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霉菌素(Nystatin)、两性霉素乙(Amphotericin B)及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是治疗霉菌性疾病的三种有效抗菌素,现将它们的应用作一简介,供同志们参考。一、制霉菌素(Nystatin,Mycomycin,Mycostatin,Mystechin,Fungista-tin)制霉菌素在1950年首被分离,是由一种链丝菌(Streptomyces noursei)产生的多烯类抗霉菌性抗菌素。化学结构尚未肯定。干粉时稳定,溶于水后不稳定,经过光照或氧  相似文献   

2.
庐山霉素是华北制药厂抗菌素研究所1974年从我国江西庐山采集土样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 HB74—130产生的七烯类抗真菌抗菌素。经鉴定证明庐山霉素与国外报道的两性霉素 B 为同一物质。两性霉素 B(Amphotericin B)为1956年 Gold 等从委内瑞拉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结节链霉菌(Streptomyces nodosus)产生的一种七烯类抗真菌抗菌素,其对敏感的病原性真菌在体内外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是目前治疗许多系统霉菌感染的一个十分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我所新抗菌素室从湖南株州市郊土壤中分离到一株Str.SP-10676,它所产生的抗菌素是一个广谱抗菌素。对它的主要成份10676-A的生物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它是一个由新霉胺(Ⅰ-O-Ⅱ)、D-木糖(Ⅲ)和新霉糖胺B(Ⅳ)通过甙键连接的新的氨基糖甙类抗菌素。  相似文献   

4.
伊蚁内酯(Iridomyrmecin)是最早从伊蚁(Iridomyrmex humilis Mary)工蚁体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物质,也是出动物体中发现的第一个抗菌素,在1952年前后阐明其结构如(Ⅰ)式:  相似文献   

5.
争光霉素是我国自己分离得到的一种对鳞状细胞癌较为有效的常用抗肿瘤抗菌素。经理化性质鉴定证明它和日本的博莱霉素(Bleomycin)为相同的多组份抗菌素,仅组份的含量各异。已知争光霉素各组份因分子中末端胺的不同,疗效和毒性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争光霉素  相似文献   

6.
抗菌素414是七烯类抗真菌抗菌素,是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于1970年从江西省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球孢放线菌所产生。经过物理化学鉴定,抗菌素414属曲古霉素族的一个新抗菌素。本品有二个组成部分——414 Ⅰ和414Ⅱ,Ⅰ的去氧胆酸钠复合物的水溶性好,毒性低,对白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本文介绍抗菌素414的抗菌作用和药理试验。一、体外抗菌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由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24株)、新型隐球菌(5株)、曲菌、镰刀菌等44株作为试验菌,培养于沙保氏培养基,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素414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以两性霉素B作对照。结果发现抗菌素414对白念珠菌的MIC在0.5~25微克/毫升之间,其中22株的MIC在3.1微克/毫升以下(占91.7%);对新型隐球菌的MIC为  相似文献   

7.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新抗菌素研究室在抗肿瘤抗菌素筛选研究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77-3082,该菌产生的一种蒽环类抗菌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已初步证明为阿克拉霉素。放线菌77-3082分离自四川省思文县麦地土壤,该菌生长在合成培养基上形成白色气生菌丝和浅黄-茶色基质菌丝,有微茶褐色可溶性色素,孢子丝呈螺旋状,能利用阿拉伯糖、木糖、果糖、鼠李糖、蔗糖、葡萄糖、棉子糖,不利用甘露醇,在酪氨酸培养基上产生黑色素。根据放线菌77-3082的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认为该菌可能是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galilaeus)的变种。  相似文献   

8.
灰黄霉素的生物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成典 《药学学报》1963,10(8):514-518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是一种抗真菌抗菌素,于1939年由Oxford等从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培养后的菌丝体中分离而得.它有抗植物真菌病害的作用,例如能抗真菌Botrytis对莴苣的感染;能抗真菌Alternaria对烟草的感染.在临床应用上,它是一种重要的口服抗菌素,被用来治疗皮肤癣菌属的真菌感染,能抑制头发、指甲及皮肤感染的真菌的生长.例如能抑制红色毛发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断发癣菌  相似文献   

9.
力复霉素即利福霉素SV(Rifamycin SV),是一种新抗菌素。Sensi等首先发现从地中海链霉菌(S.mediterranei)产生利福霉素B。国外利福霉素SV生产初期主要是通过利福霉素B化学转化而得。我国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1972年从桂林池塘泥土中分离得到了新的利福霉素产生菌——小单孢菌S—190(MicromonsporaS—190),它直  相似文献   

10.
抗菌素在治疗领域中居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其发展更为迅速,巳出现了千百种新制剂。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具有实际价值的已有三四十种。本文旨在介绍若干种较新的临床确有相当疗效而又具发展前途的抗菌素。一、青霉素新制剂:自1959年 Batchelor氏等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出6—氨基青霉烷酸(青霉素核)之后,已合成了不少新的青霉素。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为口服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抗菌素药物中残留溶媒量的分离和测定,作者对11种抗菌素应采用何种溶剂以及加入溶剂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借鉴此法也可测定其他合成药物(如 VB 和 DL-18-甲基炔诺酮)中的残留溶媒,对控制药品质量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外利福霉素类抗菌素的发展概况及其衍生物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 1.利福霉素类抗菌素的发现及其微生物来源利福霉素类抗菌素是1957年意大利Lepetit公司从法国土壤中分离的地中海链丝菌(Streptomyces mediterranei)产生得到的抗菌素。他们费了四年时间,收集了世界各地2000只土壤标本,从链丝菌中分离了18,000株,由此选出了产生菌,发现该产生菌的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强的杀菌作用。产生菌在含有巴比妥酸衍生物培养基中得到的培养液经纸上层析,分离得到A、B、C、D、E五种成份,仅利福霉素B得到了结晶,是稳定的物质,毒性低。1964年日本找到了产生利福霉素O的产生菌。利福霉素B很容易转变  相似文献   

13.
当碳霉素和柱晶白霉素的结构研究暂告一段落时,1967~1968年间,新的大环内酯类抗菌素陆续被发现。除了蔷薇霉素(Rosamicin)和铜霉素(Chalcomycin)外,大多数这类抗菌素都是日本研究者发现的。这除了受到柱晶白霉素(Leucomycin)组分结构测定的影响外,还可能是由于柱晶白霉素和螺旋霉素(Spiramycin)在日本临床广泛使用的结果。短期内大量化合物的发现和它们结构的测定推动了抗菌素分离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29年Fleming氏发現青霉素并于1940年經Florey氏应用于临床以来,抗菌素已达3000种以上,晚近,由于人体免疫学和类固醇激素的进展,抗菌素常与自家菌苗、球蛋白、杀菌素和激素併用,治疗一些单独应用抗菌素而失敗的病例。抗菌素的应用階段 1.单独使用青霉素对抗一种或一族細菌。 2.一种抗菌素对抗多种細菌,如广譜抗菌素四圜素族(金霉素、土霉素、四圜素)。 3.多种抗菌素合用以对抗混合感染及延迟抗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我室将1960年所分离之部分致病性大腸杆菌对新霉素、鏈霉素、金霉素、氯霉素及土霉素五种抗菌素,进行了敏感試驗,茲将試驗結果报导如下: 材料与試驗方法 1.菌种:80株致病性大腸杆菌系1960年1—6月本院病儿大便标本中所分离之部份菌种,分别为O_(111)、O_(55)、O_(26)及O_(86)四型。  相似文献   

16.
在新抗菌素筛选过程中,我们从四川南川药物所标本园森林杂草土壤中分离到链霉菌74-10204。在28℃沉没通气培养2~3天,产生抗革兰氏阳性菌并与红霉素有交叉耐药的抗菌素。该抗菌素系碱性大环内酯类,其紫外吸收峰在232mμ,属柱晶白霉素群,经红外、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以及一些理化性质的测定,认为该抗菌素与柱晶白霉素(Leucomycin)、交沙  相似文献   

17.
(下简称KM),是从一株放线菌4281号菌丝中分离到的复合物,属于蒽环类的抗肿瘤抗菌素,但它和所有已知的蒽环类抗肿瘤抗菌素又有所区别。产生菌的分离和鉴别:产生菌4281号是将土壤悬液接种到含有链霉素的特定培养基中分离而得,在琼脂中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也有微弱作用;从菌丝中分离的抗菌素,经证明属于蒽环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4281号的气生菌丝白色至玫瑰色,孢子链短,呈单轴排列,孢子链通常卷曲成圈或  相似文献   

18.
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ACM)是1975年日本梅泽滨夫等报道的新蒽环类抗生素。其主要组分有ACMA和ACMB。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从四川彭县思文地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生ACM的菌株-加利利链霉菌思文变种(Streptomyces galiloeusvar. Siwensis),除产生ACM的A和B两种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末,Sensi等曾报导从地中海链霉菌得到的代谢产物的复合物,称作利福霉素(Rifomycin),由于和当时已被命名的另一个抗菌素绛霉素(Rufomycin)混淆,后重新改名为利福霉素(Rifamycin)。最初人们分离出利福霉素A至E,以后又分离并测定了利福霉素L及Y的特性。开始以利福霉素B用化学方法进行结构改造得到利福霉素O,S及SV,后又从地中海链霉菌及另一株诺卡氏菌(Nocardia)的培养液中直接分离得到。所以这些化合物不仅能人工半合成,也是代谢产物。曾命名为Nancimycin的抗菌素实际上就是利福霉素。  相似文献   

20.
河南地区葡萄球菌耐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耐情况 ,指导临床抗菌素的应用。方法 :应用药敏试验K -B法对我院分离的 738例葡萄球菌株进行耐药研究。结果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 93 9%、74 0 %、5 5 9%、48 0 %、43 0 %、40 0 %、2 0 0 %。 738例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16 6例 ,对除万古霉素外的 7种抗菌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MSSA。结论 :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抗菌素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