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子生物学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子生物学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研究室袁晋青综述高润霖审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最主要问题是约25%~50%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针对再狭窄的病...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放疗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用家兔经颈外动脉插管对其颈总动脉实行了 PTCA,术后给予血管腔内放疗 (核通后装治疗计划 ) ,放射源中心轴外 3m m为处方剂量点 ,分别照射 10 Gy、2 0 Gy和 30 Gy。术后 4、12、2 4周取颈总动脉行病理检查。结果 :对照组PTCA后 4周 ,可见管腔狭窄 ,内膜不规则增厚 ,新生内膜内见大量棱形平滑肌细胞 ,排列紊乱 ,部分内弹力膜断裂。 10 Gy剂量放疗组未见有新生内膜 ,管腔无狭窄 ,内弹力膜完整 ,管壁略变薄。 2 0 Gy或 30 Gy放疗组管腔变大 ,管壁明显变薄 ,胶原组织和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 12周的病理结果与 2 4周时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管腔内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血管损伤后的组织增生 ,且抑制程度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其主要不足是术后有高达 30 %~ 50 %的再狭窄 ( RS)发生率。虽然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实 ,冠状动脉内支架能有效降低PTCA后 RS的发生率 ,但术后仍有 30 %左右的患者出现 RS[1] ,故 PTCA后 RS的预防至今仍是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内的热点课题之一。近年来 ,随着PTCA后 RS病理生理机制的逐渐阐明 ,一氧化氮( NO)在预防 PTCA后 RS研究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 ,并已有应用 NO供体降低 PTCA后 RS发生率的临床报道。本文就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患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对45例PTCA术后再狭窄患进行心理调查,找出其主要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对患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除5例因冠脉多支病变行冠脉搭桥术,7例因经济原因采用药物控制外,余33例均顺利进行了PTCA手术。而且65.6%吸烟戒烟,25%肥胖减肥,72.7%糖尿病人控制了血糖水平,提高了PTCA后患的疗效。结论:消除病人的心理问题对PTCA术后治疗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况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266100)康维强强力孙玉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用于临床后,挽救了众多冠心病患者,但行PTCA后6个月内冠状动脉再狭窄(RS)发生率较高(18%~60%)〔1,2〕。本文就有关RS的...  相似文献   

7.
自1977年 Grntzig 介绍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TCA)以来,此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虽然近期成功率逐步增加到大约50%~70%,但远期效果尚无定论。本文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成功后之再狭窄复发率。方法:1977年10月至1983年6月,施行 TCA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人们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但是术后再狭窄率依然较高,所以人们尝试其他方法以达到此目的。血管内放射治疗就是这些新方法中的一种,近年来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对血管内放射治疗抑制再狭窄的机制,放射源的选择,动物和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有重复冠脉造影和心电图运动试验复查的4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判断再狭窄的意义.结果显示:PTCA术后无再狭窄组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各参数比术前明显改善,比再狭窄组亦有明显改善;运动试验阳性对PTCA术后再狭窄预测的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58.8%,阳性预测值为73.4%;41例患者PTCA术后临床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为75.6%(其中再狭窄组占70.9%,无再狭窄组占29.1%).结果提示:心电图运动试验是评价PTCA术后疗效及预测PTCA术后有无再狭窄的有效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63.6±7.7岁的71(男48、女23)例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经PTCA治疗获得成功(残余内径狭窄<50%)。6.0±2.2个月后造影复查。A组24例(36%)再狭窄(内径残余狭窄≥50%),B组47例(64%)则否。葡萄糖负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研究室袁晋青综述高润霖审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广泛成功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随着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仍然是影响该疗法长期疗效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综述PTCA损伤后再狭窄的生物学机制。动物实验研究已提供了大量有关动脉内膜增生的资料,这些资料试图探讨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及实验性球囊扩张损伤后“对损伤的反应”这一假  相似文献   

1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学机制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自从 1977年瑞士医生Gruntzig等[1] 成功地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以来 ,由于其安全性和迅速改善缺血的效果 ,在世界各国已广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然而 ,PT CA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术后再狭窄。约有 1/3强的患者在成功地实施PTCA后的 3到 6个月内形成再狭窄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疗效。各种系统性的药物治疗诸如抗血小板剂、抗凝剂、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钙通道拮…  相似文献   

14.
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作用。方法对溶栓治疗失败的36例患者进行补救性PTCA治疗。患者心功能Kilp分级:Ⅲ级和Ⅳ级4例,Ⅱ级和Ⅰ级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塞相关动脉:前降支17例,右冠状动脉14例,回旋支4例,中间动脉1例。PTCA前TIMIⅠ级和Ⅰ~Ⅱ级血流各2例,余32例均为TIMI0级。36例均进行PTCA治疗,其中13例患者置入了支架。结果术中除3例失败外,31例患者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Ⅲ级,2例TIMIⅡⅢ级,残余狭窄≤50%,成功率为91.7%。院内并发症:1例在PTCA成功后当天因顽固性休克和心室纤颤死亡;1例于第3天死于心脏破裂,住院病死率为5.6%。14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发生再狭窄。结论AMI患者在溶栓治疗失败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施行补救性PTCA治疗,成功率高,对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可能有利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糖尿病(DM)合并心肌梗塞52例和非糖尿病性心肌梗塞51例的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DM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多支病变(42.3%)、复杂病变(59.6%)多,非DM组分别为23.5%、9.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1)。PTCA:DM组术前平均狭窄(94.9±7.98%)显著高于非DM组(87.23±15.8%)(t检验P<0.01),但临床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T-CA是使DM合并心肌梗塞者冠状动脉血管再通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自1977年Grüentzing首次成功进行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PTCA)以来,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广泛使用于临床。许多报告表明初次成功率高,住院并发症少,成形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减少。然而,成形术后的早期再闭塞和再狭窄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二个主要因素。本文就PTCA后的再狭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成为与药物、外科手术并驾齐驱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约有1/3以上病人发生再狭窄。冠脉内支架术后血管腔的扩大明显优于PTCA,能够显著降低冠脉介入治疗时急性缺血并发症,但支架本身对管壁的损伤、长期牵拉和异物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血管内膜增生,引起再狭窄。药物防治再狭窄的结果并不理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明确地降低再狭窄率。理论上讲,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同时作用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蛋白受体,可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9.
对急性心肌梗塞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新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15年间,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已从被动、保守性地防治其并发症,维持临床血液动力学稳态的治疗,转移到积极、主动性地以迅速开通梗塞相关动脉(IRA)为目标的治疗上来──即早期再灌注治疗。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再灌注的成功,可有效地保护或恢复受损的心室功能,维持心电生理的稳定、减少左心室重构而最终显著降低AMI的近、远期死亡率。目前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早期溶栓和以球囊导管为基础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机械性开通IRA。近期的一系列临床研究,也集中于对这两种方法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行择期PTCA的3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旨在探讨择期PTCA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1~2天及术后1周、3个月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超声检查左室功能指标包括:容量指标:EDV、ESV;收缩功能指标:EF、△T%;舒张功能指标:E/A、ACT_E。结果:PTCA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EDV、ESV和ACT_E有所减少,EF、△T%有所增高,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TCA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EDV、ESV有明显降低(P<0.05),EF、△T%有明显增高(P<0.05),E/A、ACT_E有继续改善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接受择期PTCA有益于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术后1周改善不显著,至术后3个月除左室舒张功能外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