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GE各系列CT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E各系列CT机主要性能指标的实验研究。方法:CT机质量控制检测是CT机应用中的重要环节,笔者采用Victoreen公司生产的AAPM体模,4000M^ 剂量仪及10cm笔型电离室对GT各系列17例CT机的十项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标准算法下10种低档CT的空间分辨率为1.0mm,7种中高档机型可达0.75mm,高分辨率算法下,LightspeedQx/I型可达0.4mm,而8800型却只有0.75mm,所抽检的全部CT其密度分辨率均在0.6%,3.5mm以内,最好的可小于2.5mm。结论:高档CT质量优于普通CT主要表现为,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及轴向分辨率,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多的扫描层数,以及功能更丰富的重要软件。  相似文献   

2.
CT机优质的图像和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环境是分不开的,实施QA、QC提高CT开机车应做到以下几点。且严格验收,为QA计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般CT机生产厂一对其生产的各种类型机器都制订了一定的质量措施,性能测试要求和标准。对CT机审核验收项目应包括:计算机系统检测、外围设备的检测,X线管管电压、CT值、CT值的均匀度、噪音(系统噪音、X线噪音、X线高频噪音、检测器噪音等)、高对比度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层厚、剂量分布、扫描层面的倾斜度、激光束定位器、检查床的位置等。CT机安装完毕,经审核验收投入使用以…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技术条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无创性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目前CT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双源CT、低剂量双能量CT与256层螺旋CT扫描速度达到或接近0.30s,检查时间达到0.04s。提高了CT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满足在一个心动周期时相内获得重建冠状动脉技术需要。应用中仍然存在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如心率、重建图像质量、空间分辨率、冠状动脉狭窄与支架再狭窄评价与造影剂等。  相似文献   

4.
对CT图像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一个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取决于图像的质量,这就要看图像的各项指标是否能达到要求。而我国大部份基层医院,对CT图像的评价只是基于图像本身的主观认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通过测试图象的各项指标,客观地评价图像。现将反映CT图像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测试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空间分辨率 CT机的空间分辨率是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区分距离很近的两个微小物体的能力。测定空间分辨率应在无噪声的条件下进行,即用高密度的物体(大部分CT机都有随机带来的测试模块)来测定。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影响螺旋CT实际层厚的因素,并分析实际层厚与CT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GE Hispeed DX/1 CT机及Elscinet的QC水模在不同扫描层厚及不同螺距情况下进行扫描,测量螺旋CT实际层厚并分析。结果 螺旋CT实际层厚随扫描层厚及螺距减小而减小:Z轴分辨率及扫描时间、病人接受的放射剂量随螺距增大而增大;螺旋扫描图像噪声与螺距呈非线性关系,螺距为1、5时噪声较螺距为1.0时要小。结论 螺旋CT实际层厚与扫描层厚、螺距有密切关系,选择合适的扫描层厚及螺距对提高CT图像质量、减少扫描时间、减少病人接受的放射剂量均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在婴幼儿肝移植受体术前影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肝移植受体患儿做术前能谱CT检查。对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做单能CT和混合能量CT的CT血管造影(CTA)。测量患儿的肝脏体积并与术中切除标本对照。结果单能CT在50 keV时的肝内血管CTA成像质量优于混合能量CT(P0.01)。CT测量肝体积与术中测得数据有良好对应(P0.05)。患儿的血管变异情况均在CTA得以显示。结论能谱CT单能CTA和肝体积测量作为婴幼儿肝移植受体术前评估的一种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对比噪声比,保证血管CT成像的质量和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血管成像 (CTA)已成为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多层螺旋CT (MSCTA)具有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解剖覆盖面长、后处理技术多样等功能 ,使CTA图像质量更好。但图像质量的好坏还与扫描参数的设定 ,造影剂的用量及注射速度和图像后处理等技术密切相关 ,本文我们主要就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变化对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4 0例脑部强化病例 ,年龄 18~ 5 5岁 ,平均 38岁 ,将其随机分成四组 ,如下表 :例数准直mm有效层厚mm扫描间隔mm螺距第一组 10 1 0 …  相似文献   

8.
三维CT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前后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三维CT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CDH)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CDH患儿 17例 ,其中双髋脱位 10例 ,单髋脱位 7例 ,共计手术髋 2 6个 ,未手术髋 8个。采用Picker公司PQ 60 0 0螺旋CT机 ,在独立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成像 (SSD)、最大密度投影 (MIP)、多平面重建 (MPR)等三维观察和相关数据测量。结果 分别于手术前后对股骨头颈、髋臼及臼头关系行三维直观显示 ,并测量髋臼指数 (AI)和股骨颈前倾角 (FNA)的变化。结论 三维CT可以直观、全面及分解地显示髋关节结构 ,更加精确地测量AI和FNA ,从而构成CDH诊治的新模式 :立体观察、三维测量、针对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薄层CT在最大径≤2 cm肺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高分辨率CT及超高分辨率CT对144例最大径≤2 cm肺部孤立结节进行扫描成像,其中最大径<0.5cm 48例;0.5~2 cm 96例,分别比较<0.5 cm及0.5~2 cm肺部孤立结节的形态学指标,包括:结节边缘分叶,毛刺,晕征,内部征象,结节密度等。比较高分辨率CT及超高分辨率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当病变最大径0.5~2 cm时超高分辨率CT在显示空泡征、边缘毛刺等方面优于高分辨率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超高分辨率CT与高分辨率CT差异无显著性。当病变最大径≤0.5 cm时超高分辨率CT在显示空泡征、边缘毛刺等方面明显优于高分辨率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超高分辨率CT明显高于高分辨率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分辨率CT在最大径≤0.5 cm肺孤立结节诊断方面明显优于高分辨率CT,但在0.5~2 cm肺孤立结节诊断方面超高分辨率CT与高分辨率CT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CT(ComputedTomography)自1969年英国EMI公司的工程师H0unsfielld研制成功首台用于临床的CT机开始,便因其在成像方面无可争辩的优越性受到科学界的热烈推崇,Hounsfielld工程师和美国物理学家Chrmark也因而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CT机的发展很快,从扫描一个层面需要几分钟的第一代头颅CT机,直到1秒钟可扫二十个层面的所谓第五代电子束CT机(E-BCT)。1各代CT机的特点第一代CT机多属于头部专用机,由一个X线管和二、三个晶体探测器组成,采用平移/旋转方式来完成数据的采集过程,这种CT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4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经工作站后处理行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VR),将肿瘤影像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24例肺周围型小腺癌的密度改变表现为两种类型;非实质性密度影(磨玻璃影和空泡征),实质性密度影,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和1例高分化腺癌均表现为非实质性密度,而6例中-低分化和低分化腺癌中5例呈实质性密度影,24例VR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整体轮廓以及其周围的血管集聚情况,其中5例利用CT容积测定软件准确测量肿瘤的体积大小,为随诊观察提供可靠依据。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周围型肺小腺癌极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stancy checks in conventional roentgenography, quality control 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hould be limited to a few simple but essential checks for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burden. These requirements, however, can only be fulfilled in par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T systems. Possible parameters are: water and air values, pixel noise/contrast resolution, spatial resolution, artifacts, homogeneity, contrast scale/tube voltage, slice thickness, positioning accuracy, image quality of the topogram, radiation dose and film imaging. With a simple test program, comprising 4 CT-scans and a camera test image that is presently being tested, most of the mentioned quantities can be checked.  相似文献   

13.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s with slice by slice prospective ECG triggering is feasible with electron beam CT as well as with single and multi-row-detector CT (MDCT). The radiation exposure to the patient to obtain comparable image quality is similar for all three modalities utilizing this prospective acquisition technique.Alternatively, coronary screening can be performed by MDCT with retrospective EKG spiral gating. Radiation exposure to the patient with this techniqu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ith prospective triggering. Nevertheless, acquisition of the entire volume of the heart with retrospective gating holds promise to improve reproducibility of coronary calcium measurement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a low amount of coronary calcium and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If retrospective gating is used for CT angiography (CTA) with MDCT this allows to use thin slices (1.25 mm) and to perform the acquisition within one breath hold period (app. 35 s). This technique is currently limited by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per slice (250 ms). In order to achieve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the heart rate of the patient thus needs to be sufficiently low. Therefore, in cases with heart rat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0 beats/min betablocker have to be administered for patient preparation as long as there are no contraindications for such a regimen.Because of low image noise and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CTA with MDCT is able to display the entire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allowing to visualize calcified as well as non-calcified plaque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Under clinical conditions CTA has the potential to accurately rule out or diagnose 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es of the proximal and mid-segment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tree whe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方法 采用螺旋方式、准直 2 .5mm屏气扫描。造影剂总量 70~ 10 0ml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其压力为 3 0 0磅 ,流速 3ml/s ,注药时间约 2 5s ,注药前扫描一次 ,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 2~ 4次。结果  113例肝脏增强扫描患者中 ,10 5例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 ,8例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影像不理想。结论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病人的护理。[方法]对489例临床拟诊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人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加强护理。[结果]489例病人均一次检查成功,其中11例在扫描过程中心率控制不理想,图像质量较差,但能完成诊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加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病人的护理是保证检查顺利进行的关键,有效的护理直接影响检查图像的质量以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胆道合并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8例肝移植术后病人多层螺旋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病人术后发生胆道合并症 ,占各种腹部合并症的首位。其中吻合口狭窄 2例 (7.1% ) ,胆管漏 6例 (2 1% ) ,胆管结石 3例 (11% ) ,肝内胆汁瘤 3例 (11% ) ,4例病人多种胆道合并症同时存在。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全面的显示肝移植术后胆道合并症的各种表现 ,但对胆管漏 ,胆管狭窄程度的判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配合“T”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320排CT在肝脏灌注检查中注射速率及对比剂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肝脏灌注检查中两种不同对比剂浓度和两种不同注射速率对肝动脉CT显影效果的影响,并分析护理影响因素。方法104例患者,分别用欧乃派克350和优维显370,再随机分两小组不同流率:4ml/s和6ml/s的注射速率进行320俳cT肝脏灌注检查,检测肝动脉CT峰值和血管重建图像质量;总结护理影响因素。结果欧乃派克350与优维显370的肝动脉CT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ml/s注射速率肝动脉CT峰值低于6ml/s的注射速率肝动脉CT峰值,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20排CT肝脏灌注检查中不同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率对肝动脉显影及图像质量的对比中,高浓度及商注射速率在肝动脉灌注中CT值及图像质量达到3级以上,良好的护理措施能解除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也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螺旋与非螺旋方式在头颅常规扫描应用中的差别,探讨头颅扫描的理想方法。方法用Mx8000四排螺旋CT对30例志愿者分别进行螺旋和非螺旋头颅常规扫描,在分辨率、噪声、伪影和综合评价等方面对图像进行评分,作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螺旋扫描的图像在伪影、噪声及综合诸方面,均低于非螺旋扫描图像,经统计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仅在空间分辨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常规检查采用非螺旋扫描方式,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