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肾重复畸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1,21(3):165-167
目的评价99Tcm-双半胱氨酸(EC)肾动态显像(RDI)在儿童肾重复畸形诊断中的意义以及对选择手术方式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肾重复畸形患儿行RDI、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等检查,分析肾重复畸形的RDI影像特征,并对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14例手术切除的上半肾作临床病理分型发育型、积水型、发育不良型。99Tcm-EC肾动态显像处理把24min内图像叠加成1帧/2min连续影像,设置重复上半肾、同侧下半肾、对侧上半肾感兴趣区,获得其放射性计数率(D、L、C),以D/L或D/C中较小者为重复上半肾功能指标(D/N),并与病理分型比较。结果肾重复畸形在RDI连续影像中有4种表现上肾稀疏、上肾缺损、肾影增长、肾盂分离;RDI对合并输尿管囊肿检出率较高,并可检出部分输尿管扩张积水。RDI、B超、IVP对重复肾的检出率分别为73.1%、57.7%、73.1%,三者较为一致(P>0.05);RDI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3.1%、92.2%、80.0%。发育不良型的上肾D/N值均小于60%,发育型均大于60%。结论肾重复畸形的99Tcm-EC肾动态显像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术前判断是否保留上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肾动态功能显像在儿童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儿童泌尿系统各种先天性畸形的肾动态显像特征作总结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51例泌尿先天性畸形患儿按病因分为4组,进行99^Tc-DTPA肾动态显像,其中8例患儿加作了速尿介入试验。结果 肾动态显像可以:(1)从形态上识别各种畸形并了解分肾功能;(2)确定尿路梗阻部位。输尿管近端梗阻表现为肾盂积水较重,输尿管无积水,远端输尿管梗阻则肾盂积水较轻,输尿管积水;下尿路梗阻常为双侧积水。利尿肾图有  相似文献   

3.
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RDI)及静脉肾盂造影(IVP)对判断分肾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VP是泌尿系统检查中的常用传统检查方法,但由于此检查在肾功能不全时可致患肾显影不清或不显影,从而低估患肾功能.而RDI具有简便、无创伤、灵敏度高、可重复、可定量评价肾功能的特点,是较IVP更为理想的评价肾功能的方法.IVP患肾不显影时,应进一步行99Tcm-二乙烯三胺五乙酸RDI.  相似文献   

4.
99Tcm-DMSA肾皮质显像诊断小儿肾发育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皮质显像诊断小儿肾发育不良的价值。方法 疑为肾发育不良患儿29例,行常规^99Tc^m—DMSA肾皮质显像和腹部B超检查。图像分析:将发育不良肾分为0~4级。结果 ^99Tc^m—DMSA肾皮质显像示29例患儿中24例为单侧肾发育不良,其中11例1级,7例2级,6例3级,余5例患肾未显影为0级,结合其他:检查诊断为肾发育不良。患肾分肾功能为0~24.9%(平均6.3%)。29例患儿中24例患肾肾皮质显像诊断为肾发育不良,5例患肾未显影,由其他影像学方法确诊,诊断灵敏度为82.76%。29例中19例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肾发育不良。结论 ^99Tc^m—DMSA肾皮质显像诊断肾发育不良灵敏度高、可靠,可确定发育不良肾部位和判断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体层显像术(SPECT)和静脉肾盂造影(IVP)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临床症状、体征、B超、CT及生化检查等确诊为肾脏疾病患者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和IVP检查资料。结果 53例受检者中核素显像显示有功能者92.1%,无功能者7.9%;IVP检查显示有功能者39.2%,无功能者67.8%。可见核素显像有功能明显高于IVP检查(P<0.01),IVP不显影的患肾99mTc-DTPA动态显像主要表现为2~3级,即放射性摄取中度以上减少82.1%GFR均值23.1 ml/min,肾实质不显影占17.9%。结论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是评价肾功能的理想方法,优于IVP,IVP患肾不显影时应进一步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99Tc^m-双半胱氨酸(EC)利尿。肾动态显像(DR)在小儿先天性肾盂积水手术前肾功能评价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肾盂积水患儿的DR(常规方法中第15分钟注射呋塞米),对患肾血流灌注率(BPR)及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肾盂积水分度、肾图曲线和动态显像图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数据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40只患肾的BPR术前为(34.05±11.07)%,术后为(40.04±8.56)%,平均提高5.99%(t=-5.13,P〈0.01)。患肾的ERPF术前为(57.81±34.32)ml/min,术后为(70.29±5.37)ml/min,平均提高12.48ml/min(t=-4.35,P〈0.01)。(2)40只患肾的。肾盂积水分度的平均秩和术前为47.21,术后为33.79(Z=-2.64,P〈0.01)。(3)随着积水程度的加重,患肾形态增大,肾实质变薄,肾内放射性缺损范围增大,对利尿试验的反应明显减弱直至无反应。(4)术前DR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37例,输尿管膀胱入口处梗阻(UVJO)3例,术前梗阻的定位均为手术证实。结论DR是评价小儿先天性肾盂积水的一种可靠方法,能够准确反映病情、指导治疗,并监测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笔者报道了双侧肾外型肾盂伴左肾盂重度积水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一例。肾外型肾盂临床上通常无症状,常为健康体检或其他原因行腹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可伴有肾结石、肾积水等。因肾盂位于肾外,肾盂积水对肾皮质一般无压迫,故患者早期血尿素、血肌酐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临床为评估分肾功能,将9Tcm-DTPA肾动态显像作为首选检查,肾外型肾盂伴一侧肾盂重度积水表现为患侧肾影外异常显像剂浓聚影,需与尿漏、肾旋转不良等鉴别。故笔者通过病例及文献复习加深了对肾外型肾盂伴肾盂积水9Tcm-DTPA肾动态显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的认识。认识这种解剖变异和提供肾功能相关信息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决策,并降低术中损伤肾盏肾盂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PECT肾动态显像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肾盂积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盂积水患儿30例,采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方法,部分患儿静脉注射速尿,其中12例作手术前后比较.定量指标有高峰摄取率(PUR),肾血流灌注率(BPR),半排时间(T1/2)结果BPR随肾盂积水程度加重而明显下降,重度积水为16.8%±6.8%,中度积水为35.1%±6.9%,轻度积水为40.6%±9.2%.PUR在重度积水时为21.6%±12.9%.12例患儿手术后其中10例BPR明显升高,术后T1/2明显改善.结论SPECT可准确反映肾盂积水和肾功能受损程度,两者呈正相关,术后肾功能改善情况和应用速尿能正确判断集尿系统有无梗阻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肾重复畸形的CT、IVP和B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全部6只积水型肾作出诊断,而9只发育型肾中5只作出诊断,2例发育不全型中1例作出诊断。B超的诊断结果与CT相似。IVP对全部9只发育型肾作出诊断,明显优于CT和B超。而对积水型主要依赖下极肾盂的位置和形态改变,对发育不全型无诊断价值。结论:对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单项检查容易漏诊,两种以上检查方法结合进行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99Tc^m—BPHA的肾排泄机制研究及肾功能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99Tc^m-二胺乙基丙二胺六乙酸(BPHA)的肾排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用丙磺舒抑制实验确定^99Tc^m-BPHA的肾排泄机制;用γ射线测量装置测量一定时间内^99Tc^m-BPHA在动物体内的残存率;用γ相机对家兔和正常人进行肾动态显像;同时进行^99Tc^m-BPHA和^99Tc^m-DTPA的对比研究。 结果^99Tc^m-BPHA和^99Tc^m-DTPA生物学性能相似,为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24h后^99Tc^m-BPHA体内残留极少。对家兔和人的显像表明,肾显影清晰,排泄迅速。结论 自行研制的^99Tc^m-BPHA为一种可满足临床要求的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可望替代^99Tc^m-DTPA。  相似文献   

11.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在小儿肾盂积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诊断小儿肾盂积水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方法,15分钟后静脉注射速尿,共检查肾盂积水患儿45例,其中7例作手术前后比较。定量分析指标包括:肾血流灌注率(BPR),高峰摄取率(PUR),半排泄时间(T1/2)。结果①BPR随积水程度加重而明显下降,重度积水为168%±68%,中度积水为351%±69%,轻度积水为406%±92%。PUR在重度积水时为216%±129%。②7例患儿中6例术后BPR明显升高。术前、术后T1/2分别为413±204和229±119分钟。术后T1/2明显改善。结论①BPR可正确反映肾盂积水和肾功能受损程度,两者呈正相关;②术后肾功能改善情况和速尿介入能正确判断集尿系统有无梗阻存在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肾积水手术前后利尿性肾动态显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在小儿肾积水手术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肾积水患儿的利尿性肾动态显像(F15法,常规方法中第15 min注射呋塞米),对肾脏影像、单肾肾小球滤过率(SKGFR)及肾图曲线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①以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进行积水分类,术前轻、重度积水各9例,中度积水31例,均被手术证实。功能差的25例SKGFR术前为(26.99±13.85)ml·min-1,术后为(31.15±17.04)ml·min-1,平均提高4.16 ml·min-1。②术前完全梗阻30例,部分梗阻18例,无明显梗阻1例;术后部分梗阻12例,无明显梗阻37例,没有完全梗阻病例,术后梗阻改善明显(P<0.001)。③术前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UPJO)47例,输尿管膀胱交界处梗阻(UVJO)2例,术前梗阻定位为手术证实。④综合梗阻和肾脏功能信息对患儿分类,术前最差型21例,较差型28例,无正常型;术后较差型15例,正常型34例,无最差型。手术前后患儿的构成类型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是评价小儿肾积水的可靠方法,能准确反映手术疗效和疾病转归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99Tcm-DMSA肾显像在小儿泌尿道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显像对鉴别小儿上、下尿路感染(UTI)、判断肾瘢痕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近5年来临床诊断UTI252例患儿^99Tc^m-DMSA肾显像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94例,女158例,年龄1个月-14岁。肾显像采用常规方法,并计算分肾功能。显像结果分为正常[诊断为下尿路感染(LUTI)]和异常[诊断为上尿路感染(UUTI)或肾瘢痕]。结果 252例UTI患儿,110例显像正常,诊断为LUTI;142例显像结果异常,诊断为UUTI,其中116例为急性肾盂肾炎(APN),26例为肾瘢痕。LUTI者分肾功能为46%-54%。UUIT者单肾受累患者中,其受累肾脏分肾功能均低于45%(13%-44%)。UUTI患儿中有17例经正规抗感染治疗后再次显像,其中13例APN患儿,12例6个月后随访,显像结果均转正常或明显好转,1例4个月后随访无明显变化;4例肾瘢痕形成者6个月后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 ^99Tc^m-DMSA肾显像鉴别小儿UTI无创伤,简便易行,可靠,尤适用于儿童。  相似文献   

14.
用肾皮质区ROI计算GFR评价尿路梗阻患者肾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设定不同肾感兴趣区(ROI)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价尿路梗阻患者肾功能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应用Gates法计算30例不同程度单侧上尿路梗阻患者在设定全肾ROI及肾皮质ROI时各自的GFR值,并与同期检测的患肾尿微量白蛋白(MA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积水程度加深,由2种ROI计算的GFR均下降;设定全肾ROI时,重度与轻及中度积水组相比GFR显著降低(P〈0.01);设定肾皮质ROI时,各组GFR组间差异均显著(P〈0.01);随积水程度加重,各组尿MAlb显著升高(P〈0.01);设定肾皮质ROI时,各组GFR与MAlb均显著相关。结论由肾皮质ROI计算GFR值可更灵敏、更准确地发现尿路梗阻肾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5.
应用核素显像评价小儿肾瘢痕形成与膀胱输尿管返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膀胱输尿管返流(VUR)与急性肾盂肾炎(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关系及评价小儿泌尿道感染(UTI)核素显像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临床首次诊断为上尿路感染的患儿48例,均经^99Tc^m-二巯基丁二酸(DMSA)肾皮质显像确诊为APN。肾显像后10d内行直接法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DRC)以评价VUR。结果:(1)肾皮质显像示29.2%(14/48例)患儿APN伴瘢痕形成。DRC示47.9%(23/48例)患儿、44.8%(30/67个)病变肾存在VUR。(2)伴瘢痕形成APN患儿,其VUR发生率为85.7%,明显高于无瘢痕者(32.4%,P<0.01);伴瘢痕肾VUR发生率为88.2%,明显高于无瘢痕肾(30.0%,P<0.01)。(3)有VUR的30个肾中,重度VUR侧肾瘢痕发生率为73.3%,明显高于无VUR及轻、中度VUR侧肾(11.5%,P<0.01)。结论:证实VUR是诱发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DRC为一辐射低、灵敏度高的评价VUR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儿。  相似文献   

16.
王玉  贾立群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73-127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肾发育不良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厕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发育不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21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描查,2例行排尿膀胱尿道造影(VCU)检查,4例行CT平扫,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小儿肾发育不良的超声稍点,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超声均诊断正确,诊断符合率为100%。30例中患肾异枉26例,患肾实质结构不良26例,实质内检出囊泡者28例。30例中合并输尿管远端开13异位20例,合并其它泌尿系畸呒7例。IVP检出患肾2例(2/21),CT增强扫描栓出患肾1例,VCU提示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结论:超声诊断肾发育环良准确有效,是值得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注射^99Tc^m-MIBI 555MBq后10min进行全身显像,根据图像特点分为4种表现类型:即N、D、F和F+D型,并依据显像范围(E)和程度(Ⅰ)对图像进行半定量计分及与临床血液学指标的相关分析。正常对照者12例,患者组42例。在随访中,对42例MM患者共进行了113人次的^99Tc^m-MIBI显像。结果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疾病状态的图像表现形式和半定量计分差异均有显著性。若以D、F、F+D型图像和综合计分≥2作为MM未完全缓解的判断标准,其诊断准确性为97.6%(80/82);而以^99Tc^m-MIBI显像阴性(N型)或图像虽表现为D型,但综合计分≤2作为MM完全缓解的判断标准,其诊断准确性为100%(31/31)。图像半定量计分与血液中M蛋白含量及骨髓浆细胞数量呈正相关,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呈负相关。结论^99Tc^m-MIBI显像能有效评估肿瘤负荷量及其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18岁.双侧腰部酸痛1个多月,临床疑肾结石.超声检查:左右肾大小形态未见异常,但均见上下两个肾盂一个肾门结构,上位肾盂呈囊状扩张,下位肾盂未见分离.彩色多普勒(CDFI)显示,双肾血管分布除受上位肾盂压迫变形外,余与正常肾血管分布相似,未见分成上下两组.右上位输尿管盆腔段梭形扩张,最大内径1.8cm,其开口位于尿道内口右侧缘,CDFI显示其喷尿束细小.右下位输尿管上段轻微扩张(在膀胱过度充盈条件下),中下段未见扩张,输尿管口位置正常.左输尿管未见扩张,CDFI显示膀胱三角区左侧仅见一输尿管口喷尿.超声诊断:右肾重复肾,完全性重复输尿管,上位输尿管开口异位合并狭窄;左肾疑为重复肾,建议IVP检查.IVP检查证实:双肾重复肾,左侧输尿管不完全性重复(至盆腔汇合成一条),右侧输尿管完全性重复(图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输尿管息肉并发肾积水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输尿管息肉合并肾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均行腹部X线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IVP)及双肾、输尿管彩色超声(US)检查,10例行双肾及输尿管增强CT平扫(6例行三维重组)。结果临床表现为腰痛或腹痛者9例,间断血尿者3例。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肾盂积水,IVP发现5例梗阻段输尿管扩张、增粗,其内可见充盈缺损影;CT检查可见输尿管占位病变的全貌,6例管腔内存在不规则的软组织影;US检查见2例输尿管内中、低混合回声的肿物。结论小儿输尿管息肉以US及CT检查为诊断的重要手段。了解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9Tc^m-DTPA利尿肾动态显像皮质通过时间(PTT)作为预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O)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后肾功能改善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男37例,女10例,年龄(29.7±10.8)岁]单侧UPJO患者临床情况及手术前后^99Tc^m-DTPA利尿。肾动态显像,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肾位置、梗阻类型、手术方式、相对肾功能[RRF(患肾放射性摄取占总肾的百分比)]以及PTT,评价不同因素或指标对术后患肾RRF改善率(术后与术前RRF差值)的影响。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即为PTT延迟:(1)在第2—7帧慢动态影像上,积水肾盂内未见放射性;(2)在第2~9帧慢动态影像上,肾皮质放射性无变化,肾大小、形态变化不明显;(3)肾皮质放射性持续增加;(4)自慢动态第2帧影像始,肾皮质放射性清除较对侧正常肾慢。采用配对t检验、KruskM—Wallis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患肾RRF高于术前,分别为(40.70±13.30)%、(44.96±12.60)%,t=4.19,P〈0.01。PTT延迟组(16例)RRF改善率显著高于PTT正常组(27例),分别为(11.69±6.52)%、(0.48±2.98)%,z=-5.13,P〈0.01;4例患肾PTT不能明确判断延迟或正常。术前不同RRF(〈40%与40%)、梗阻类型(机械性与非机械性)、患肾位置(左与右)、手术方式(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以及性别(男与女)组间的患肾RRF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93~1.25,均P〉0.05)。患肾RRF改善率与患者年龄之间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01,P〉0.05)。结论^99Tc^m-DTPA利尿肾动态显像PTT延迟是预测UPJO患者术后肾功能改善的唯一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