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结合血浆D-二聚体(D-dimer)测定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85例,采用当日或者隔日法进行8个体位的肺V/Q平面显像,有经验的两名核医学医生按PIOPEDⅡ标准分析与评估诊断结果,分为PE、非PE和不确定诊断3种.同时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两者相结合诊断和排除PE,并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做对比.结果 依据临床最终诊断,85例患者中确诊PE39例(45.9%),排除PE 46例(54.1%).V/Q显像诊断PE灵敏度89.7%,特异性88.4%,准确性85.9%.血浆D-二聚体诊断PE灵敏度75.7%,特异性62.5%,准确性68.2%.V/Q显像在准确性上高于血浆D-二聚体(x2=7.72,P<0.01).V/Q显像结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PE的灵敏度82.1%,特异性66.7%,准确性72.9%.结论 肺V/Q显像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安全无创、简便,肺V/Q显像较D-二聚体(D-dimer)灵敏度、准确率高,肺V/Q显像对PE诊断有重要的作用,血浆D-二聚体对PE的筛选具有价值,两种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肺V/Q显像对PE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素下肢静脉造影和肺灌注/通气显像对肺栓塞(PE)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方法 31例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DET)患者行核素下肢静脉造影、肺灌注/肺通气显像;1例行核素上腔静脉造影;2例行核素下腔静脉造影.与高速螺旋CT、彩超、X线胸片结果对比进行评价.结果核素下肢静脉造影阳性20/31例.其中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高度可能者诊断为PE 4/20例.伴急性PE症状者2/4例,在24小时内行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肺灌注像恢复正常.2/4例治疗后肺灌注显像持续未恢复患者,3年随访肺灌注显像持续缺损与通气不匹配,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3/20例在1年随访中先后发生PE.2例肿瘤患者下腔静脉造影发现癌栓阻塞.8例下肢静脉造影和肺灌注/通气显像正常的低概率病人,追踪4个月未发现PE.结论肺灌注/通气显像对PE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预测及疗效观察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肺灌注与通气显像诊断静注毒品者急性肺栓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肺灌注/通气显像对静脉注射毒品者肺栓塞的早期诊断,9例患败血症心内膜炎,急性脑梗塞患者用核素肺灌注、肺通显像进行观察,并与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8例肺灌注呈双肺多节段稀蔬缺损,与通气显像不匹配,与通气显像不匹配,核医学诊断为急性肺栓塞1例溶栓治疗入病人肺灌注显像明显改善,与临床症状一致,从而证实灌注与肺通气显像联合运用对此类病人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极有价值,并可做为溶栓治疗疗疗效的观察指标 另外也提示临床医师对静脉注射品者肺栓塞应有足够警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核素下肢静脉造影和肺灌注/通气显像对肺栓塞(PE)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方法 3l例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DET)患者行核素下肢静脉造影、肺灌注/肺通气显像;l例行核素上腔静脉造影;2例行核素下腔静脉造影.与高速螺旋CT、彩超、X线胸片结果对比进行评价.结果 核素下肢静脉造影阳性20/31例.其中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高度可能者诊断为PE4/20例.伴急性PE症状者2/4例,在24小时内行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肺灌注像恢复正常.2/4例治疗后肺灌注显像持续未恢复患者,3年随访肺灌注显像持续缺损与通气不匹配,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3/20例在1年随访中先后发生PE.2例肿瘤患者下腔静脉造影发现癌栓阻塞.8例下肢静脉造影和肺灌注/通气显像正常的低概率病人,追踪4个月未发现PE.结论 肺灌注/通气显像对PE的诊断及高危人群的预测及疗效观察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通气平面显像(V)与肺灌注平面显像(Q)的结合有利于肺部栓塞的诊断,但肉眼视觉对肺通气与灌注(V/Q)图像的诊断是主观的、定性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肺通气与灌注图像配准研究中,通过图像处理实现了图像配准和(V/Q)比值图的生成;利用该方法对16例正常人肺通气(V)和灌注(Q)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肺模板和标准分区,生成了正常人对照组数据库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Tc-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PPI)监测下肢创伤及手术后(LEPP)肺99m栓塞(PE)患者疗效并对其评价。方法19例临床确诊的LEPP合并PE患者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2~4周后进行PPI;PPI图像上显示一个肺段灌注完全缺损记3分,缺损25%~75%记2分,〈25%记1分,无异常记0分,根据记分变化分析溶栓治疗前后临床改善情况。结果19例患者溶栓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6例、有改善3例,治疗前(10.2±3.8)后(2.8±1.4)PPI记分有明显差异(t=7.75,P〈0.01)。结论PPI为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评价肺血流改善的手段,对LEPP合并PE患者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PECT肺灌注与低剂量螺旋CT融合显像(SPECT/CT)技术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疑似PE患者进行检查,其D-二聚体升高>0.5mmol/mL或者临床Wells评分>2,行肺灌注平面显像,采集8个体位.再进行SPECT肺灌注显像与同机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进行后处理融合,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完成图像分析.结果 SPECT/CT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6.43%、92.86%、96.43%、92.86% 、95.24%,无不确定性结果.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优于传统的核医学显像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效、简便、准确、无创,可作为诊断PE的一种新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核医学应用于诊断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近年来有很大发展,主要内容是核素肺灌注和通气显像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及肺部肿瘤的阳性显像。 1 肺灌注和通气显像 核素肺灌注(示踪剂~(99m)Tc—MAA)和通气显像(示踪剂~(133)Xe或~(99m)Tc—DTPA或GP)首先是应用于肺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的栓子主要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当栓子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动脉的广泛栓塞。早期无特异的症状体征和X线征象,因而早期诊断甚为困难,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仅25~45%。在急性期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超过30%,如经及时溶栓治疗,病死率可下降到6~8%,可见对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至为重要。肺动脉造影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属有创性,并有一定危险性,死亡率0.2~0.6%,合并症发生率2~4%,还有相当多的禁忌证。而核素肺灌注和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栓塞 (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IVCF)对PE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8年10月~2002年10月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下肢深静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 (APE)合并DVT患者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40~66(54±7)岁 ,大面积PE10例 ,次大面积PE5例 ,均予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令溶栓、抗凝治疗。治疗后显效9例 ,有效6例。在溶栓、抗凝治疗后9~21d行IVCF置入。滤器置放于双肾静脉以下的腔静脉内 ,分别于置入滤器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摄腹部平片及行超声检查观察滤器位置及病人的临床症状。结果15例DVT患者置入IVCF全部成功 ,随访病例无丢失 ,随访率100 %。置入15枚IVCF ,随访无1例发生滤器超过肾静脉水平或滑入髂静脉 ,彩超检查未发现IVCF内血栓形成 ,15例患者随访2~26个月 ,无一例死亡及再次发生PE ,有2例分别于置入后3个月、12个月感活动后胸闷 ,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本组15例置入IVCF患者 ,均证实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PE合并DVT,临床属高危PE ,且已予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 ,为预防PE反复发生而置入IVCF,定期门诊随访2 -26个月 ,无1例再发PE ,证明IVCF是预防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结合同机CT多平面重组(MPR)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排除"超级骨显像"及无明确随访结果者,所得图像按两种方案进行分析,其中方案一:SPECT/CT融合图像;方案二:SPECT/CT融合图像+同机CT多平面重组。统计两种方案融合图像范围内的骨病灶数目并进行分析定性,结合随访结果评价两种图像分析方案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纳入96例患者共197个病灶,其中转移病灶103个,良性病灶94个。方案一诊断转移病灶109个,良性病灶88个;方案二诊断转移病灶96个,良性病灶101个,两种方案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470 6,P 0. 01)。结论融合显像结合同机多平面重组CT可以显著提高SPECT/CT诊断骨转移瘤的准确性,有效排除部分假阳性病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leading areas of discovery in biofluid mechanics related to the pulmonary system,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airways. Areas briefly reviewed include airway gas dynamics, impedance studies, collapsible-tube studies, and airway liquid studies. Emphasis is placed on promising further directions, such as analysis of interacting fluid-mechanical or fluid-structure phenomena, multi-scale modeling across widely varying length and time scales, and integration of advanced simulations into respiratory investigation and pulmonary medicine.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观察了慢性低压缺氧不同时间对大鼠肺血管顺应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氧4天肺血管顺应性下降,伴有肺泡区非肌性小血管肌化增加;缺氧15天顺应性继续下降,肌化小血管数进一步增加,同时平滑肌中层增厚;缺氧40天顺应性、肌化小血管数和平滑肌厚度不再继续改变。提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和维持与肺血管顺应性及结构的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显微镜下观察PS制剂是由液泡球状和液泡棒状聚集物组成.浓度较低的PS制剂溶液中聚集物数量较少;浓度较大的液体内聚集物数量多,放置在载玻片上的PS溶液经过一段时间干涸后,聚集物内外的水分被蒸发,形成板层状聚集物,经分析本文认为此聚集物可能是卵磷脂的聚集物,或表面活性物质胶团的聚集物,并给出其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