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肠膀胱扩大术术后肠管发生腺癌罕见。 2 0 0 1年 6月我院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75岁。 5 0年前因泌尿系统结核行右肾切除加左输尿管皮肤造瘘术 ,40年前行回肠膀胱扩大加左输尿管种植术 ,6年前因良性前列腺增生行TURP术 ,术后患者排尿困难无明显改善 ,同年 12月行耻骨上代膀胱造瘘。术后 4年 ,患者有反复尿路感染 ,时有胶冻样物质堵塞造瘘管 ,尿培养为大肠埃希菌。 2 0 0 1年 6月 ,患者出现发热 ,左肾区胀痛 ,会阴部隐痛不适。查体 :右腹股沟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 ,质硬 ,活动度小 ,直肠指检于直肠前壁触及结节样肿块 ,质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Studer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膀胱全切Studer原位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24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其中移行细胞癌23例,T1 6例、T2 12例、T3 5例,鳞癌1例.术中近端回肠输入袢改为10cm;远端袢完全去管道化后排列成W形,输尿管直接与回肠输入袢的近段端侧吻合.观察随访术后排尿及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24例手术时间220~330 min,平均270 min术中出血量400~1600ml,平均600 ml.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可自行排尿,13例发生遗尿.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2例膀胱剩余尿>100 ml,合并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术后12个月出现肾功能不全;23例肾功能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结论 Studer回肠代膀胱术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术中一般不做预防性输尿管抗反流处理.  相似文献   

3.
作者回顾了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后 ,尿道出现肿瘤复发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依据复发的范围和同时发生转移的情况 ,分别给予尿道切除、全身化疗、尿道内卡介苗灌注和观察等 4组治疗。尿道内卡介苗灌注采用3倍标准剂量和经改进的Foley尿管 ,溶入 15 0ml生理盐水中进行灌注。患者每周灌注 1次 ,每疗程共 6周。 1985年至2 0 0 1年间 ,在 371例行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的患者中 ,有 15例 (4% )出现尿道复发 ,平均复发时间 14个月。其中2例由于有广泛转移未治疗 ,2例全身转移患者采用全身化疗 (氨苯喋啶、长春花碱、阿霉素和顺铂 ) ,…  相似文献   

4.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5 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原位M形回肠新膀胱的疗效.方法 膀胱恶性肿瘤患者15例行膀胱全切除术,采用M形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结果 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随访3-20个月(平均12.4个月).膀胱容量(340±23.71)mL(210-430 mL),膀胱充盈压为(20.12±0.64)cmH2O(13.50-33.91 cmH2O),排尿膀胱压为(77.02±12.11)cmH2O(53.21-87.09 cmH2O),残余尿(15.43±34.33)mL(3-88 mL),最大尿流率(18.16±5.60)mL/s(11.38-19.17 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无排尿困难者,白天均可控制排尿;术后大于6个月者无夜间遗尿,术后半年15例复查B 超无肾积水表现,复查生化指标,肾功能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1例术前肾积水及肾功能异常者术后为正常.结论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较理想的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5.
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42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 4 2例 ,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 ,截取 4 5~ 5 0cm回肠纵行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输尿管插入贮尿囊内 1cm作吻合 ,贮尿囊底部与尿道 6针吻合 ,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 4 2例 ,术后随访12~ 96个月 ,平均 4 4个月。白天控尿良好者 38例 (90 .5 % ) ,夜间控尿良好者 36例 (85 .7% )。术后 12个月代膀胱容量 (36 1± 4 8)ml,最大排尿压 (86 .8± 2 1.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尿流率(18.4± 6 .1)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 结论 腹膜外切除膀胱可减少腹腔被肿瘤污染 ,避免肠管进入盆腔而影响手术操作。插入式输尿管吻合法 ,操作简单 ,术后形成小乳头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 ,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代膀胱置于腹膜外 ,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良好的特点 ,代膀胱在位置、形态、容量及输尿管抗返流等方面均接近正常膀胱。  相似文献   

6.
1993年 4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们对35例全膀胱切除患者采用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35例 ,均为男性。年龄 4 1~ 70岁 ,平均 5 9岁。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 33例 ,腺性囊性膀胱炎2例。移行细胞癌中 ,2例为可做膀胱部分切除的单发肿瘤但患者要求全切 ,余31例为多发肿瘤、巨大肿瘤和三角区肿瘤。 2例腺性囊性膀胱炎在三角区和输尿管口周围广泛生长乳突样肿物 ,伴血尿和严重排尿困难。伴前列腺增生 16例、单侧肾积水 4例、双侧 3例。患者均无肿瘤转移 ,心、肝、肺、肾功能正常。手术方法 :膀胱全切时离前列腺尖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0例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间进行了系列改良探索,包括保留子宫、卵巢及附件的膀胱全切;保留完整尿道、阴道及自主神经的膀胱全切;腹膜外顺行切除膀胱;手助拔针邻边全层连续褥式缝合制作"W"回肠新膀胱;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恢复肠道连续性;用自制引导探子引导新膀胱与尿道吻合等。随访观察肿瘤控制、并发症及排尿控尿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30min,术中平均出血560ml。术后2~4周拔除尿管,患者排尿通畅。1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12个月内恢复昼夜尿控分别为94.4%和88.9%,新膀胱容量平均330ml,蹲式手辅腹压排尿下,最大尿流率平均24.6ml/s,残余尿量0~25ml。无肿瘤复发及种植转移。结论经初步观察,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可尝试保留子宫、卵巢、附件和完整的尿道、阴道;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适于女性患者;所行系列改良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利于控尿恢复。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5岁.50年前因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肿瘤病理不详.术后间断出现血尿、哝尿、腹痛、不全性肠梗阻、腰痛、发热等症状,均经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加重3个月于2008年11月28日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良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膀胱癌患者行逆行和顺行相结合的全膀胱切除方法,截取40cm带蒂回肠,对肠系膜纵行剖开后W形折叠,缝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种植于膀胱“三角区”,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术后随访患者恢复和排尿情况,定期复查生化指标、B超和膀胱排尿造影。结果患者术后均康复,平均随访18个月,白天控尿良好20例,夜间控尿良好18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和肾功能异常,其中1例出现双肾积水,均行膀胱排尿造影除外返流;无低钾血症和酸中毒。结论改良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代膀胱功能良好的特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64岁。主因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9年,下腹痛2周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5年,糖尿病病史9年,阑尾切除术后10年。9年前患者因膀胱肿瘤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腺癌(非脐尿管型),出院后患者未定期随访复查。现患者因下腹痛2周再次入院。术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78.4%。尿常规:尿潜血2+,尿蛋白2+,尿白细胞3+。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泌尿系CT示(图1):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腔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1998-2008年对32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采用40~45 cm回肠新建储尿囊,去管后用无水乙醇擦拭以清除、破坏黏液细胞,螺旋状构型缝合成低压储尿囊.两侧输尿管末端袖口状整形后分别行原位"插入式"置入新膀胱(Split-Cuff术式).新建储尿囊采用"四针法"低位与尿道缝合.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81.2±48.7)min;平均失血量(545.4±181.9)ml,术中输血20例,平均输血(430.8±235.9)ml;平均住院时间(26.8±9.7)d.白天控尿良好30例(93.7%),夜间控尿良好26例(81.3%).23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尿动力学提示新膀胱初始尿意容量为270~420(315.0±33.4)ml,最大膀胱容量350~600(490.3±39.7)ml,充盈压(22.5±11.8)cm H2O,最大排尿压(78.3±14.7)cm H2O,最大尿流率(16.5±5.9)ml/s.术后随访22~132个月,平均58.4个月,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转移4例.结论 原位螺旋形回肠新膀胱具有容量大、相对低压、顺应性好、肠管利用率高、消化道干扰小和术后排尿、控尿功能更接近正常生理等特点.新膀胱经无水乙醇处理后减少了分泌吸收功能,降低了尿路梗阻和代谢紊乱发生率.输尿管新膀胱Split-Cuff乳头"插入式"吻合可有效防止尿液反流,且方法简单,不易引起管口狭窄,有效地保护了肾功能.尿道以"四针法"吻合简单、实用,可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改良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原位膀胱替代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outcomes of modified spiral ileal orthotopic neobladder.Methods From January 1998 to January 2008, 32 patients (all male) underwent radical cystectomy and spiral ileal orthotopic substitution for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segment of 40 to 45 cm ileal loop was isolated, detubularized, and reconfigured in spiral shape to form a pouch. Bilateral ureters were reimplanted by inserting the 1 cm distal segment into the pouch to form a Split-Cuff nipple.The bottom of the pouch was opened and anastomosed with the urethra (4 stitches). Results There were no perioperative death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281.2±48.7 min. Blood loss was 545.4±181.9 ml. Twenty cases required a blood transfusion, the mean volume of intraop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was 430.8±235.9 ml.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s were 26.8±9. 7 days. Rate of daytime continence was 93. 7% (30/32) while nighttime continence was 81.3% (26/32). Urodynam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in 23 cases 6 months after surgery. Neobladder capacity at first desire to urinate was 315.0± 33.4 ml(270-420 ml). The maximum neobladder capacity was 490. 3±39.7 ml(350-600 ml).The maximum flow rate (Qmax) was 16.5 ± 5.9 ml/s. Full resting pressure was 22. 5 ± 11.8 cm H2O. Peak voiding pressure was 78.3 ± 14.7 cm H2O. After mean 58. 4 months' follow up (range 22 to 132), 4 cases died of metastasis of bladder cancer. Conclusion Modified spiral ileal orthotopic neobladder is a reasonable option for treating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相似文献   

12.
膀胱全切除病人常需行尿流改道,常用的Bricker膀胱及Kock膀胱因需佩带尿袋或自家导尿,给患生活带来不便。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建立了一种更接近生理状况的新膀胱,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0年2月至1998年2月间共行膀胱全切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贮存和排出尿液功能近似正常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新术式。方法:用末段回肠30cm,乙醇浸泡肠粘膜,N形排列去管后制成球形贮尿囊。输尿管与贮尿囊行抗返流吻合,贮尿囊下端与尿道断端吻合。临床应用38例。结果:获得随访38例,随访时间3--42(平均32)月。37例健在。排尿可控率100%。术后12月20例平均尿量585.6mL/次。残余尿22mL。Qax17.3ml.s^-1。膀胱测压18例,平均半充盈、充盈和排尿压力分别为1.18、1.62、4.60kPa。尿常规正常,尿培养(一);肾功能及血生化正常。无肾、输尿管积水。病理示新膀胱粘膜变薄,粘膜腺体减少,绒毛消失,部分区域固有膜腺体消失,呈鳞状化生结构。PAS、HSP阳性,P^53阴性。结论:球形可控回肠原位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易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回肠替代原位膀胱尿路重建术治疗膀胱癌T2a~T3aN0M0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5例T2a~T3aN0M0期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后,以回肠代膀胱原位尿道吻合.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0±40)min.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和术后早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16(6~48)个月,无复发.术后早期漏尿1例,经引流后治愈;15例发生轻度尿失禁,均恢复尿道排尿.膀胱容量平均(450±100)ml,剩余尿量平均(15±10)ml.2例出现高氯血症. 结论改良回肠原位膀胱术治疗T2a~T3aN0M0期膀胱癌效果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40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患者资料,总结尿道肿瘤的复发率、原凼、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6例患者出现尿道肿瘤复发,复发率为1.5%,均为男性。2例浸润性尿道肿瘤和1例尿道广泛表浅性乳头状瘤行全尿道切除术和新膀胱造瘘术,3例尿道表浅性乳头状瘤行经尿道肿瘤切除术和尿道内灌注化疗,术后2例复发,再次行全尿道切除术。2例浸润性尿道肿瘤和1例尿道广泛表浅性乳头状瘤在2年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结论:膀胱多发原位癌、肿瘤侵犯前列腺尿道和基质、女性膀胱颈部是尿道复发主要原因。原位新膀胱的尿道复发率低于其他尿流改道术,全尿道切除术是尿道复发更可靠的治疗方案,尿道表浅性肿瘤的预后明显好于浸润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行膀胱镜检查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3月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行膀胱镜检查的56例患者资料,男50例,女6例。年龄51~76岁,平均63岁。其中带膀胱造瘘管者30例,不带膀胱造瘘管者26例。采用Wolf硬性膀胱镜,直视下进镜,必要时进入输尿管支架管引导通过新膀胱尿道吻合口。进镜后带膀胱造瘘管者经造瘘管进入F12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吸净新膀胱内肠道分泌物后观察操作;不带膀胱造瘘管者经膀胱镜镜桥器械孔进入F6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吸净新膀胱内肠道分泌物后观察操作。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进镜,观察、操作过程顺利。检查结束后排尿通畅,无穿孔及严重血尿、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行膀胱镜检查操作时,采用直视下进镜,必要时配合输尿管支架管引导能够提高进镜成功率,减少尿道及新膀胱的损伤;进镜后应用负压吸引装置吸净新膀胱内肠道分泌物然后观察操作能够保证观察视野清晰,提高操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回肠代膀胱术后发生移行上皮细胞癌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6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于2003年2月入院。经B超、IVU和CT等检查诊断为膀胱多发肿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两侧壁、三角区和顶壁有多个菜花样肿瘤,直径1.0~2.5cm,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活检病理报告为移行上皮细胞癌G2~G3。行膀胱全切原位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代膀胱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5例,27-64岁(平均49.8岁)。均经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经腹壁切口取出标本,然后将回肠牵出切口截取40cm长回肠段,剖开建成“M”型贮尿囊,并与双侧输尿管吻合再置入腹腔与腹腔镜下行贮尿囊尿道吻合建成原位回肠膀胱。行回肠新膀胱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7h,平均6.0h。出血量200~510ml,平均340ml,无输血。术后2~3天恢复肠道功能。术后三个月随访时患者排尿良好,新膀胱无明显残余尿,容量200-350ml。结论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很有前景,但还需要长时间随机对照和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6岁.已婚育.尿频伴阴道溢尿36年,左腰腹胀痛15 d于2008年10月入院.尿频1次/h,每次约30-50 ml,用力和腹压增加时有阴道溢尿.B超检查:右肾萎缩,左输尿管及左肾积液.IVU检查:右肾不显影,左肾及输尿管扩张,末端狭窄并开口异常.膀胱开口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肾萎缩约50 mm×24 mm,左肾约101mm×52 mm,集合系统分离18 mm,左输尿管扩张积液.  相似文献   

20.
改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膀胱癌及1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谢膀胱术。膀胱全切采用顺行逆行相结合的方法。截取末段回肠,排列成W形,褥式缝合制作贮尿袋。输尿管以乳头法种植。结果:25例手术时间平均4h,输血量平均550ml,术后24例随访2-84个月,平均24个月,23例白天可控排尿,14例夜间自控排尿。仅2例术后发生输尿管积水,1例术前左肾积水者术后无变化。2例肾功能异常。23例行膀胱排尿造影均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术后出现低血钾者2例,余22例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无肠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者。结论:改良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手术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