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4排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ngiography,CTA)及各种图像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AD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将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和管腔拉直图(CPR和LS)、最大密度投影(MIP)、仿真内窥镜(VE)、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典型主动脉夹层(TAD)共35例,其中DeBakey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各5、2、4、24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AD)共6例。TAD患者中,35例均可显示真假腔、内膜片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33例患者见初始破口,21例患者假腔内见血栓。轴位、MPR、CPR和LS是显示TAD的最好手段,MIP次之,VR可立体显示血管,VE可观察到破口的内部形态。结论 64排螺旋CTA及多种重建方法的应用能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可无创性准确诊断各种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Ⅰ型8例(25%),Ⅱ型6例(18.8%),Ⅲ型18例(56.2%).32例AD患者都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不同密度的真假腔以及分隔真假腔的内膜瓣.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所有病例均显示真假腔之间各种形态的低密度内膜片及内膜破口的位置,纵行向下的真腔夹层延伸范围.结论 64排螺旋CT是一种安全、快捷、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意义以及在术后随访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血管置换术或腔内隔绝术(EVGE)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手术前、后均行CTA检查,观察轴位图像并结合重建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指导价值、术后的随访优势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术前经CTA检查:Stanford A型患者4例,破口位于0~2区;Stanford B型患者23例,破口位于3~4区者20例,多破口者3例。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吻合。术后:A型患者行全弓置换术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远端主动脉假腔管径缩小,CT值降低;B型患者行EVGE后10例假腔完全消失,11例伴附壁血栓形成,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64排螺旋CTA可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并对破口进行分区,为术前规划提供更加重要、详细的信息,并可对术后病情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意义以及在术后随访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行血管置换术或腔内隔绝术(EVGE)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手术前、后均行CTA检查,观察轴位图像并结合重建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指导价值、术后的随访优势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 术前经CTA检查:Stanford A型患者4例,破口位于0~2区;Stanford B型患者23例,破口位于3~4区者20例,多破口者3例.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吻合.术后:A型患者行全弓置换术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远端主动脉假腔管径缩小,CT值降低;B型患者行EVGE 后10例假腔完全消失,11例伴附壁血栓形成,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64排螺旋CTA可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并对破口进行分区,为术前规划提供更加重要、详细的信息,并可对术后病情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为AD患者的64排螺旋CTA检查资料,利用智能追踪技术进行快速容积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成像以及仿真内镜图像后处理。结果:52例AD中,StanfordA型12例,StanfordB型40例,全部显示真假腔、内膜片,76支分支动脉受累,显示破口及再破口位置98处。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结论:64排螺旋CTA对A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迅速准确诊断AD,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AD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的64排螺旋CT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超声心电图、64排螺旋CT平扫及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并对3种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为100.00%,64排螺旋CT平扫准确率为73.33%,超声心电图准确率为23.33%,3组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DebakeyI型的16例,DebakeyⅡ型4例,DebakeyⅢ型10例,真假腔30例,内膜片29例,内膜破口29例.结论: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高,且可快速、清晰的将血管腔及血管分支受累情况及邻近组织清晰呈现,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主动脉Ⅲ型夹层(AD)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前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的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2年9月46例主动脉Ⅲ型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取夹层覆膜支架介入治疗,于术前、术后进行CTA诊断,分析CTA对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诊断价值以及用于术后随访的可行性。结果术前:46例患者均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且真、假腔区分准确,对破口、数量及内膜片的显像清晰,可见受累血管血流情况以及周围器官、组织的血供情况,Stanford分级:A型7例,B型39例,破口数量52个,40例单破口,6例双破口,受累动脉包括头臂干、腹部分支、髂内动脉、髂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共48支受累;术后:随访半年,无死亡患者,48支受累分支,13支受累分支修复,29支缓解,6例患者左肾萎缩。结论 64层螺旋CT可实现AD的快速诊断,且准确率较高,联合后期处理技术可清晰观察AD患者破口、血管分布等情况,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且用于手术后远期随访无创、便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经64层CT主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21例患者,对所得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血管分析(VA)、容积再现(VR)D等后处理重建,所有诊断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21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18例,主动脉瘤3例,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结合使用,能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分型、波及范围、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形成等情况进行准确的显示,对主动脉瘤的位置、范围、类型、血栓形成等情况以及瘤壁钙化清晰显示.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操作简单,速度快、创伤小,以横断面影像为基础,结合其他二维、三维成像方法,可以更准确、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排CTA螺旋扫描序列,对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心胸联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图像及数据诊断AD及DeBakey分型,并追踪治疗结果.结果:320排CTA明确诊断15例AD,DeBakey Ⅰ型7例,DeBakeyⅡ型3例,DeBakeyⅢ型5例;手术治疗7例,内科治疗3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3例.结论:320排CTA是快速诊断A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包括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不典型夹层,即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股动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容积再现(VR),使得破口以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20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戍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其中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Ⅲa型3例,ⅢЕιb型7例),不典型夹层(主动脉壁内血肿)3倒,1例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戍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性影像学手段,即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改良"象鼻"手术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成功接受改良"象鼻"手术,即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术后3~6个月内复查CT血管造影(CTA),对CT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容积再现重组(VR)等。观察术后合并症,人工血管形态、位置,支架的位置、形态和通畅情况。结果2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4(96~142)d,CTA显示所有患者升主动脉夹层均消失,人工血管位置正常,管腔通畅,原假腔血管内血栓形成,16例患者在腹主动脉残留夹层破口及假腔,14例患者残留胸腔积液或肺段不张。结论改良"象鼻"手术是根治Stanford A型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随访疗效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进行的64排螺旋CTSMA造影检查,并采用轴位、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显示SMA。结果 32例患者5例SMA正常,其中4例肾动脉不同程度狭窄,1例脾动脉局部中度狭窄;27例显示SMA及其分支内圆形或条形充盈缺损,其中1例合并SMA局部夹层,5例合并腹腔干不同程度阻塞,12例合并双肾动脉(或一侧肾动脉)不同程度阻塞,1例脾动脉轻度狭窄,2例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伴肠管扩张、肠壁增厚,2例肠壁坏死。结论 64排螺旋CTSMA造影是诊断SMA栓塞性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应用方便、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成像技术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标准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25ram,间隔1.2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成像技术成熟,图像后处理技术多,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及多层次显示主动脉夹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病变显示中的应用。方法 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4例为腔内支架隔绝术后)进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内窥视镜方式进行血管重建和观察。所有病例均有血管造影对照。结果 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内窥视镜在显示血管解剖结构及病变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不同的重建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采用不同的重建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可全面、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和假腔内血栓。并可对介入治疗后血管内支架及周围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病变的诊断、术式选择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75例急性胸痛患者均进行一次性64排螺旋CT胸部增强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多种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同时清晰显示肺野及胸壁情况。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心血管病变52例,其中冠状动脉病变31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9例;显示气胸5例,缩窄性心包炎2例,胸膜炎6例,胸椎压缩性骨折3例,7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一次性胸部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同时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其他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优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