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北某大专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为学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某大专学校852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不记名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多数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并存在不合理饮食行为。女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高于男生(t=4.606,P0.05),大二学生平均得分高于大一学生(t=7.4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认为有必要开展营养知识健康教育。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营养知识较缺乏,饮食行为不科学。应加强医学生营养教育,促使其改变不良饮食行为,促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卫校学生的营养"知识(K)、态度(A)、行为(P)"(KAP)现状,为进一步对其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晋中市卫校的三个年级的49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营养KAP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营养知识得分为11.0±3.6。城乡及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得分高,高年级学生得分高;学生对待营养的态度较好,93.6%的卫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营养知识;学生饮食行为较差,仅有35.4%的卫校学生饮食规律;各年级在食用豆制品频率为1-2次/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卫校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水平普遍欠缺,但均有积极良好的态度,应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饮食行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石河子大学大学生营养知识(K)、营养态度(A)和饮食行为习惯(P)的现状,为今后开展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问卷,抽取石河子大学在校的1 728名大学生,对其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普遍缺乏,不及格率67.0%,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学生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态度普遍较积极,92.9%的男生和97.3%的女生都认为营养对健康很重要,但如果要付钱去接受营养知识,仅有45.2%的男生和52.3%的女生愿意。饮食行为方面,每天坚持吃早餐的学生仅占59.5%,每天喝牛奶的学生仅占7.5%,仅有24.9%的学生没有食零食的习惯。结论多数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的认识,不合理的饮食行为较普遍,应结合不同学科学生特点进行营养教育,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张镖  俞捷  许洁  李岩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3):183-184,189
目的:通过了解遵义医学院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以后我校开展各专业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宣传计划和营养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医学专业、营养师班、预防医学专业3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获得饮食治疗疾病知识的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营养相关选修课中获得饮食治疗疾病知识的人数仅占27.0%。不同专业大学生每天正餐必需有蔬菜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不吃早餐的大学生占43.0%,不同专业大学生不吃早餐的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合理的饮食行为,营养师班学生的营养态度、饮食行为好于临床医学、预防专业学生。开展营养知识宣传和营养教学改革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呼伦贝尔地区高职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营养知识及营养态度、行为现状,为今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大学生营养调查问卷,分层整群选取我院2014级、2015级和2016级三年制护理、助产和康复专业在校大专生950名,进行身高和体重检查,同时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中营养状况为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2.1%、77.4%、10.5%,性别及专业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知识平均分(17.52±2.86),性别、专业及是否学过营养课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态度得分为(14.64±2.52)分,护理专业和学过营养知识的分数高于非护理专业和没学过营养相关课程,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报告率较高。结论男生超重及肥胖率高于女生,女生消瘦率高于男生,高职生应该入学初进行营养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对在校大学生以选修课或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影响学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王冬  段俊杰  陈清 《医学争鸣》2008,29(17):1548-1550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促进行为水平与性别、年级和专业间的筹异,以指导高校管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AHP)对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健康促进总量表标准化得分为62.84,其中子量表以生命欣赏行为得分最高,其次为人际支持、压力处理、营养行为和健康责任,运动行为得分最低;②男大学生在整体得分(P=0.01)、营养行为(P=0.00)、人际支持(P=0.00)和压力处理(P=0.03)得分低于女大学生,在运动行为得分优于女大学生(P=0.00);③医学专业学生在营养行为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P=0.04);大三以下低年级学生在营养行为得分低于大三以上高年级的学生(P=0.00),在生命欣赏行为和运动行为得分高于大三以上高年级的学生(P<0.05).结论:①学校应加强大学生在营养行为、健康责任和运动锻炼方面的健康行为教育,并提供条件满足大学生选择健康行为的需求;②根据学生的倾向和特征制定不同的健康行为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为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护理专业3个年级701名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营养知识得分为(20.92±5.98)分;态度得分为(5.26±0.85)分;行为得分为(5.26±1.57)分。营养知识得分城市生源高于乡村生源(P<0.05),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P<0.05)。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P<0.01)。结论: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掌握不全面,但具有良好的态度;应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提高营养知识水平,改变不良饮食行为,为其能有效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膳食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状况及膳食结构,为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373人,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营养KAP调查。结果:不同营养KAP得分等级大学生年龄、性别、年级、月饮食支出和体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营养知识得分等级大学生年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KAP得分在性别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女生和高年级的营养KAP得分分别为男生和低年级的1.882和2.402倍。结论:蚌埠医学院学生目前营养知识掌握水平较差,对一些常见营养素的来源及作用认识不足,但均有积极的态度。应在学校内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营养KAP),评价营养教育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河南某高校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营养KAP调查,并选取其中一个专业的79名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结果:在校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情况为一般;对营养的认知程度良好;但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大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民族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现状,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和医学院1~3年级的1 716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营养知识问题得分最低分为7分,最高分为38分,平均得分20分.对营养知识持"不想了解"或"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30.9%;只有36.9%的大学生在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自身的营养需要.这部分学生多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愿意为健康改变饮食习惯.结论 不同民族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饮食行为不科学,对大学生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营养知识宣传和饮食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玉霞  范旻 《当代医学》2016,(20):162-164
目的:比较体验式营养教育和传统营养宣教对改善孕妇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的效果,探讨对孕妇营养教育的最佳模式。方法将256例孕妇随机分为体验式营养教育组(129例)和传统营养宣教组(127例)。接受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后,对孕妇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结果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与态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膳食行为改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开展体验式营养教育对改善孕妇饮食行为效果优于传统营养宣教、这种营养教育模式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在校师生膳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师生营养观念、开展学校营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在职教师,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一、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和一至三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师生样本,以电子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KAP)评分影响因素。结果: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师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5.7±1.5)分;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7.3%。营养态度平均得分为(8.3±3.0)分;营养行为平均得分为(5.1±2.0)分。总体营养KAP平均得分为(19.1±4.6)分。其中教师得分(19.9±5.2)高于学生得分(18.9±4.5),女性得分(19.5±4.5)高于男性得分(18.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博士研究生的营养态度、营养行为得分及KAP总分均高于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P<0.01)。结论: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在校师生营养态度较为端正,营养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营养行为上尚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性别、身份、学位是影响营养知信行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应积极开展营养教育宣传,提高师生营养知识,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在校师生膳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师生营养观念、开展学校营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在职教师,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一、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和一至三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师生样本,以电子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KAP)评分影响因素。结果: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师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5.7±1.5)分;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7.3%。营养态度平均得分为(8.3±3.0)分;营养行为平均得分为(5.1±2.0)分。总体营养KAP平均得分为(19.1±4.6)分。其中教师得分(19.9±5.2)高于学生得分(18.9±4.5),女性得分(19.5±4.5)高于男性得分(18.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博士研究生的营养态度、营养行为得分及KAP总分均高于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P<0.01)。结论:北京某高校医学院在校师生营养态度较为端正,营养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营养行为上尚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性别、身份、学位是影响营养知信行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应积极开展营养教育宣传,提高师生营养知识,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潮州市农村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与体质指数(BMI)现状,为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5月随机抽取潮州市3所农村小学的983名学生,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测定学生身高、体重,计算BMI指数,根据BMI判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同时采用自编营养与健康调查表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1.6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983名学生中,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5.56%、4.88%和1.63%,男生和女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低体重检出率在六年级时最高,女生则出现在五年级;男生超重检出率以三年级为最高,为6.72%,而女生则出现在四年级,占4.42%;肥胖检出率在潮州市农村小学生中相对较低。农村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并且与文化程度有关;营养态度积极乐观;不良的饮食习惯、三餐比例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等行为广泛存在于小学生中。 结论 潮州市农村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并存,营养知识欠缺,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营养教育和干预,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其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了解南昌市城镇小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的现状,评价营养宣教对南昌市城镇小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同时对290名南昌市城镇小学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营养宣教。比较营养宣教前后小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情况。结果南昌市城镇小学生营养宣教后营养知识评分值、总评分值均显著高于营养宣教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营养宣教后营养行为评分值显著高于营养宣教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宣教后在非常关心健康、营养好坏对学习和健康有影响、对营养知识感兴趣、愿意放弃自己爱吃而不利于健康的食物、愿意吃不喜欢的健康食品、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营养宣教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宣教后在每周吃5~6次早餐、每天吃早餐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营养宣教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宣教后每天喝牛奶所占比例较营养宣教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宣教后经常喝(3次及以上)牛奶、有时喝(3次以下)牛奶所占比例均较营养宣教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宣教后从不喝牛奶所占比例较营养宣教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宣教后每天进食蔬菜5种以上所占比例均较营养宣教前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营养宣教能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改善其态度及行为,应在南昌市城镇小学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营养态度及饮食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营养教育前首先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营养态度及饮食相关行为调查,然后对干预组进行营养教育,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三月之后再次对两组进行调查。结果:营养教育前,两组的营养态度及饮食相关行为得分差异无显著性;营养教育后,干预组学生得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得分无明显改变;营养教育后,干预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营养教育是改善营养态度及饮食相关行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青海高职学院新生营养知识、行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纠正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保证其身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691名高职新生大学生营养行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饮食消费、外出就餐和饮食习惯等。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5%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为300元~,〈300元者占7.6%。男、女生月平均饮食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平均饮食费用300元~500(60.4%)高于女生(40.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还有4.9%的学生月平均饮食费用〈100元。学生普遍有外出就餐行为,63.8%的学生首选学校附近小餐馆,选择食物依据个人口味者占57.6%,考虑营养搭配者占20.5%。27.7%的学生有偏食现象,32.8%的学生有吃零食习惯。每周吃早餐次数〈3次者占16.7%,〉5次的女生(67.5%)显著多于男生(43.8%)(P〈0.01)。结论高职学院新生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提高食堂餐饮质量,并根据青海高原地区营养膳食需要,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保障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