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髓母细胞瘤的CT、MR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儿髓母细胞瘤的CT、MR影像学表现。结果21例中,8例(33.4%)发生在小脑半球,位于四脑室者9例(47.6%),位于小脑蚓部4例(19%)。1例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16例肿瘤大小为3-5 cm之间,4例肿瘤小于3 cm。9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12例为不规则半圆形。10例边缘略显模糊,11例边缘相对清楚。8例肿瘤内或肿瘤边缘可见囊变、坏死灶。4例在肿瘤内可见散在斑点样高密度钙化灶。13例可见因肿瘤压迫四脑室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静脉注入造影剂后,2例未见肿瘤增强,14例肿瘤表现为非均匀性圆形或类圆形增强,5例为均匀性圆形或类圆形增强。结论小儿髓母细胞瘤较常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发生部位以及影像学征象,多数情况下可在术前作出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恶性脑膜瘤是指脑膜瘤中瘤细胞明显分化不良者,又称分化不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包括脑膜肉瘤,发病率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本文将我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脑膜瘤55例的影像学表现作一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及其影像学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CT、MR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率。方法对本院2001—200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7例的CT、MR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均为单发、位于小脑半球,6例呈类圆形大囊小结节型,1例呈不规则形实质型(1年后实质型发展为大囊小结节型),6例CT或MRI平扫发现囊性区均呈略高于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CT、MR增强边缘结节呈明显强化,1例CT等低混杂密度、MRI呈略长T1、长T2信号内有更长T1、T2信号区。3例发现流空血管影。结论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多数呈大囊小结节样改变,壁结节呈血管样明显强化及MR上发现血管流空影对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所以典型者诊断不难。  相似文献   

4.
肝脓肿是常见的肝脏炎性病变,临床起病急、进展快,其形态学表现随发病过程改变而呈多样性,影像学是发现肝脓肿较可靠的方法,其正确诊断率为70%-80%。本文主要介绍肝脓肿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常见鉴别诊断,以加深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CT和MRI表现,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并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并CT或MRI检查资料完整的58例,平均年龄46.5岁。16例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2例为急性坏死出血型胰腺炎。痊愈出院的53例,1例(1.7%)死亡。使用16层螺旋CT机和统一的扫描程序,先平扫后增强扫描。MRI扫描仪为1.5T,采用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的横断位、冠状住、矢状位、MRCP和脂肪抑制成像。结果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的肿大、边缘模糊、胰胆管扩张、胸腹腔积液及肝损害。26例为急性坏死出血型胰腺炎,CT除具有水肿型胰腺炎表现外,主要可见胰腺坏死和/或出血所致的密度不均匀、假囊肿或脓肿形成和胰周积液,T1WI和T2WI胰腺信号不均匀,胰周(81.3%)及腹腔积液(81.3%),胸腔积液(68.8%)肝脏信号异常(43.8%)和MRCP显示胰胆管明显扩张。结论CT和MRI都可以作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及分型诊断的金标准,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影像诊断。方法综合笔者对11例12个病灶经病理证实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或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等或略低密度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CT、MR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本病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MR的影像表现特点,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经CT、MR诊断该病的影像典型表现。结果:105例中CT检查55例,MR检查30例,CT及MR均检查20例。CT及MR所见:①侧脑室旁脑白质斑片状或蝶翼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呈对称性,可融合,CT值为20~25 HU,增强后无强化。MR表现为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强化。病变累及额叶白质53例,体部32例,三角区及半卵圆中心22例,同时累及15例。②双侧或单侧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的腔隙性脑梗塞91例,5例伴有范围不等的血肿。③105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结论:根据CT、MR典型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相似文献   

8.
CT诊断肝母细胞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1 3岁 ,因反复右季肋部疼痛 8d入院。一般情况好 ,无其他伴随症状。体检肝脏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 5cm ,剑突下 8cm ,质软无触痛。实验室检查AFP >1 0 0 0 μg/L ,CEA 5 .96 μg/ml。B超示右肝 1 3.3cm× 1 3.2cm的巨大实质不均质肿块 ,边界尚清 ,内部回声不均质 ,似有多个团块融合。CDFI示其血流较丰富 ,内部有动脉血流频谱。CT表现为肝右叶 1 3cm× 1 4cm大小的肿块 ,边界不清 ,密度不均匀 ,其外后份见不规则的更低密度区 ,肿块内可见散在的小点状、斑点状钙化灶 ,见图 1。CT诊断为“肝母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同时与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液生化学指标作对比分析。方法分别对41例经肝穿确诊的肝纤维化病人及1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扩散成像技术测定b值为600S/mm^2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时测量血液生化学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以及肝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Forns和APRI指数。结果(1)随肝纤维化程度进展,ADC值依次减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ADC值除在S0与S1期间无差异外,余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2)ADC值、血液生化学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G)均〉0.7。在判断s≥2为阳性标准时,ADC值的AUC为0.88、敏感性为75.9%、特异性为83.3%;在判断S≥3为阳性标准时,ADC值的AUG为0.93、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8.5%。无论在判断S≥2或者是S≥3为阳性标准的情况下,ADC值的AUC均大于血液生化学指标。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是一种能有效检测中重度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肝MR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纤维化的可行性。方法 89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存在肝纤维化(S1-S3组),另选35例无肝纤维化患者为对照组(S0组),所有患者行全肝MR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分析其主要特征,记录达峰时间(T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MSI),最大强化率(MER),对比分析S0-S3组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征、TTP、MSI、MER。结果 S0组及S1-S3组AO的TIC形态无差异。S1-S3组的PV、LHL及RHL的峰值相对滞后,波峰宽大,LHL及RHL曲线形成较长时间平台期,峰值不明显。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中AO的TTP、MS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组间的TTP、MSI、ME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肝MR容积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征及参数可以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慢性病毒性肝病的CT及MRI的直接征象和伴随影像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的共41次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19例,其中CT增强13例,MRI增强6例.3例行MRI弥散成像.分析肝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及胆囊、脾脏改变,和动态增强扫描时肝脏的强化峰值时间.另外测量20例正常肝脏的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结果 肝右叶体积缩小28例,肝脏边缘欠光整15例.肝脏密度或信号轻度不均匀18例,明显不均匀见弥漫砂砾状低密度或低信号者8例,以增强扫描实质期时显著.8例可见门静脉周围轨迹征.合并胆囊炎26例,胆囊结石8例.脾脏体积增大23例,其中6例复查患者脾脏较前稍增大.另有6例合并腹水(其中1例中量,5例少量),2例少量胸腔积液,12例胸膜增厚.3例可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13例于动态增强扫描(其中CT 9例,MRI 4例)时肝脏的强化峰值时间为9~28 s(平均14.8±8.2),20例正常肝脏的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为5~18 s(平均6.8±4.1).2例MRI弥散成像可见肝内弥漫斑点状高信号影.结论 CT和MRI对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病的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弥漫沙砾状低密度或低信号、门静脉周围轨迹征及肝脏强化峰值时间延迟等特征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3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CT、MRI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变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随着多层的三维应用。CT对肿瘤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增强扫捕均可反映血管瘤病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诊断均有重要作用,强化特点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提供三维模拟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临床病史对CT和MRI诊断早期中风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的733例早期中风患者,其中CT平扫561例,MRI平扫409例,按CT和MRI检查申请单是否提供了中风病史将患者分为临床可疑组和非可疑组,计算CT和MRI对两组中风患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CT对临床可疑组诊断的敏感性为(52.0%),显著大于非可疑组(38.1%)(P<0.01),对临床可疑组与非可疑组诊断的特异性分别是95.4%和88.9%,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临床可疑组与非可疑组诊断的敏感性分别是94.6%和93.6%,特异性分别是94.4%和97.5%,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病史的提供可提高CT对诊断早期中风的敏感性,且不影响其特异性,而对MRI诊断早期中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9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结果鼻咽纤维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与周围分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增强极显著,边界清楚,常伴有骨质受压和吸收;MRI平扫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信号增高,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T1WI可见"椒盐征"。结论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佛山市中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的MRI、CT表现及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共诊断出脑膜瘤58例,其中55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MRI检查共诊断出脑膜瘤65例,其中62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CT联合MRI检查共诊断出脑膜瘤69例,68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对脑膜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0%、90.67%、80.00%、98.55%、36.36%。CT联合MRI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明显高于CT扫描和MRI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都是诊断脑膜瘤的有效手段,二者联用能够有效提高脑膜瘤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孙兴龙  王曼玲 《西部医学》2011,23(6):1134-1135,1137
目的研究CT及MRI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简写TS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经临床证实的TSC病例,分析其头部CT及MRI特征性改变。结果 CT及MRI主要征象包括:①室管膜下结节11例均发现病灶。②皮层及皮层下结节9例有阳性发现。③脑白质异常,5例发现脑白质病变。④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发现1例。结论 CT及MRI是诊断TSC主要方法,MRI是诊断TSC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晚期胰腺癌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中晚期胰腺癌的影像表现为胰腺肿块,肿块与正常肝实质相比,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CT平扫呈低密度,MRI信号强度和CT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可见坏死及囊变,胰、胆管扩张,双管征,邻近血管和脏器受侵,肝脏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CT和MRI检查对中晚期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张有为  李红  刘玥  何玲 《海南医学》2013,24(22):3331-3333
目的 探讨CT与MRI联合成像在制定脊髓纵裂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手术证实脊髓纵裂患者术前CT及MRI扫描的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发生于腰椎段11例,胸椎段1例,1例同时累及胸椎、腰椎段.13例患者的14个病变中,Ⅰa型7个,其中骨性分隔5个;Ⅰb型3个,1个为骨性分隔;Ⅱ型4个.结论 CT和MR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纵裂病变的诊断均存在不足之处;联合成像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全面对脊髓纵裂分型和并发病变做出明确诊断,为手术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术前CT和MRI联合成像应该成为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20.
SARS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SARS患后遗症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X线、CT和MRI早期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SARS患康复期的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显示能力。结果:X线平片无阳性表现:CT发现Ⅰ期ANFH5例;MRI发现Ⅰ期ANFH15例。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显示早期ANFH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诊断价值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