ 96d ,平均 2 8天。2 方法2 1 心理护理 :术…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管至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此技术避免了肿瘤化疗病人因长期输液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坏死,提供了一条便利的无痛性治疗途径,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式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方法:将359例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的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81例采用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对照组178例采用常规双缝线固定,两组患者的置管方法、冲封管方法等导管维护方式相同,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穿刺处皮肤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缝线固定相比,思乐扣固定皮肤感染率较低,皮肤红肿出现时间较晚且红肿程度较轻,是一种无创性操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朱慧萍 《护理与康复》2010,9(2):153-154
对18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异位部位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异位部位易发生在颈内静脉、右心房、胸壁外侧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针对不同异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延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